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三政治复习资料(经济生活 经济学常识)(1)
2011年高考政治复习资料——经济学知识体系
(4)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3、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措施:
(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2)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科技的发展,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
(3)通过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调整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实现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二、现代企业的经营与发展 (一)现代企业的组织形式 1、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 2、公司制企业
(1)公司制是现代企业主要的典型组织形式。
(2)公司是依法设立的,全部资本由股东出资,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 (3)我国法定的公司形式有两种: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 有限责任公司 股份有限公司 不同点 公司资本 公司资本不必划分为等额股份,股东转公司的资本必须划分让出资必须征得其他股东的同意,出资为等额股份,并以股票转让比较困难 形式加以表现。上市公司的股票可以自由流通、转让 由50人以下出资设立 股东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 按出资比例行使表决权 不必向全社会公开 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为3万元人民币 中小型企业 应有2人以上200人以下为发起人 股东以其认购的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 一股一票原则 上市公司的财务必须向全社会公开 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为500万元人民币 大型企业 发起人数量 股东对公司承担的责任 股东表决权 公司财务 注册资本限制 企业规模 相同点 1.都是依法设立的企业法人,都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 2.股东均负有限责任,公司均以其全部资产对债务承担责任; 3.均有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决策机构 股东大会及董事会 处理公司重大经营管理事宜 执行机构 总经理及助手 负责公司的日常经营 监督机构 监事会 对董事会和经理的工作进行监督 (4)公司的组织结构: 组织结构 承担者 职责 作用 公司的三大机构之间权责明确、互相制衡,可以有效地提高公司的运行效率和管理的科学性,使公司的发展具有充分的活力。 (5)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的原因: ①公司制的优点:独立法人地位、有限责任制度、科学管理结构;
9 2011年高考政治复习资料——经济学知识体系
②国有企业通过公司制改革,可以激发活力、增强竞争力,更好地发挥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二)现代企业的经营与发展
1、地位:在我国,各类所有制企业共同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加者,是国民经济的细胞。
2、企业经营成功的因素
(1)企业经营的直接目的是利润,企业要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2)企业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3)企业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4)企业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与企业形象
(5)企业通过兼并、强强联合,扩大生产规模,增强竞争力
(6)中国企业要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 (7)企业必须遵守法律和遵守社会公德,,接受政府和公众的监督,承担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从事经营活动,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 诚实守信,接受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承担社会责任。 3、企业兼并的意义
(1)扩大优势企业的规模,增强优势企业的实力;
(2)提高企业和整个社会的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国家经济发展。 4、企业破产的意义
(1)有利于强化企业的风险意识,促使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 (2)及时淘汰落后企业,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
三、劳动者就业与权益保障 (一)正确的劳动观 1、劳动重要
(1)劳动是劳动者脑力和体力的付出,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活动 (2)劳动是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源泉
(3)劳动者是生产过程的主体,在生产力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2、劳动光荣
(1)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2)使热爱劳动、勤奋劳动、尊重劳动、保护劳动蔚然成风
(3)努力形成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新风 3、劳动平等
我国劳动者分工不同,地位平等,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光荣属于劳动者。
(二)就业问题 1、就业的意义:
(1)就业是民生之本,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就业使得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3)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
(4)有利于劳动者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精神境界,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我国的就业形势
(1)我国人口总量和劳动力总量都比较大;
(2)劳动力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完全适应;
10 2011年高考政治复习资料——经济学知识体系
(3)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就业信息不畅通。 3、如何解决就业问题
(1)根本途径:坚持自主选择职业、市场调节就业、国家促进就业的总方针;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扩大就业总量。
(2)党和政府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通过宏观调控,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发展中小企业和第三产业,积极吸纳劳动力就业。鼓励创业,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方针。
(3)完善市场就业机制,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劳动力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 (4)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失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为失业者再就业和创业提供保障。 (5)劳动者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正确的就业观: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职业平等观、多种方式就业观
劳动力素质:政治思想素质、道德品质、专业知识和综合性知识和技能、身心素质
(三)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1、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原因:
(1)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我国劳动法规定了劳动者享有的各项权利。 (2)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是保障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前提,是充分调动和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的保证;
2、如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1)企业与劳动者依法签订劳动合同;
(2)党和政府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3)劳动者要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当权益受到侵害时,应以合法手段、法定程序维护权益;(如投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等)
(4)履行劳动者义务是享受劳动者权利的前提;劳动者要自觉地履行劳动者的义务; (5)企业必须遵守法律和社会公德,承担社会责任,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四、剩余价值理论 (一)剩余价值的生产
1、剩余价值的来源:剩余价值是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价值。 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部分。
雇佣工人在必要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价值等于劳动力自身的价值,即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是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价值的货币表现,资本家组织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创造、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自身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2、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1)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在工人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延长工作日的长度来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的方法。
(2)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情况下,由于科技进步等因素使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必要劳动时间缩短而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的方法。
(二)剩余价值的实现 1、产业资本的循环
(1)产业资本:投资于物质资料生产部门的资本,叫产业资本。
(2)产业资本在它的一个运动过程中,要依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分别采取货币资本、生
11 2011年高考政治复习资料——经济学知识体系
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形式。
(3)产业资本循环是产业资本从它的某一种形式出发,依次经过三个阶段,实现价值增值,最后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过程。三种形式的资本必须在空间上同时并存,在时间上相继转化。 2、产业资本周转
(1)含义: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叫资本周转。
(2)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企业生产的产品性质、内部管理状况、市场供求状况以及生产资本的构成(固定资本 / 流动资本)
(3)加快资本周转速度的意义:在资本完成一次周转获得的剩余价值量不变的情况下,资本周转速度加快,可以增加一定时期内获得的剩余价值总量。
3、社会化生产顺利实现的条件:社会化生产是以社会分工协作为基础的,不同部门之间、生产和消费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三)剩余价值的分割 1、商业资本与商业利润
商业资本家是专门在流通领域通过商品的买卖来获取利润的资本家。 商业利润是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2、借贷资本和利息
借贷资本是为了获取利息而贷给他人使用的货币资本。
资本借贷以到期还本付息为条件,其利息是资本家为了获得借贷资本的使用权而交给让渡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3、银行资本和银行利润
由于银行发放贷款的利息率高于吸收存款的利息率,所以银行收取的利息多于支出的利息,两者的差额减去银行其他费用,剩余部分就是银行利润。
银行利润实质上也是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4、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未必全部归其所在企业的资本家所有,他创造的剩余价值要在产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借贷资本家和银行资本家之间进行分割。 5、资本主义地租
农业资本家获得的利润和土地所有者获得的地租都来自农业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也就是说,农业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要在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之间进行分割。 6、马克思的平均利润理论
在现实生活中,不同的生产部门之间存在着对有利投资场所的争夺,资本会在不同部门之间流入流出。部门之间的这种竞争,使不同部门之间的利润率趋于平均,各部门大致是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
(四)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家组织生产的目的是获得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两大阶级之间的对立,对工人认清自己的地位、提高阶级觉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经济危机理论
(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与根源
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生产的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足的过剩。 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
(1)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2)具体表现: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生产
12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