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阅读教学听课随感
阅读教学听课随感
新丰三小 王建
上周听了二年级的《母亲的恩情》、四年级的《三顾茅庐》、六年级的《最大的麦穗》三节课阅读教学课,这三节课在夯实字词基础、落实朗读训练、拓宽文本知识、抓住课文脉络这四个方面,热气学生年龄特点,选用合适的学习方法,完成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一、注重夯实字词基础 1.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一个音调的变换,一个字词的增添,往往会使表达的意思大相径庭。 三节课都注重培养学生对词语的敏感性,正确地理解词语、积累词语,合理地运用词语。如施老师在《母亲的恩情》一课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比较“一针”和“一针针”、“一线”和“一线线”的区别,感受母亲的认真与细心,接着让学生说说你还知道哪些词语有这种现象的,学生有了这样的体验,纷纷举手:“一串”与“一串串”、“一片”与“一片片”、“一朵”与“一朵朵”??一下了打开了话匣子。教学“母亲忙着给他缝 补衣裳”,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忙着”一词后,接着采用:“ , 忙着 。”形式展开说话练习,理解—运用环环相扣。
2.生字的识记
生字的学习,季老师根据高年学生有了自主识字的能力,采用借助网络工具自主识字,通过汇报交流最想研究的生字,从音、形、义讨论了“垄、穗、最”等生字,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相信学生的学习印象是深刻的,可惜投影字小了点,后面的学生看得不太清楚。
二、注重朗读的训练
认读了生字、理解了词语,步入朗读课文的环节。朗读训练不仅是学习普通话正确、流利朗读课文,更是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三节课朗读教学通过“自读——范读——重点练读——指名分段读——小组内互读检查”等环节,每次朗读的要求不同,学生在检验与纠正中前行,为理解课文做足功夫。
三、注重文本的拓展
面对与学生有阅读距离的文本,相关资料的引入补充,能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起到锦上添花的功效。如施老师补充的“临行密密缝”的典故、陈老师补充介绍古人“落轿下马”的礼仪,拓宽了文本,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阅读理解。
四、注重抓课文的脉络
提纲挈领,抓住脉络,是学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主途径。三节课均在学生充分自读的基础上,由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之后,大组汇报交流,得出课文的主要脉络。如《母亲的恩情》通过三个场景的学习交流,学生自行得出:“深夜缝衣—清早送儿—临别赠言”,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一目了然。《最大麦穗》课上,以小组的合作、探究,大组的交流得出:第一段(1)苏格拉底要求弟子们去摘最大麦穗。第二段(2-6)写弟子们摘的经过和苏格拉底对他们的教育。第三段(7)弟子们从中悟出的人生道理。建立在学生阅读自悟基础上的脉络把握,才是真正地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才能为学生写作编提纲打下基础。
五、注重读写的结合
语文教学最终目的,是将文本的范例,转到学生的写作上去,落到语文教学“听、说、读、写”的“写”字上去。三节课均注重阅读与写作的结合。《母亲的恩情》在教学临别赠言时用“天冷了??、累了??、出门在外??、晚上睡觉??”发展学生的想象,训练学生的表达,同时这也是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为写作奠定基础。再如《三顾茅庐》一课,通过人物的动作、人物的语言、环境描写的品读,揭示写人物可以从环境、动作、语言几方面入手,增强表达的效果。
我想,如果我们的阅读教学注重双基练习、注重朗读训练、注重读写结合,就不会再有繁琐的分析,再不会有空洞的剖析,将会走向高效。
2014年4月16日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