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三政治复习资料(经济生活 经济学常识)(1)

高三政治复习资料(经济生活 经济学常识)(1)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3 8:05:43

2011年高考政治复习资料——经济学知识体系

具有无限扩大的趋势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趋势之间的矛盾。 (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 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周期性 阶段 危机 萧条 复苏 高涨 表现 销售困难、企业倒闭、工人失业、银行破产 供需矛盾得以缓解,社会购买力仍然很低,整个社会呈现出萧条景象 固定资本更新,就业增加,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恢复 投资持续增长,就业人数日益增加,物价回升,利润增多,信用事业迅速发展,国民经济繁荣。生产猛烈扩张,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又尖锐起来,导致新的危机的爆发。 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的后果: (1)经济危机给生产带来破坏,使社会化生产需要的比例关系强制性地得到调整,从而使资本主义在生产进行下去。

(2)经济危机并没有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随着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发展,当这一矛盾尖锐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必然导致经济危机的再次爆发。

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物质基础:固定资产的大规模更新。

在资本主义再生产的一个周期中,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既使资本主义经济走出萧条,步入复苏,又为下次危机的到来准备了物质条件。

(三)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意义

1、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对经济危机原因的科学分析

(1)经济危机爆发的可能性:在商品流通条件下,买和卖的过程在时空上是分离的,会出现供给和需求的失衡。当问题严重到一定程度时,就有可能爆发生产普遍过剩的经济危机。

(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的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足的过剩;其根源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2、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完整的经济危机理论,科学地揭示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还阐明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及其物质基础,论证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过渡性,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

?第三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

一、市场调节的优点及局限性

1、市场经济:就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2、市场机制

(1)市场经济通过市场价格的波动与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市场主体的公平竞争,引导资源的合理配置。

(2)市场机制包括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价格机制是核心。 (3)市场调节资源配置实质上是价值规律在调节资源配置。 3、市场秩序

(1)只有具备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形成统一开放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市场才能合理配置资源。 (2)规范市场秩序必须建立健全市场规则,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经济参与者必须用法律规范自身行为,维护自身权益,遵守市场道德,树立诚信观念。 4、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

(1)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价格变动反映供求关系变化,适应需求;

13 2011年高考政治复习资料——经济学知识体系

(2)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竞争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节约资源。 5、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1)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不能提供公共物品,枪支弹药等危险品、麻醉品也不能让市场来调节; (2)市场调节也存在着弊端: 原因 表现 后果 自发性 价值规律自发调节,市场主体只追求自身眼前经济利益 盲目性 生产经营者分散决策,不完全掌握市场信息 滞后性 市场调节(价值规律)是一种事后调节,供求和价格之间的传递有时间差 破坏环境效益、侵害他人利益(污染环境、制假售假、不正当竞争、剽窃他人成果、压低拖欠工资) 生产经营一哄而上,一哄而退 供求不平衡——价格变动——做出调整——供求实现平衡 市场秩序混乱、分配不公、两极分化 经济波动、资源浪费 经济波动、资源浪费 如果仅由市场调节,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底下、资源浪费;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和混乱;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拉大,甚至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

所以,要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还需要国家宏观调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把发挥市场调节的基础性作用和国家宏观调控相结合。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内容 (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理论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1)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基本标志)

(2)实现共同富裕(根本目标) (3)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可以发挥市场经济的长处,又可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和国家宏观调控有机结合;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意义

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建立,明确指出了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说,消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的选择奠定了理论基础,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1、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2、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3、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场紧密结合,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互衔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4、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保证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 5、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6、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城乡居民提供同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

14 2011年高考政治复习资料——经济学知识体系

定。

(三)重要环节的完善

1、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中,市场主体、市场体系和宏观调控体系是最为重要的环节。 2、培育合格的市场主体

(1)地位:培育合格的市场主体,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性工程。

(2)类型:市场主体主要有三类:企业、家庭与政府。其中,最基本的是企业。党的十四大以后,随着国有企业、重点企业改革步伐的加快和各种非公有制企业的快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微观基础基本形成。

3、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1)地位: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环节。

(2)建立:党的十四大以来,在一般商品市场继续发展的同时,各种生产要素市场也程度不同地快速发展起来;随着我国价格管理体制的改革,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已经形成,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大为加强。

4、建立有效的宏观调控体系

(1)原因:建立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 (2)构成:宏观调控体系包括目标、任务、手段、方式等方面的内容。

(3)建立:党的十四大以来,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和宏观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我国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逐步形成。

(四)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1、基本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基础,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因

(1)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符合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客观规律。

(2)实践证明,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标准。 3、如何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1)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2)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3)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互相促进的新格局。 4、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1)原因: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2)类型: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中的国有和集体成分。

具体表现: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央企业、农村生产经营合作社、国有控股或参股的公司、股份合作制企业等

(3)表现:第一,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2)如何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第一,必须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

第二,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第三,必须推进集体企业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合作经济。

5、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控制国民经济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稀缺资源的能力上。为了保障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的发挥,国有经济必须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

15 2011年高考政治复习资料——经济学知识体系

和关键领域占支配地位。

发展、壮大国有经济的意义:国有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对于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民族凝聚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具有关键作用。

6、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

(1)原因: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意义:促进传统工艺的传承,推动科技创新;

增加就业,增加劳动者收入和国家财政收入,促进消费,扩大内需; 促进生产力发展、市场繁荣,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五)我国的分配制度

1、分配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按劳分配的形式:公有制(国有、集体)企业职工工资;农村家庭承包经营所得。 (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 社会保障性分配;

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①按劳动要素分配:私营、外资企业职工工资;

②按资本要素分配:股息、红利、利息;(财产性收入) ③按土地要素分配:房租、地租;

④按技术要素分配:知识产权、专利费; ⑤按管理要素分配:外聘经理人员薪金; ⑥按信息要素分配:中介费用。

(3)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原因

①生产力决定分配。从根本上说,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

②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4)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因和意义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这有利于让一切生产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人民。 2、建立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 (1)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的原则

①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必须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②收入分配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③合理的收入分配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公平的收入分配是社会主义原则的体现,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 (2)建立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的原因:

①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②公平的收入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是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

③公平的收入分配,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④建立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

16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2011年高考政治复习资料——经济学知识体系 具有无限扩大的趋势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趋势之间的矛盾。 (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 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周期性 阶段 危机 萧条 复苏 高涨 表现 销售困难、企业倒闭、工人失业、银行破产 供需矛盾得以缓解,社会购买力仍然很低,整个社会呈现出萧条景象 固定资本更新,就业增加,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恢复 投资持续增长,就业人数日益增加,物价回升,利润增多,信用事业迅速发展,国民经济繁荣。生产猛烈扩张,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又尖锐起来,导致新的危机的爆发。 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的后果: (1)经济危机给生产带来破坏,使社会化生产需要的比例关系强制性地得到调整,从而使资本主义在生产进行下去。 (2)经济危机并没有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随着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发展,当这一矛盾尖锐到一定程度的时候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