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最新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认识更大的数 优秀教学设计含反思
第六单元 认识更大的数
教材分析
“认识更大的数”是《数学课程标准》第二学段关于“数的认识”的基本要求:能够读、写万以上的数,并能运用合适单位的数描述事物,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也是人们现实生活、工作和交流中应用最多的数学知识。
本单元教材编排分为“计算器”“亿以内的数”和“亿以上的数”三个模块,最后安排了综合与实践活动“编学籍号”。本单元教学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万以内的数,知道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上的数字表示的意义,掌握了万以内数的读、写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生从认识万以内的数到亿以内的数、亿以上的数,既是数概念的扩展,也是了解数学与生活、社会的联系,体会数学价值的过程,是发展学生数感的活动。 教学目标
1、能借助计算器进行运算,解决简单问题,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
2、在具体情境中认识万以上的数,了解十进制计数法,会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3、结合现实情境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
4、能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大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为单位的近似数。 5、在探索规律、估算一百万、一亿有多大、用近似数描述大数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地思考,能对结论的合理性做出解释,发展数感。
6、对现实生活中用大数描述的事物感兴趣,了解某些现象可以借助数来描述,感受大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难点
重点 能读、写万以上的数;能把一个数改写成以“万”“亿”为单位的数或近
似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
难点 能读、写万以上的数;能把一个数改写成以“万”“亿”为单位的数或近
似数;感受大数的意义。 教学建议
本单元在学生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更大的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掌握更大数的读写,并能在数据的收集过程中,认识近似数,进一步感受大数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1、结合具体的情境,感受大数的意义
本单元学生认识的数都是一些较大的数,一般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得比较少。为增加学生的感性知识,丰富学生对数的认识,教材中多次安排了数一数等具体的情境,力图通过情境这个载体,进一步理解各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体会到十进制计数的特点,感受大数的意义。不论是数据的收集过程,还是解释数据的意义,都是为了让学生在生活实际的背景下进行学习,这一点在教学时需要格外地重视。其重要的一点是通过学生对这些数据的读写过程,既能巩固他们读写的方法,更能体会到数据是与生活紧密联系的。 2、在数据收集的过程中,掌握大数的读写
在学生生活的环境中,经常可以接触到比较大的数。对此,当学生初步认识了大数后,可以组织学生到各种媒体上收集一些数据,并能说一说这些数据的实际意义,以提高学生感受的程度。加强对数据实际意义的理解,能用数学的眼光
分析身边的一些数据的意义是本单元着重渗透的思想。 3、 结合实际背景,认识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
一些比较大的数据,由于书写的不方便,需要将一些较大的数据改写成以万、亿作单位,这样既方便书写,又便于读数。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改写过程,让学生体会到改写的必要性。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数据的改写是对数据表示形式的变化,它的大小并没有发生变化。对此,在改写过程中应向学生说明改写后为什么要写计数单位的道理。如9600000=960万,等号左边的数是以“个”为单位,一般以“个”为单位就不写计数单位了。而等号的右边是以“万”为单位,如果这个计数单位不写,那么就会变成以“个”为单位,这样两者之间就会相差很大。这些道理,可以结合具体的情景加以说明,以便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减少错误。 4、 在观察比较中,掌握求近似数的方法
近似数是日常生活中经常运用的数,它与精确数不同,表示的仅是某一对象的一定范围。对于近似数学生在日常活动中也已接触到,不过没有出现这样的概念。而本单元的学习是相对系统一些,要掌握求近似数的方法(四舍五入法)。
课时安排
本单元用9课时完成教学,其中机动1课时。 课题 课时 用计算器计算 1 用计算器探索某些计算规律 1 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1 把整万的数的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 1 把含有两级的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近似数 1 亿以上的数,十进制计数法 1 亿以上的数 1 编学籍号 1 机动 1 总计 9 6.1 用计算器计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60、61页 用计算器计算
教学提示
教材呈现了两种常见的计算器,通过大头蛙“你会使用计算器吗?”,让学生在交流中认识计算器的常用键及使用方法;接着,教材通过计算“5040+1073=6113”,详细介绍了计算器运算的操作步骤。
教学时,教师要用计算器(实物)组织教学,千万不要让学生认读教材上的计算器图文。另外,用计算器进行例1的计算时,还可以增加三位数乘两位数,四位数除以两位数的式题,先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再尝试着笔算。一方面练习用计算器计算,体验用计算器计算的优越性,另一方面,给学生创造用已有计算技能进行知识迁移的机会,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认识计算器的常用键及使用方法;掌握用计算器计算的操作步骤,
并会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 认识计算器并会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用计算器计算充满兴趣,体验计算器计算方便、快捷、
准确的特点。
重点、难点
重点 认识计算器的常用键及使用方法,会使用计算器进行较大数目的运算。 难点 会使用计算器进行较大数目的运算。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计算器、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师:同学们,大家都去过超市吗?它每天都有很多顾客,特别是到了节假日,更
是人山人海。当顾客推着满满一车物品去付款时,营业员总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告诉他应该付多少钱?为什么呢? (播放收银台画面)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种常用的计算工具——计算器,通过今天的系
统学习,老师相信你们一定都会使用计算器计算了。(板书:用计算器计算) 设计意图: 从生活情境入手,从实际问题分析,引出能快速计算的工具—计算器。
(二)探究新知 1、认识计算器。
师: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想了解计算器的哪些知识? (预设)
● 计算器如何开、关。 ●使用计算器有哪些优点。 ●计算器各部分的名称。
●计算器上的常用键有哪些,如何计算。
师:刚才同学们说了许多,虽然大家的计算器有些不一样,但是一些基本的功能和结构还是相同的。下面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计算器上各部分的名称。 (课件出示)
(1)开关键ON 按此键,显示屏显示“0”。
(2)数字键:7 8 9 4 5 6 1 2 3 0 按数字键,屏幕显示相应数字。
(3)符号键:+ - × ÷ 按符号键,屏幕不改变原显示内容,计算器按此键功
能输入计算要求。
(4)关闭键:OFF 按此键,关闭计算机,CE是删除键。
说明:教师着重介绍on/off是开关机键;CE是删除键。+、-、×、÷、=键
是四则运算键。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