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心理学复习资料第三节

心理学复习资料第三节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2 20:32:23

的作用。他区分为物理经验和逻辑数理经验两种。

第三是社会经验。这种因素指的是社会相互作用和社会传递过程,也是心理发展

的必要但不是充分条件。

第四是平衡。指不断成熟的内部组织和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心理发展的

(二)心理发展的动力

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成熟,而是起源于主体的动作。这种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适应有三种方式:①同

化。同化是指把环境因素纳入有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图式是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②顺应。顺应是指改变内部图式,以适应环境现实。③平衡。平衡是指同化作用服从于客体的性质。是同化与顺应相互作用过程中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暂时的而不是绝对的。 (三)心理发展的阶段

皮亚杰通过大量研究,提出了儿童青少年认知发展主要经过四个阶段。第一阶段

为感知运动阶段(O~2岁)。该阶段儿童主要是通过感觉动作图式和外界取得平衡,处

理主、客体关系。第二阶段为前运算阶段(2~7岁)。该阶段儿童的思维具有自我中心

主义j直观形象性、不可逆性、知觉的集中性等特点。第三阶段为具体运算阶段(7~

12岁)。该阶段儿童形成了初步的运算结构,出现了逻辑思维,儿童思维发展具有守恒

性、去自我中心主义、进行群集运算、具体逻辑推理等特点。第四阶段为形式运算阶

段(12岁以后)。皮亚杰认为,思维发展到形式运算阶段,就表明个体的思维能力已经

发展到了成熟水平。该阶段儿童思维具有假设一演绎推理、命题推理、组合分析等特

点。

皮亚杰认为儿童心理从一个水平向另一个水平发展,从本质上讲,就是心理结构

由量的积累(同化)而发生质的变化(顺应)。新的心理结构是在旧结构的基础上不断

发展的结果。

四,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理论 (一)社会文化历史学说

维果斯基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是随意的心理过程,并不是人自身所固有的,而是受人类文化历史所制约的。心理发展是指一个人的心理(从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维果斯基提出个体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标志有五点:

第一,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随意机能是指心理活动的主动性、有意性,是由主体按照预定的目的而自觉引起的。

第二,心理活动的抽象一概括机能。即指心理活动的反映水平是概括的、抽象的,也就是各种功能由于由思维的参与而高级化。

第三,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组合,形成间接的,以符号或词为中介的心理结构。儿童的心理结构越复杂、越间接、越简缩,其水平越高。

第四,心理活动的社会文化历史制约性。即指心理活动的起源是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的产物,是受社会规律制约的。

第五,心理活动的个性化。个性的形成是高级心理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个性特

点对个体发展机能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心理发展的原因

维果斯基提出个体心理机能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原因有三点: 第一,是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的产物,是受社会规律制约的。 第二,从个体发展来看,儿童在与成人交往过程中,通过掌握高级心理机能的工

具一语词、符号,使其在低级心理机能基础上形成了各种新质的心理机能。 第三,是高级心理机能不断内化的结果。 (三)教学与发展的关系

维果斯基将“教学”概念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教学是指儿童通过活动和

交往掌握精神生产的手段,它带有自发的性质;狭义的教学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进

行最系统的交际形式,它“创造”着儿童的发展。

关于教学与发展的关系,维果斯基主要从三个方面来阐述。 ’ 第一,从“最近发展区”的角度。维果斯基认为,在进行教学时,必须注意到儿

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维

果斯基把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为“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的提出了儿童发展的可

能性。因此,弄清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将大大促进教学对发展的作用。 第二,从“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的角度。维果斯基认为,教学“可以定义为人为的发展”。首先,教学主导着或决定着儿童智力的发展,这种决定作用既表现在智力发展的内容、水平和智力活动的特点上,也表现在智力发展的速度上;其次,教

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儿童两种水平之间的动力状态是由教学决定的。 第三,从“学习的最佳期限”的角度。维果斯基认为,学习任何内容都有一个最佳年龄。如果不考虑学习的最佳年龄,从发展的观点来看是不利的,会造成儿童智力发展的障碍,主张教学应走在心理机能形成的前面。 (四)智力形成的“内化”学说

内化最初的含义指社会意识向个体意识的转化。维果斯基提出,一切高级的心理

机能最初都是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以外部动作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然后经过多次重复,

多次的变化,才内化为内部的智力动作。内化的过程不仅通过教学来实现,而且也能

通过日常的生活、游戏、劳动来实现。 五、朱智贤的心理发展理论

朱智贤从唯物辩证法出发,提出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几个基本理论观点。 1.先天与后天的关系。他认为:①承认先天因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不论是遗

传素质还是生理成熟,它们都只为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提供了生物前提和可能性;②

环境和教育则将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决定着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和内容;③承认

遗传,但不能夸大遗传的作用,要反对遗传决定论;④强调环境和教育的决定作用,

但不能夸大,要反对教育万能论。

2.内因与外因的关系。朱智贤认为,在儿童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社会

和教育向儿童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需要和其已有的心理水平之间的矛盾,是儿

童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或内因,也就是心理发展的动力。具体来说就是:①活动是心

理发展内部矛盾产生的基础;②需要在儿童心理发展内矛盾中代表着新的一面,它是

心理发展的动力系统;③已有心理水平,即原有的完整的心理结构代表着稳定的一面;

④新的需要和已有的心理水平的对立统一,构成儿童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形成心理

发展的动力;⑤在活动中产生的新需要与已有的心理水平的矛盾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主 要矛盾。

搜索更多关于: 心理学复习资料第三节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的作用。他区分为物理经验和逻辑数理经验两种。 第三是社会经验。这种因素指的是社会相互作用和社会传递过程,也是心理发展 的必要但不是充分条件。 第四是平衡。指不断成熟的内部组织和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心理发展的 (二)心理发展的动力 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成熟,而是起源于主体的动作。这种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适应有三种方式:①同 化。同化是指把环境因素纳入有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图式是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②顺应。顺应是指改变内部图式,以适应环境现实。③平衡。平衡是指同化作用服从于客体的性质。是同化与顺应相互作用过程中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暂时的而不是绝对的。 (三)心理发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