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三政治复习资料(经济生活 经济学常识)(1)
2011年高考政治复习资料——经济学知识体系
会的要求。
(3)当前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的原因:
①虽然,效率与公平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二者存在着矛盾。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障。
②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一方面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促进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和谐。
③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十二五”规划)的要求。 (4)促进社会公平的措施
①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重要的制度保证。
②当前,要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③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要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特别是通过强化税收调节,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防止两极分化。 3、财政收入与支出
(1)财政:财政就是国家的收入和支出。
(2)财政收入的形式: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其他收入。
(3)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是影响财政的主要因素。 ①生产决定分配,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
②国家应当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又要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4)财政支出的形式:经济建设支出、科教文卫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债务支出。
(5)财政收支关系有三种情况:财政收支平衡、财政盈余、财政赤字。 国家应根据具体情形,合理确定财政收支关系,促进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推动国民经济平稳发展。 (6)财政的作用:
①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财政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与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保障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推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②国家财政可以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国家通过财政支持一些行业、地区的建设。
③国家财政可以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国家财政可以调节社会总供求,促进经济平稳运行,避免经济大起大落。
(7)财政政策
①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减少税收、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用于经济衰退、需求不足时)
②紧缩性财政政策: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抑制总需求、稳定物价。(用于经济过热、物价上涨、供给不足时) 4、税收
(1)税收: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2)地位:税收是组织财政收入的最普遍形式、最重要来源,征收面最广,最稳定可靠。 (3)税收的基本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
相互关系:三个基本特征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税收的无偿性要求它具有强制性,强制性是无偿性的保障;税收的强制性和无偿性又决定了它必须具有固定性。
17 2011年高考政治复习资料——经济学知识体系
(4)税收的种类:税收的要素是纳税人、征税对象和计税标准。
按征税对象分,我国共有流转税、所得税、资源税、财产税和行为税,5大类27种。
(5)个人所得税:按应税项目不同实行超额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6)增值税:只对生产经营中的增值额征税,可以避免对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也可以防止前一生产经营环节企业的偷漏税行为,有利于促进生产的专门化和体现公平竞争,也有利于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 (6)依法纳税:在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公民应当自觉履行依法纳税的义务,杜绝偷税、欠税、骗税、抗税行为。
同时,公民要增强对国家公务人员及公共权力的监督意识,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对贪污和浪费国家资财的行为进行批评和检举,以维护人民和国家的利益。
(六)我国的宏观调控体系
1、加强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1)国家宏观调控可以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
(2)加强宏观调控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
(3)加强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目标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职能;
(4)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十二五”规划)的目标,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求加强国家宏观调控。 2、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和主要任务:
(1)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2)当前,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3、宏观调控的手段:
(1)国家通过经济手段(制定和实施“十二五”规划,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调整个人所得税、稳定人民币汇率等)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家收支平衡。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2)国家通过法律手段(经济立法和司法活动)规范经济行为,保证经济政策执行,打击经济违法犯罪活动,维护市场秩序。
(3)国家通过行政手段(强制性行政命令和规定)管理经济,维护经济和社会稳定。
三、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性
1、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2、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其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各个环节仍需进一步完善。
3、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实现科学发展,可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4、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提高我国开放型经济水平,增强防范经济风险能力的需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有利于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有利于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18 2011年高考政治复习资料——经济学知识体系
(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
1、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各类市场主体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提供制度保障。
2、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健全就业、收入和社会保障制度,促进社会和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提供良好的环境。
3、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发展各类生产要素市场,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规范发展行业协会和市场中介组织,健全社会信用体系,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运行基础。
4、深化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充分发挥国家发展规划、计划、产业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导向作用。着力转变政府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形成权责统一、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增强政府调控经济的有效性。
5、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新格局。实施符合我国国情的区域整体战略,完善区域政策,调整经济布局,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6、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保力度,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生态文明。
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必须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第四章 科学发展观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
1、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
(3)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4)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基本形成;
(5)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镇人口比重明显增加。 2、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1)社会就业更加充分;
(2)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
(3)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 3、建设生态文明
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1、地位: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十二五”规划的奋斗目标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2、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1)第一要义是发展:
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
19 2011年高考政治复习资料——经济学知识体系
(2)核心是以人为本:
把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3)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 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4)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统筹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
三、如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第一,经济发展要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
第二,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 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第一,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第二,实现三个转变: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3、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一,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发展道路;
第二,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4、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5、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
?第五章 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一)经济全球化
1、含义:经济全球化使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 2、表现:
(1)生产全球化:科技发展促进国际分工协作,形成世界生产链条;
(2)贸易全球化:各国参与商品交换、国际贸易规模扩大,交换种类增多; (3)资本全球化:资本的触角伸向全球,资本在国际间流动速度不断加快。
3、载体: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载体,在全球范围内利用各地的优势组织生产经营活动,促进商品和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推动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 4、影响
(1)积极:经济全球化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国际贸易的发展,从而推动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国生产力的发展。
20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