当前位置:首页 > 【最新】天津市宝坻区马家店镇初级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短文两篇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教学分析: 教材分析:
《谈读书》是培根的一篇著名随笔。本文紧紧围绕读书的正确目的、正确方法、重要作 用等方面展开论述,平易流畅,笔法灵活,语言精致。全文好似一篇谈话,针对性很强,从读书的三方面对世人谆谆教诲,充满了睿智的思辨色彩。《不求甚解》是一篇杂文, 但也是一篇驳论。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进行了否定,正面阐述了读书贵在会意,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的观点。两篇文章都思路清晰,观点精辟,风格平易近人,富有启迪性。
《谈读书》主要谈论了读书的益处。围绕这一中心话题,又谈了读书要与经验互补,要讲究读书的方法,要根据不同的性格和需要去选择等问题。文章是从三个层面展开论述的:
首先,谈读书的益处。作者开篇即以高度概括的格言式语句点题:“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然后从正面加以阐述,要言不烦。
其次,谈读书的方法。他主张对不同的书分别采用选读、通读、精读等不同的方法,而且应当和讨论、作文相结合,学以致用,还要根据个人性情和需要分别对待。
最后,作者援引古罗马诗人奥维德“凡有所学,皆成性格”的观点对读书的益处加以强调和提升,使文章立论更加完整。
用《谈读书》这篇文章进行阅读教学的关键就是凸显精致的语言这个“点”。 《不求甚解》是一篇谈论学习方法的文章,编者选编本文的目的:一是为了凸显读书的重要性,引起学生读书的兴趣;二是让学生学会读书。当然,它也是一样是学习议论文的一个“例子”。教学本文时,应把它作为上节课教学的延伸和补充,让学生在比较中探究,在批判中运用,使两篇文章的学习浑然一体。
热爱读书,你就会热爱生活;学会了读书,你也就学会了生活。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具备有整体感知课文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但对于像本文这样有深刻哲理的文章,学生则容易出现: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明思想难的现象。所以在教学时要考虑让学生多读,要保证学生质疑问难的时间,要多让学生采用合作、探究的方法来学习,要重视引导、多给学生鼓励。 教学设想:
一、这两篇短文在思想内容上有相似之处,都是谈读书的;在写法上有所不同,一是立论,
1
一是驳论。两篇文章可以作比较阅读。
二、《谈读书》一文,应加强诵读,力求熟读成诵。课文是浅近的文言,在阅读中也许会遇到语言障碍,应指导学生在诵读中扫除语言障碍。课文中名言警句较多,应指导学生摘录下来,并学会运用。
三、《谈读书》的译文有几种版本,除本文外,较有名的还有水天同、吕同六、何新等人译文,可找来供学生比较阅读。如果有的学生英文水平尚好,可以把培根原文拿来,与几种译文对照阅读。学生可以从中体会到语言运用的一些奥妙。
四、《不求甚解》是一篇杂文,但也是一篇驳论。不妨指导学生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体会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地驳斥对方论点,同时阐明自己观点的。在理清作者思路的同时,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五、关于读书问题,古今中外有很多人议论过,但常谈常新。学生对于这个话题,一定会有自己的经验教训可谈。应指导学生联系自己读书的酸甜苦辣阅读这两篇文章,力争在读书和做人方面获得较多的启示。
六、《不求甚解》主张的是道家的读书法,此外还有儒家的读书法,应该说这两家各有长短。这方面争鸣较多,可以引导有兴趣的学生作一番研究。 教学目标:
1、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体验,感受读书的乐趣。培养学生热爱读书的品质,陶冶高尚的情操。
2、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求异性思维,张扬个性。
3、引导学生积累、感受、体验语言的意韵美和形式美,学会读书。 4、引导学生掌握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积累、感受、体验语言的意韵美和形式美,学会读书。 2、引导学生掌握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方法。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求异性思维,张扬个性。
2、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体验,感受读书的乐趣。培养学生热爱读书的品质,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方法:
1、积累、赏析,体验语言的美感。
2
改变单纯的识记模式,组织学生依据文本信息编写《读书名言精评》,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赏析语言,在溢美的氛围中积累语言。在课外积累读书名言可引导学生跳出文本,也教给了学生阅读的方法。 2、自学、感悟,体验成长的快乐。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鼓励学生对课文进行自我解读和个性表达,让阅读的全过程自始至终都伴随着心与心的对话和交流,并呈现出学生成长的轨迹,让学生从中体验成长的快乐。 3、合作、探究,体验发现的快感。
给学生最大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究,在合作中比较,在合作中质疑。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大家都知道犹太人是聪明的,可聪明从何而来呢?读书致胜。
幻灯展示资料:在每一个犹太人家里,当小孩稍微懂事时,母亲就会翻开圣经,点一滴蜂蜜在上面,然后叫小孩子去吻圣经上的蜂蜜。这个仪式的用意不言而喻:书本是甜的。犹太人爱书的传统由来已久,深入人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8年的调查表明,在以犹太人为主要人口的以色列,14岁以上的以色列人平均每月读一本书;全国的公共图书馆和大学图书馆1 000多所,平均每4 500人就有一所图书馆。在450万人口的以色列,办有借书证的就有100万。在人均拥有图书馆和出版社及每年人均读书的比例上,以色列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为世界之首。
怎样读书呢?为什么读书呢?今天我们就走进两篇谈读书的文章。 二、默读课文,初步感知
要求学生自主圈点不认识的字词,初步理清作者的观点、文章的论证思路,标画论证方法。特别提示比较阅读,关注两篇文章的论证方式有何不同。 1、字词积累。
(1)读准下列加点的字。
狡黠(xiá) 咀嚼(jǔ jué) 诘难(nàn) 滞碍(zhì) 死抠(kōu) 豁然(huò) 迂腐(yū)
(2)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藻饰:修饰文辞。 狡黠:狡诈。 诘难:诘问,为难。
3
吹毛求疵:细致到烦琐挑剔的地步。
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段、词句,指读书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不求甚解:原指读书只领会主旨,不死抠字眼。现多指只满足于了解个大概,不作深入理解。
咬文嚼字:认真推敲字句的意义和正误。有时含有贬义,指过分注重文字而不去领会精神实质。
2、简要交流两篇文章的论证方式有何不同。
允许学生的独立思考和个性化见解,为下面讨论作根基铺垫。 三、再读《谈读书》一文,理清文脉
重新默读《谈读书》一文,进一步理清文脉。学生自主交流:本文围绕“读书”这个话题,是从哪几个方面展开论述的?允许学生的个性理解。
教师引导明确:
第一,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先从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的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重点阐述读书的好处。而后从反面指出读书中的三种偏向,并论述读书和经验的关系:相互补充、相辅相成。最后指出只有明察事理的人才能够读书用书,而用书的智慧是在观察生活中得来的。
第二,从“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而显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指出读书要仔细思考,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仅限于文字推求。主张对不同的书采用不同的读法,或选读,或浏览,或通读,或精读,有的书可只读摘要。在分析读书、讨论和作文的不同作用后,提倡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
第三,从“读史使人明智”到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先说明各种学科的书籍,阅读后都有塑造性格的作用;再说明人的精神上的缺陷,可以用读书来弥补,就像身体百病,可以用运动驱除一样。 四、再读《不求甚解》一文,指导学生列提纲。
重读原文,整体把握,引导学生抓住各段中心句、关键词,列出本文的提纲明确思路。 思考:本文批评什么观点?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地驳斥对方论点的?同时阐明了自己的什么观点?
进行小组交流,明确:
这篇杂文是一篇驳论文,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又阐述了自己的主张。 作者在第1段摆出了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4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