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18-2019学年福建省厦门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展。九年(1444),给事中李素等人弹劾周忱妄自更改制度,专擅科敛。景泰元年(1450),溧阳百姓彭守学又像尹崇礼那样攻击周忱。第二年,礼部尚书杨宁说:“胡乱开支之用在于周忱。” 后来言官还纷纷弹劾周忱,请把他正罪。景帝一向知道周忱贤明,大臣也多保护他,便只令他退休。周忱个性机警。三殿重建时,诏令征用一万斤牛胶,做彩绘之用。周忱正好赴京,他说库存的牛皮,岁久已经腐朽,请拿出来煎胶,等回去后再买牛皮来偿还国库。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汉乐府,回答下面小题。
上山采蘼芜
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 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 “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 颜色类相似,手爪不相如。” “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閤去。” “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 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 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
12.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首叙事诗采用对话形式,人物对答富有情感与个性,生活气息浓郁。 B. 故夫对新人与故人做了多方面比较,并对他当初的休妻行为表示道歉。 C. 女子重提当年“新人从门入,旧人从閤去”之事,对被遗弃难以释怀。 D. 女子的婚姻不幸让人同情,她的遭际与《孔雀东南飞》的刘兰芝相似。 13. 请简要分析《上山采蘼芜》《诗经·氓》中两位女主人公形象的异同。
【答案】12. B 13. 《卫风·氓》与《上山采蘼芜》描写的女主人公都是勤劳、对丈夫忠诚,最后却被丈夫抛弃。所不同的是,《卫风·氓》表现女主人公的坚强以及对前夫的决绝之情。《上山采蘼芜》表现女主人公被抛弃后仍关心着前夫,表达了对封建礼建和封建婚姻制度的强烈愤懑。 【解析】 【12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
- 9 -
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B项中,“对他当初的休妻行为表示道歉”分析错误,诗歌中有男子对休妻有悔恨之意,但没有道歉。故选B。 【13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中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方法:通过分析诗歌中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行为、心理、神态来分析;关注反应心情的词语;分析人物所处的环境(包括时间、地点、天气、周围的事物);分析诗歌中出现的具体景物的含义。本题是比较两首诗中的女主人公的形象,指出其异同点。相同点:《卫风·氓》与《上山采蘼芜》描写的女主人公都是勤劳、对丈夫忠诚,最后却被丈夫抛弃。不同点:《卫风·氓》表现女主人公从恋爱、结婚到被遗弃的生活经历和怨恨感情,鲜明的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她对前夫态度是决绝的。《上山采蘼芜》女主人公下山时遇到弃她而去的丈夫,仍旧情难忘的关怀着丈夫,问他新人何如。通过前夫的回答,可以看出,前夫仍眷念着前妻,表现了一对青年男女对“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礼建和封建婚姻制度的强烈愤懑。 课内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下面小题。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橡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辍。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节选自郁达夫《故都的秋》)
14. 下列关于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选文写驯鸽的飞声,衬托故都秋晨的清静,与“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
- 10 -
妙。
B. 作者从租破屋、数日光、赏秋草等寻常生活琐事发掘出别样美,这显示了他独特的审美趣味。
C. 槐树花蕊凋落,最后被人扫走,这让作者联想到美好事物的衰颓与消逝,不禁心生落寞之情。
D. 作者品味故都秋意时,内心经历了由恬静闲适到失落寂寞,进而转为凄凉悲伤的复杂过程。 15. 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这两段文字。
【答案】14. C 15. 作家将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的心情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情”与“景”达到了交融与统一。比如“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最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这一句,作家认为以紫黑色为基调太浓了,红色过于热闹(暖色调),只有白色和蓝色(冷色调)比较清静,这也正符合作家内心的孤独、冷清与淡淡的悲凉。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粗知大意,理清基本思路,概括主旨,把握艺术特色;其次对选项中的句子进行观察,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仔细辨析,看看有没有答非所问、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条件、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C项,“这让作者联想到美好事物的衰颓与消逝”分析错误,文中写道“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这里是以景衬静的,写的是“清闲”,没有“联想到美好事物的衰颓与消逝”。故选C。 【15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情感态度与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选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和主旨,体会文中所用的表现手法,并分析理解作者如何利用这种表现手法表达情感和主题的。本题,作家要描绘的景:故都的秋色;作家要表达的情:个人的心情。“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最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这一句,作家认为以紫黑色为基调太浓了,红色过于热闹(暖色调),只有白色和蓝色(冷色调)比较清静,这也正符合作家内心的孤独、冷清与淡淡的悲凉。再比如写到“槐花落蕊”,文中写道“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写出了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这也正是作家内心孤独、悲凉的写照。“情”与“景”自然地融合在一起,达到了交融与统一。
- 11 -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曰抱定宗旨。诸君来此求学,必有一定宗旨,欲知宗旨之正大与否,必先知大学之性质。今人肄业专门学校,学成任事,此固势所必然而在大学则不然,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外人每指摘本校之腐败,以求学于此者,皆有做官发财思想,故毕业预科者,多入法科,入文科者甚少,入理科者尤少盖以法科为干禄之终南捷径也。因做官心热,对于教员,则不问其学问之浅深,惟问其官阶之大小官阶大者,特别欢迎,盖为将来毕业有人提携也。现在我国精于政法者,多入政界,专任教授者甚少,故聘请教员,不得不聘请兼职之人,亦属不得已之举。究之外人指摘之当否,姑不具论。然弭谤莫如自修,人讥我腐败,而我不腐败,问心无愧,于我何损?果欲达其做官发财之目的,则北京不少专门学校,入法科者尽可肆业法律学堂,入商科者亦可投考商业学校,又何必来此大学?所以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宗旨既定,自趋正轨。诸君肄业于此,或三年,或四年,时间不为不多,苟能爱惜光阴,攼孜求学,则其造诣,容有底止。若徒志在做官发财,宗旨既乖,趋向自异。平时则放荡冶游,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唯争分数之多寡;试验既终书籍束之高阁,毫不过问,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责,文凭到手,即可借此活动于社会,岂非与求学初大相背驰乎?光阴虚度,学问毫无,是自误也。且辛亥之役,吾人之所以革命,因清廷官吏之腐败。即在今日,吾人对于当轴多不满意,亦以其道德沦丧今诸君苟不于此时植其基,勤其学,则将来万一因生计所迫,出而任事,担任讲席,则必贻误学生;置身政界,则必贻误国家。是误人也。误己误人,又岂本心所愿乎?故宗旨不可以不正大此余所希望于诸君者一也。
(节选自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16. 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针对当时北大学子求学目的的功利性,蔡元培向他们提出“抱定宗旨”的要求,旨在改变这一风气。
B. 蔡元培身为校长,但不以尊长自居,称北大学子为“诸君”,且言辞间充满长者对晚辈的关爱与劝勉。
C. 面对外界对北大的批评,蔡元培认为不必争辩纠缠,应当自省自修,做到问心无愧,批评自然就会消弭.
D. 选文大量使用文言词语句式,夹杂一些白话口语,既古朴典雅,又含委婉,体现了演讲的对象意识。
17. 请简述选文的论述思路。
【答案】16. D 17. 本段首先提出求学者必须“抱定宗旨”。接着指出求学者中存在抱做
- 12 -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