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静脉输液反应预防与应急预案
静脉输液反应预防与应急预案
一. 目的:制定应对急性中毒事件紧急预案,保证及时合理处理急性中毒事件。 二. 适用范围:适用于急性中毒事件的应对管理。 三. 负责者:配药及输液人员。 四. 管理制度 1. 预防措施
配药及输液操作过程中,注意保持清洁卫生,空气新鲜。配置时应该严格无菌操作规程,防止污染,尽量缩短操作时间。
输液器具及药品要保证在有效期内并根据生产日期先出先用。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和注射技术规范。输液器认真检查药品和输液器质量、包装及灭菌日期、有效期等内容,排尽输液导管内的空气。输液时尽量使用终端过滤器。输液瓶已经打开应该一次性用完。
药品配制前要执行“三查七对”,在操作前要先把液体瓶倒过来晃一晃、对着亮处看一看(看有无杂质及混浊)、把住瓶盖转一转(看瓶盖是否松动)、配好液体再晃一晃看一看。 输液器使用前要认真查看包装袋有无破损,用手轻轻挤压塑料袋看有无漏气现象。 了解患者有无药物过敏史,确认过敏试验结果,缩小液体与体温的温差,若液体瓶子太凉则不宜急用,适当升温最好。
输液中加入药物应注意其相互反应和配伍禁忌,避免同时加入多种药物,否则可能增加毒性,降低药效以及增加输液中的微粒数引起一系列的反应。
在不能充分把握其他药物成分对某药的配伍禁忌影响时,不得将该药配伍使用。
两种浓度不同的药物溶液配伍时,应先将浓度高的药物加至输液袋中,后加浓度低的药物,以降低发生反应的速度;
两种以上药物混合到大输液时,一次只加一种药物至输液袋,待混合均匀后,液体外观无异常变化,再加入另一种药物;
有色药液应最后加入输液瓶或袋中,以避免瓶或袋中细小沉淀不易被发现;
要根据药物的药理性质合理安排输液顺序,对存在配伍禁忌的两组药液,在两组药液之间,应以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充分冲洗液路;
在更换补液时如发现输液管内出现配无反应时,应立即夹管,更换输液器,重新核实输液管及输液袋中的药液有无异常后方可继续输注;
严格执行注射器单用制度,以避免注射器内残留药液与所配制药物之间产生配无反应。 患者输液24小时以上者,应定时更换输液器。 在输注药物时应勤加巡视,观察到位,对老年人、儿童、心肺功能不良的病人尤其重要,保证及时发现病人的不适反应。
在输液结束后,要认真观察病人全身及局部的反应,对发现的异常情况及时发现,并向当班医生报告,及时处理。
急救药品、物品做到“五定一及时”。 2. 处理报告
当病人可疑或发生输液反应时,护士应及时报告当值医师,积极配合对症治疗,并按医嘱予药物处理,同时做好下列工作:
立即停止输液或者保留静脉通路,更换其他液体或输液器。 配合值班医师,对症治疗、抢救。
情况严重者就地抢救,必要时进行心肺复苏。 记录患者生命体征、一般情况和抢救过程。
填写输液反应报告表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科、药剂科、消毒供应中心、护理部。
保留输液器和药液分别送消毒供应中心和药剂科,同时取相同批号的液体、输液器和注射器分别送检。
患者家属有异议时,立即按有关程序对输液器具进行封存。 3. 处理程序
立即停止输液 更换液体和输液器 报告医生 遵医嘱给药 就地抢救 观察生命体征 记录抢救过程 及时上报 保留输液器和药液 送检 五.制定依据:本制度依据《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等有关规范文件制定。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