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从酬赠诗品读刘禹锡的斗士情怀

从酬赠诗品读刘禹锡的斗士情怀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7/2 19:59:52

伾、柳宗元、韦执谊、陈谏、凌准、吕温等人已相继死于贬所,刘禹锡自己只身北返,在怀旧悼亡的沉痛中透露出内心的愤慨。尽管如此, “沉舟”、 “病树”却无碍于千帆竟发、万木争春,不能沉浸在个人的嗟病伤往之中,从而表现出乐观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活,并没有使刘禹锡消沉颓唐。一叶沉舟挡不住万舟竞发的洪流,一木之病阻止不了春天前进的脚步。风雨总会过去,太阳一定会洒遍大地。

这是斗士吹响的号角。为了中兴李氏江山,刘禹锡追随王叔文发起了“永贞革新”运动,不久“革新”便以失败而告终,而参与“革新”的所有官员都受贬谪。从此,刘禹锡便开始了自己长达二十几年的贬谪流离生涯。漫漫远行路有痛苦,有失落,有孤独和寂寞,但更多的却是对理想的坚守,和对未来的希望。刘禹锡从来都没有停止过和命运的抗争,也从来没有向掌政弄权者低下过自己高贵的头颅。倒下了,站起来就是,失败了,重来就是,而就在这屡败屡战中斗士的号角将响彻千古。

大和元年(827) 六月, 朝廷委任刘禹锡为东都尚书省主客郎中的闲职。七月,韩泰离长安赴湖州任刺史,途经洛阳,与刘禹锡久别重逢。禹锡的《洛中逢韩七中丞之吴兴口号五首》,抒发了相见时的心情:

昔年意气结群英,几度朝回一字行。海北天南零落尽,两人相见洛阳城。 自从云散各东西,每日欢娱却惨凄。离别苦多相见少,一生心事在书题。 今朝无意诉离杯,何况清弦急管催。本欲醉中轻远别,不知翻引酒悲来。

骆驼桥上苹风起,鹦鹉杯中箬下春。水碧山青知好处,开颜一笑向何人。 溪中士女出芭篱,溪上鸳鸯避画旗。何处人间似仙境,春山携妓采茶时。

自从柳宗元去世后,韩泰是“八司马”中与刘禹锡一直保持联系的好友。当年, “永贞革新”时群英荟萃,意气风发;如今,群英凋零殆尽,只是“两人相见”,既有久别重逢的兴奋,又有物是人非的凄凉。这次分别以后,刘、韩两人未有机会再见面。

三年后,刘禹锡身为朝中郎官,想到韩泰仍在湖州任刺史,便借“常参官上后三日举一人自代”的机会,帮助韩泰调回京城来。其诗《蒙恩转仪曹郎,依前充集贤学士,举韩湖州自代,因寄七言》记述了此事:

翔鸾阙下谢恩初,通籍由来在石渠。暂入南宫判祥瑞,还归内殿阅图书。 故人犹在三江外,同病凡经二纪余。今日荐君嗟久滞,不唯文体似相如。

刘禹锡写过不少诗文求人汲引,深知请托之难,但当他的地位稍有改善时,就主动帮助同患难的故人。虽然一个“自代状”的力量有限,不可能直接奏效,而刘禹锡的为人做事之道是值得称颂的。

5

王叔文称刘禹锡有宰相之才,可见其确有济世经用的雄才大略。这样的人本应该有更好的去处,被朝庭重用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为国服务,为民谋利,但事实却与愿违,刘禹锡的政治之路一直是坎坷不平、荆棘不断。人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而刘禹锡被贬二十几年后得到的却依然是一个根本无所发挥的闲职,而岁月无情,此时的刘禹锡已是耄耄之年,无论是政治上、生活上、还是文学的追求上,故人渐去,理想也渐远。活着的人只有以心相慰,相互搀扶着听风观月。而刘禹锡毕竟是刘禹锡,在这无奈的世事中依然在积极地挺拔,用自己孱弱的身躯支起可以支起的蓝天。

大和五年,刘禹锡再度被排挤出朝赴苏州任刺史,路经洛阳与白居易一起朝觞夕咏,欢度十五日。刘禹锡写《赴苏州酬别乐天》等诗多首,其中《赠乐天》诗云:

一别旧游尽,相逢俱涕零。在人虽晚达,于树似冬青。 痛饮连宵醉,狂吟满座听。终期抛印绶,共占少微星。

二十多年前,由于“永贞革新”的失败,刘禹锡由郎官出为远州司马;十年之后,刘禹锡被召回,又因玄都观一诗,被第二次远逐;现在是第三次被排挤出朝,又由郎官出为远州刺史。在崎岖的仕途上,刘禹锡走了一个螺旋形。此次打击令他有有归隐之心,但也只是星光乍现而已,其倔强的性格使他不可能绝望,其诗《乐天寄重和晚达冬青一篇,因成再答》反映厂刘禹锡出为苏州刺史后的心态:

风云变化饶年少,光景蹉跎属老夫。秋隼得时陵汗漫,寒龟饮气受泥涂。 东隅有失谁能免?北臾之言岂便无。振臂犹堪呼一掷,争知掌下不成卢?

叱咤风云的多是年轻人,蹉跎光阴的是那些老夫。秋高气爽之时,植物是衰节,雄鹰却凌空翱翔;天寒地冻之时,虫类蛰伏于地下,神龟却能在泥土中呼吸空气。失之东隅谁也难免,塞翁之言没什么错误。既然还能振臂高呼,孤注一掷,怎么知道手下就不能获得头彩的大胜呢?从此诗来看,刘禹锡认识到一个人的挫折和失败是难免的,不利的条件中仍存在着有利的因素,要振作精神,去争取施展抱负的机会,建立起稳操胜券的信心。

古人曰“不撞南墙不回头,不到黄河不死心”,我认为刘禹锡是撞了南墙也不会回头,到了黄河也不会死心,真个是“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而这才是刘禹锡真正可贵之处,无论风云如何变幻,永远不变的是那颗高昂的头颅和坚守信念的心。这样的钢铁意志正是一个战士该有的,而这样的战士也将是不败的。有人说,上帝给你关上了一扇窗就一定会为你打开另一扇,上帝关上了刘禹锡从政报国的窗子却为他打了一扇更为广阔而美丽的文学之窗。正是崎岖的从政之路才造就了才华绝代的刘禹锡,在恒河沙数的历史长河中留下灿烂辉煌的一页,令后世赡仰。

不仅是对待人生的际遇----成功和失败,刘禹锡是积极乐观的,就是对待生老病死这样人所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刘禹锡也是昂扬的、旷达的。老年的白居

6

易有一首《咏老赠梦得》,心情消极而低沉。 刘禹锡和作《酬乐天咏老见示》云: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 多灸为随年。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谁不顾虑衰老,年老了又有谁来怜惜。人老的短处是体弱多病。身体瘦了腰带不断地紧缩,头发稀疏了帽子自然就要偏移;不再看书是为了爱惜眼睛,多用艾灸是为了适应年老多病的需要。刘禹锡认为,老固然有老的短处,但老也有老的长处。人老了阅历就丰富了,经历的事情多了,明白的事理就多,办事也就更加熟练;对人情世故的了解如同观看江河山川那样清楚。这样仔细想来,老年也是很荣幸的事,对待衰老不要过多的忧虑,只要正确对待,便能心情畅快。最后两句“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意境优美,气势豪放,不要说日在桑榆已是晚景,晚霞也可以照得满天彤红。刘禹锡面对衰老,不消极,不悲观,情绪积极,格调高昂,有一种鼓舞人的力量。这两句诗既是刘禹锡内心世界的自我剖白,也是对老朋友白居易的宽慰和鼓励。

任何事务都有它的两面性,你从哪个角度去看注定你会看到什么,积极的

人会看到阳光,消极的人会看到荫翳,你是什么样的人就注定你会从什么角度去看。刘禹锡是乐观的、积极的,人生多苦难,而他却定会看到更多的美丽汲取更多的力量,然后跋涉更长,坚持更久。哪怕岁月悠悠,人已老去,这份旷达却醇厚弥久。

刘禹锡的这种坚韧、顽强、乐观、旷达的斗士之气,是建立在他对自己所献身的理想和事业的坚信不移的基础上的,展示的是一种对自身信念的坚定和人生价值的肯定。大多数贬谪之士,或畏权,或愚忠,或原本就缺乏自信,往往都是揽罪己身。韩愈说:“我今罪重无归望,直去长安路八千。”(《武关西逢配流吐蕃》)贾谊说自己是“俟罪长沙”(《吊屈原赋》),柳宗元也说:“余以愚触罪,谪潇水上。”(《愚溪诗序》)可刘禹锡却始终坚信自己从事的事业是正义的,是无罪的,在诗文中从来没有流露过负罪感,就是口头上也从不言罪。他始终认为自己是遭人诽语,被谗言所伤,是“祸起飞语”(《上中书李相公启》),是“臣有微才,所以嫉臣者众,竟生口语,广肆加诬。”(《谢上连州刺史表》)甚至在去世前写的《子刘子自传》中,也仍坚持“人或加讪,心无疵兮。”显示了一个正直文士的铮铮傲骨,有着“众人非之而不加沮”(庄子语)的坚韧,正如他在一首《浪淘沙》词中的真金如斯: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7

真金不怕火炼,大浪淘沙,最后留下的才是十足的真金。

刘禹锡的这种豪迈和执着的斗士之气,既是他人格个性的展示,又是其人生态度的显现,是建立在对现实生活的理性认知的基础上的。在续柳宗元的《天说》而作的《天论》中所反映的“天与人交相胜”的哲学认知是刘禹锡豪壮个性的思想基础。在《天论》中,他认为“人,动物之尤者也。天之能人固不能也;人之能天亦有所不能也。”“人之道在法制,其用在是非。”“人能胜于天者,法也。”这种思想认识给他的人生启示就是不屈于环境的压力,强调人的主观战斗精神的重要性。正是对天、人的这种辩证思考,使刘禹锡对社会和人生有着较为客观的认识。他在《桃源行》中说“桃花溪满水似镜,尘心如垢洗不去”,揭示了现实的污浊,否定了桃花源清静避世的可能。他认为“直道由来黜”(《酬杨八庶子喜韩吴兴与予同迁见赠》),而且“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竹枝词》其七)。但同时更承认“人间荣谢递相催”(《秋扇词》)、“芳林新叶催旧叶,流水前波让后波”(《乐天见寄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诗以寄》)的客观规律,对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和社会进步的必然性表现出清醒的理性认识。正是有了这种理性认识和思想准备,他才能做到“蹈道之心一,而俟时之心坚”(《何卜赋》),才能在一而再,再而三的贬谪中表现出“于铁尚铮铮”(《历阳书事七十韵》)的气节。他在《学阮公体三首》中说:“百胜难虑敌,三折乃良医。人生不失意,焉能暴己知?”“朔风悲老骥,秋霜动鸷禽。??不因感衰节,安能激壮心!”慷慨豪迈中,保持着百折不回的执着,表现出一种坚韧不拔、坚定不移、坚贞不屈的斗士之气。

刘禹锡这种坚韧不拔的斗士之气更来自于生活的磨励。可以说,正是迭宕不平的政治生涯,二十几年流放边远的艰苦人生才造就了坚守如一、豪气冲天的刘禹锡。辗转于巴山楚水之间,失去了在朝廷中发挥才干、实现抱负的机会,刘禹锡只得寄情笔墨,把诗歌和散文作为“见志之具” ,继续为坚持自己的操守、理想而斗争。在这一时期,他才静下心来思索人生,用自己的理性智慧洞悉人事社会,也正是在这一时期他的哲学思想和文学才能才得到了充分的展示,我们才有幸在一千多年后于黄卷中再现他迂回曲折的一生和慷慨激昂的话语。以诗为友,以文为友,这诗这文相伴刘禹锡于颠沛流离中才使他有直面的力量,于再而三的贬谪打击中坚守不渝。

在灿若星河的唐代诗坛中,刘禹锡也许不是最耀眼的,但他一定是最坚强乐观的。纵观他的一生,走过了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虽然政治上的挫折,使刘禹锡感到痛苦失望,但他不曾绝望,而是坦然面对。可以说,刘禹锡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是坚守的一生中,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斗士。刘禹锡是坚强的、乐观的,但他必竟也是人,有刚强的意志也有柔软的情怀,在人生的再三挫败下也有失落和哀愁、孤独和彷徨。而在我看来这才是真正的刘禹锡,有血有肉的刘禹锡。品读刘禹锡就是品读历史品读人生,品读刘禹锡的斗士情怀就是要从中找到生活的真谛,和直面人生的勇气。因为,人生苦难重重。

8

参考文献:

《刘禹锡诗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 1990)

《唐诗宋词鉴赏(唐诗⑩)》(夏于全 主编 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年1月版) 《刘禹锡评传》(卞孝萱 卞敏 著 )

《刘禹锡诗词译释》(高志忠 编著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9

搜索更多关于: 从酬赠诗品读刘禹锡的斗士情怀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伾、柳宗元、韦执谊、陈谏、凌准、吕温等人已相继死于贬所,刘禹锡自己只身北返,在怀旧悼亡的沉痛中透露出内心的愤慨。尽管如此, “沉舟”、 “病树”却无碍于千帆竟发、万木争春,不能沉浸在个人的嗟病伤往之中,从而表现出乐观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活,并没有使刘禹锡消沉颓唐。一叶沉舟挡不住万舟竞发的洪流,一木之病阻止不了春天前进的脚步。风雨总会过去,太阳一定会洒遍大地。 这是斗士吹响的号角。为了中兴李氏江山,刘禹锡追随王叔文发起了“永贞革新”运动,不久“革新”便以失败而告终,而参与“革新”的所有官员都受贬谪。从此,刘禹锡便开始了自己长达二十几年的贬谪流离生涯。漫漫远行路有痛苦,有失落,有孤独和寂寞,但更多的却是对理想的坚守,和对未来的希望。刘禹锡从来都没有停止过和命运的抗争,也从来没有向掌政弄权者低下过自己高贵的头颅。倒下了,站起来就是,失败了,重来就是,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