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06年10月试题及答案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26.劳动边际产品:由增加一单位劳动要素投入所增加的产量3.2 27.“蛛网不稳定条件”:劳动力供给弹性大于劳动力需求弹性4.2
28.人力资本:通过人力投资形成的、寓寄在劳动者身上并能够为其带来持久性收入来源的生产能力5.1
29.计件工资:据工人合格产品数量(作业量)和计件工资率计算工资报酬的工资支付形式6.2 30.失业: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在总量或结构上的失衡所形成的、具有劳动能力并有就业要求的劳动者处于没有就业岗位的状态8.1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31.简要回答社会经济运行中导致互惠交换不能实现的主要障碍。 ①信息障碍②体制障碍③市场缺陷。1.1 32.简要回答内容劳动力市场的特征。
①内部劳动力市场只限定在企业内部,表现为企业内部劳动要素的再组织行为②企业对组织内雇员的支配和雇员接受企业的行政指挥,受到必要的约束,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③内部劳动力市场劳动力的流动,其功能是使企业生产诸要素的投入在劳动关系持续存在状态下的配置趋于优化,并使这种配置调整在费用较小的情况下实现。5.4
33.简要回答资本存量如何对劳动力需求产生影响。
资本存量的增加,根本改变了劳动力与资本的配置比例,从而使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另一面,是劳动的边际产品的增加。如果劳动力供给不变,其结果是均衡工资率的提高。资本存量的增长是决定均衡工资率水平的重要因素。生产率的增长最终将导致整个经济劳动力需求的增加。4.5
34.简要回答劳动力市场上工资决定的影响因素。
工资的决定是以劳动力价值为基础,最终地取决于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和劳动力再生产费用及劳动的负效用。劳动力这一生产要素价格的决定,由于劳动力的特殊属性,故而其价格的决定要受到社会的、历史的因素的影响。6.1
五、计算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5分)
35.(本题9分)某一劳动力市场中存在A、B两类劳动力。当B类劳动力的工资率由10元/小时降低到9元/小时后,该类劳动力的需求量由10000人增加到12000人;同时,这种变化也使得A类劳动力的需求量由5000人增加到5500人。
要求:(1)计算B类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3.1 =[(9-10)/100.2 =-20%
(2)计算A、B两类劳动力需求的交叉工资弹性。3.5 =[(5500-5000)/5000]/[(9-10)/10] =-1
(3)判断A、B两类劳动力属于总替代还是总互补关系。3.5 交叉工资弹性为负,表示双方属于总互补关系
36.(本题6分)根据题36表所给资料,求该地区失业率。
受教育程度 小学及以下 小学至初中 初中至高中 高中以上 就业人口(万人) 80 110 120 90 失业人口(万人) 4 6 8 2 =(4+6+8+2)/(80+110+120+90+4+6+8+2) =0.476=4.76%
题36表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37.试论述洛伦茨曲线、基尼系数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7.3
洛伦茨曲线是(形式上)判断分配均等程度的方法,介于收入绝对均等曲线和绝对不均等曲线之间。基尼系数是洛伦茨曲线利用判断分配均等程度的指标。收入分配不可能绝对均等也不可能绝对不均等,基尼系数介于0与1之间。基尼系数越大,洛伦茨曲线越弯曲,收入差距越大,分配越不均等。基尼系数在0.2~0.4之间比较正常。小,收入分配格局缺乏激励;大,容易造成某种社会震荡。
38.试论述我国劳动关系变化的表现、目标模式及其建立的基础。11.1
变化:劳动关系①(用人单位财产权和劳动力产权独立性基本形成使)主体明确化②(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使得)多元化③(由于改革的深入使得)利益复杂化④(由于市场经济的多变性导致)动态多变化⑤利益协调机制趋于法律化
目标:由利益一体型转换为利益协调型
在新的劳动关系中贯穿物质利益机制,即物质利益激励,平衡,调节,约束机制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