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新媒体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by 张铮

中国新媒体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by 张铮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3 13:08:31

大进步、每一项重要发明,都对人类的生活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今天,世界已进入信息时代。传播科技正发挥着空前未有的威力与魅力,并促进人们反思传播科技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传播科技发展与人;传播科技发展的利与弊;传播科技发展与文化传统;传播科技发展与知识产权保护;传播科技发展与国家技术政策;传播科技发展与传媒市场;传播科技发展与传媒管理;传播科技发展与全球化等等。同时,他还对中国网络媒体史的分歧进行了探讨。将10年中国网络媒体的发展分为如下几个阶段:(1)1995—1998,网络媒体步入中国传播领域。这一时期的最主要特征是:报纸、杂志、广播电台、电视台纷纷上网,以电子版、网络版为基本形态,这是中国网络媒体的初级阶段。(2)1998年底—1999,商业门户网站涉足网络新闻传播领域。这一时期的最主要的特征是:基于互联网发展带来的新变化——门户网站的出现,特别是门户网站涉足网络新闻传播,对国内以往的新闻和信息传播格局给予巨大的冲击,奠定了门户网站在网络新闻传播领域中的领先地位。(3)2000—2001,党所领导的网络媒体体系形成这一时期的最主要特征是:在党中央的部署下,主流新闻媒体网站迅速增加实力,形成综合性新闻网站形态,同时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重点新闻网站陆续建立,形成了党所领导的网络媒体体系,建构起中国互联网新闻传播的基本格局,网络新闻传播法规建设及相应的管理机构的设立亦同时起步。(4)2002—网络媒体成为中国重要的传媒形态这一时期的最主要特征是:不少新的传播形态开始出现(如博客)、新闻网站队伍进一步壮大、门户网站开始赢利、宽带网络和无线移动网络开始普及、网上民意表达空前活跃……就规模和影响而言,网络媒体已在中国传播格局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自身也由不成熟的媒体走向成熟的媒体。

2、明安香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传播学研究室主任,其新媒体方面的代表作为《信息高速公路与大众传播》。其新媒体研究方面的主要观点为:信息高速公路给大众传媒带来了变化——谋求更合理的存在。其主要体现在:(1)大众传媒将面目全非。报纸:由印刷报纸到电脑网络报纸、电子便携报纸;电视:数字式、高清晰度、互动式家庭影院;广播:数字式广播将给人们提供音质更好、接受效果更稳定的高保真、立体声无线广播;电影:在数字式、大屏幕、高清晰度的电视机把“电影院搬进家庭”以后,电影院将采用激光全息成像系统,为观众在影院创造出一个三维的或虚拟的现实,力图把观众拉回影院;书籍、杂志:印刷书籍、杂志将与其电子网络版和未来的平板便携式电子出版物长期共存,最后将以电子出版物为主而印刷出版物为辅。电子出版物在一代人以后基本取代传统印刷出版物的总趋势则是可以肯定的。(2)新闻运作方式将根本改变。电脑辅助新闻学应运而生,电脑辅助新闻学的主要内容即电脑辅助新闻学包括四个方面(即四个“R”):电脑辅助报道(ComputerAssistedReporting,简称CAR)、电脑辅助参考

(ComputerAssistedReference,CAR)、电脑辅助研究(ComputerAssistedResearch,CAR)、电脑辅助聚会(ComputerAssistedRendezvous,CAR)。网络采访最终将成为日

常新闻报道的主要采访手段。(3)受众与媒介关系发生根本变化。首先,受众不再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掌控大众传媒传递的信息;其次,受众将与新闻工作者一样容易的获得新闻信息的第一手材料;再次,受众将与大众传媒一样拥有随时发布新闻报道、报道新闻事件和生产新闻产品的能力;最后,大众媒介将丧失新闻发布的垄断地位。(4)媒介工作者面临根本性转变。互联网络、多媒体的全新信息传播环境,给媒介工作者的业务素质提出了崭新的要求.在互联网络、多媒体时代,媒介工作者至少应具备以下崭新的主要业务素质:A.熟练运用互联网络、多媒体等新媒介的能力;B.借助互联网络、多媒体进行采访的能力;C.运用多媒体、超文本进行新闻写作、报道的能力。D.很强的验证、过滤信息的能力。E.深入研究、深度报道的能力。F.平等交流的能力。⑺较强的外语能力。

3、熊澄宇

清华大学新媒体研究中心主任。其新媒体方面的主要的学术观点为:(1)关于新媒体的定义。所谓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新”相对“旧”而言。从媒体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当中,我们可以看到新媒体是伴随着媒体发生和发展在不断变化。广播相对报纸是新媒体,电视相对广播是新媒体,网络相对电视是新媒体。今天我们所说的新媒体通常是指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之上出现和影响的媒体形态。这里有两个概念,一个是出现,是指以前没有出现的;一个是影响,所谓影响就是受计算机信息技术影响而产生变化的,这两种媒体形态是我们现在说的新媒体。当然新媒体并不是终结在数字媒体和网络媒体这样一个平台上。科学技术在发展,媒体形态也在发展,我们今天恐怕是需要去关注在数字媒体之后的新媒体形态。(2)关于新媒体时代的分众传播。他认为,新媒体时代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动的动态的过程,网络作为新媒体不是终结,媒体及媒体形态的发展越来越向人性化的方向发展。熊教授指出,新媒体时代各个媒体的边缘越来越模糊,越来越融合,概括来说就是“并存互补、融合创新”。传统的大众传播是一点对多点,更多的代表政府,分众传播则承认差异,尊重个性,这是一个进步,体现了更人性化的需求。(3)关于信息社会4.0。所谓信息社会4.0是指信息社会发展的四个阶段;信息社会1.0指信息技术发展阶段,如买设备铺网络;信息社会2.0是指信息产业发展阶段,建构具有自主版权的软硬件产业;信息社会3.0指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主要是指以电子商务代表的新经济形态;信息社会4.0指信息社会的社会建构阶段,主要指在信息技术影响上,意识形态上层建筑生产关系领域的变革。

4、祝建华

香港城市大学英语传播系教授,大众传播理论与方法学家。他系统研究和介绍了“媒体领域论”、“新媒体需求论”等新理论概念和“数码沟指标”等新方法,用于将“数码沟”从一个比喻提升为科学概念、将有关研究从非理论化的猜想提升到了严谨的学术探讨。

5、陈卫星

北京广播学院教授。透过《新媒体的传播学》反思可以看去其对新媒体的主要观点。新媒体首先是一种技术形态。每一种技术发明及其成果转化都直接对当时的社会实践和社会发展的象征表现提供一个媒介化的工具。新媒体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传播生态。新媒体的传播网络本身是作为社会依附和社会属性的形式和结构的一部分,它的技术扩展取决于社会的整合能力。人与新媒体的关系是指主体对客体的操纵关系,而通过新媒体的扩张所形成的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传播关系要复杂得多。在新媒体的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文化工业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中的财富资源和投资方式,同时是政治、经济和文化支配的手段。传播机器同时是美学话语的生产者和社会政治秩序的维护者。 6、彭兰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她认为从网络发展的现有水平看,我们至少可以从下列四个角度来认识网络和它包含的关系:一、网络是一种计算机网络;二、网络是一种媒体;三、网络是一种属于成员的虚拟空间;四、网络是一种商业平台。同时,她也对中过网络媒体发展的分期进行了讨论。她将中国网络媒体发展的第一个10年,划分为以下五个时期:(1)1994—1995,中国网络媒体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2)1996—1998,中国网络媒体实现了从少到多的发展;(3)1999—2000,中国网络媒体实现了从单一模式到多种道路的探索;(4)2001—2002,中国网络媒体实现了向规范化、规模化运作的转折;(5)2003— ,中国网络媒体开始跻身主流媒体的行列。

7、方兴东

中国“数字论坛”成员,“博客中国”发起人,互联网实验室(Chinalabs)共同创始人。他对新媒体方面的观点基本上都是基于博客(Blog)提出来的。他认为个人网站是互联网络的基础和驱动力。他认为Blog是一个个人网络化的工具,是个人在网络上建设自己的工具。Blog是个人在网络里的一个境像,它可以把你在网络中的方方面面呈现出来。Blog可以把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这几种形式综合起来,形成一个很综合的应用。Blog与网络媒体最大的区别在于Blog以自我为中心。由于参与的人多,Blog中往往有更真实、更具深度的文章。

四、主要论文

由于近10年来对于新媒体的研究取得了不少的成果,但是不少文章均为对新媒体现然和应然状态的思考,普遍的缺乏理论的创新和方法论的指导。在此介绍两篇论文,其重要的意义就在于在新媒体研究方面具有理论创新与方法创新的开创性工作。

1、祝建华与新媒体权衡需求理论

祝建华的《不同渠道、不同选择的竞争机制:新媒体权衡需求理论》(香港《中国传媒报告》(ChinaMediaReports)2004年第2期)提出了一个描述、解释和预测受众为何使用新媒体技术的新理论概念:“新媒体权衡需求”(WeightedandCalculatedNeedsforNewMedia,简称WCN),以填补扩散研究和使用与满足文献中的一项重要空白。权衡需求这一概念整合了新媒体采纳与使用过程中的两个潜在机制,即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对比以及受众对媒体的各种需求之间的权衡。基于对这两种微妙机制的详细分析与阐释,权衡需求的理论观点认为:当且仅当受众发觉其生活中某一重要需求已经无法被传统媒体满足、并且认为新媒体能够满足该需求时,他们才会开始采纳并持续使用这一新媒体。本研究采用中国内地的互联网使用调查数据对权衡需求理论进行了检验。数据来自于2000年底在北京和广州两地成年人中进行的一项大规模抽样调查,从中获取了为权衡需求概念的效度以及其解释力和预测力的验证提供了有力且一致性较高的实证依据。

2、金兼斌与创新扩散论

《互联网在我国的扩散研究》(此文发表于2001年中国传播学会年会,2001年7月3日-5日在香港召开)是运用EverettRogers创新扩散理论利用实证的研究方法来研究我国互联网发展的论文。该研究从创新扩散的观点对互联网在我国的扩散过程进行了系统层面的分析。借用正交与均匀实验设计中用来描述S形生长曲线的Weibell模型,本研究在既有统计数据的基础上,求出了我国及其代表性的九个省、直辖市的互联网扩散回归方程,对我国及其多个地区的互联网扩散模式作了理论上的概括和描述。在此基础上,还对我国及其不同地区今后的互联网扩散情况进行了预测。根据该研究,我国不同地区在互联网扩散进程上差别很大,存在明显的“数字鸿沟”现象;只有少数地区的互联网扩散已越过临界数量点进入快速增长阶段,绝大部分地区仍处于初步扩散阶段;而我国的总体扩散水平尚未达到临界数量点。该研究预测,大约到2002年年底,我国的互联网扩散将在总体上达到临界数量点,进入快速增长的阶段。

五、目前我国新媒体研究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

1、注重大众媒体研究而忽视个人媒体研究

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媒体是信息载体,新是相对旧而言。一种新出现的信息载体,其受众达到一定的数量,这种信息载体就可以称为“新媒体”。就目前的现状来说,不仅仅是互联网,数码照相机、数码摄录机、数字录音笔、个人数字助理(PDA,

PersonalDigitalAssistant)、电子书(eBook)、MP3(MPEGAudioLayer3)播放器、MD(MiniDisk)播放器、摄像头(Digitalvideocamera)、扫描仪、DVD播放机、光盘刻录机、数字投影仪、3G手机、PS2及XBOX游戏机等等,以及用于媒体的各类数字专业设备等都可以视为新媒体。但是,在上面的综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来,目前的新媒体研究的视角大多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大进步、每一项重要发明,都对人类的生活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今天,世界已进入信息时代。传播科技正发挥着空前未有的威力与魅力,并促进人们反思传播科技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传播科技发展与人;传播科技发展的利与弊;传播科技发展与文化传统;传播科技发展与知识产权保护;传播科技发展与国家技术政策;传播科技发展与传媒市场;传播科技发展与传媒管理;传播科技发展与全球化等等。同时,他还对中国网络媒体史的分歧进行了探讨。将10年中国网络媒体的发展分为如下几个阶段:(1)1995—1998,网络媒体步入中国传播领域。这一时期的最主要特征是:报纸、杂志、广播电台、电视台纷纷上网,以电子版、网络版为基本形态,这是中国网络媒体的初级阶段。(2)1998年底—1999,商业门户网站涉足网络新闻传播领域。这一时期的最主要的特征是:基于互联网发展带来的新变化——门户网站的出现,特别是门户网站涉足网络新闻传播,对国内以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