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蛋白质多肽药物口服给药的研究进展
杨酸类、脂肪酸类、胆酸盐、表面活性剂、螯合剂、毒素、阴离子聚合物(聚丙烯酸衍生物)、阳离子聚合物(壳聚糖及其衍生物)等[8]。
吸收促进剂的作用机制多样,包括改变膜的流动性,降低黏液层粘度,穿膜蛋白的外漏造成膜紊乱,以及打开紧密连接等。其中,打开紧密连接对上皮细胞及膜层的破坏较小,被认为是安全而具有前景的促吸收方式。脂肪酸类中的癸酸钠可以扩张紧密连接,是唯一用于细胞旁路的药物吸收促进剂[10]。体内外研究表明,紧密连接蛋白毒素(ZOT)及其生物活性片段DeltaG,可以与Zonulin表面受体作用,减少肌动蛋白的聚合作用,从而打开紧密连接,有效地提高药物在细胞旁路的转运/吸收效率。 2.2.2 酶抑制剂和P—gp抑制剂
广义的吸收促进剂也包括了酶抑制剂,它们在肽类及蛋白质类药物传递系统中,能够有效地防止酶对药物的降解。大量的体内外研究结果表明,肽类和蛋白质类药物与酶抑制剂联合应用后,其口服生物利用度显著提高。Werle等制备了抑肽酶-壳聚糖共轭物,载入胰岛素对大鼠口服给药,8h后血糖水平降至初始的84%±6%,而对照组血糖水平为初始的121%±8%,提示抑肽酶能有效地减少胰蛋白酶、糜蛋白酶对药物的降解,有利于提高蛋白多肽类药物的口服生物利用度。
对于受P-gp排出作用影响的药物,使用P—gP抑制剂可明显改善其生物利用度。第一代P-gp抑制剂大多是偶然发现的,包括:维拉帕米、环孢素A、他莫西芬等;第二代P-gp抑制剂是通过定量构效关系,对第一代抑制剂的结构进行优化,包括:PSC833、VX-710、S9788、SR33557等;第三代P-gp抑制剂是通过组合化学筛选发现的,包括:GFl20918、LY335979、XR9576、OCl44-093等。Liu[11]等制备了环孢素A固体分散体,加入奎尼丁作为P-gp抑制剂,相比于未加P-gp抑制剂的组,环孢素A累积吸收量由(34.24±
4.76)μm·cm-2·h-1上升为(55.4土7.68) μm·cm-2·h-1,表明P—gp抑制剂可明显促进肽类药物的吸收。 2.2.3 生物黏黻系统
生物黏附技术是指通过药物结构修饰或剂型技术,极大延长药物在肠段特定位置保留时间的技术。包括在不留动水层、黏液层、上皮细胞表面的黏附。第一代生物黏附剂是非特异性的黏附剂,包括丙烯酸衍生物、纤维素衍生物、壳聚糖、天然聚合物等;第二代生物黏附剂具有细胞黏附功能,即黏附剂与细胞表面间具有类似于受体-配体的特异性相互
[9]
作用,该类黏附剂包括:硫醇盐聚合物(Thiomer)、PEG化的聚合物、外源凝集素、甲基丙烯酸羟基丙基酯(HPMA)共聚物等。外源凝集素是糖类结合蛋白,可以特异性地结合糖残基,如细胞多糖包被等,实现细胞黏附。Zhang[12]等制备了胰岛素麦胚凝集素一脂质纳米粒(WGA—SLNs),口服给药后,与注射胰岛素相比,相对药理学生物利用度和相对生物利用度分别为6.08%和7.1l%,提示该黏附系统可提离蛋白多肽类药物的口服生物利用度。
生物黏附传递系统可用于:延长特定部位药物的滞留时闻,从而增加吸收;增强药物与黏膜的接触,从而提高药物的浓度梯度;确保药物在胃肠液皆不被稀释或降解,从而被立即吸收;将药物集中于某特定部位,从而发挥治疗作用。Thirawong等制备了降钙素自组装果胶-脂质纳米粒(PLNs),大鼠口服给药后,小肠段均可测得标记荧光,低酯化度的PLNs在给药6h后仍黏附于黏膜系统,显著延长了药物在肠黏膜的保留时间。 2.2.4 定位释药系统
肽类的吸收并非遍及整令胃肠道,由于黏膜层的组成、厚度、pH、表面积及酶活性的不同,药物存在特异性的吸收部位。在胃肠道特定部位,使肽类药物释放,从而最大程度进入淋巴系统,或者利用酶活性最小的部位使得药物口服后达到最大吸收。研究证实,结肠定位释药系统具有明显优势,如延长药物滞留时间,降低酶活性,增强组织对吸收促进剂的响应以及其固有的吸收特性[13]。
磁性系统,折叠/展开系统,生物嚣附系统等均被用予定位释药系统中。在结肠定位释药系统中.前药、pH依赖、时间依赖及微生物群调节的各种系统也被广泛运用,但是较少成功。与之相比,以下四种传递系统在体态特异性上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压力控制胶囊,结肠菌丛特异性降解的多糖联合pH敏感的聚合物(CODESTM),果胶/半乳甘褥聚糖包衣,Azo水凝胶。此外,多组分系统—将药物包裹在保护性微粒载体中,并采用靶向特异性配体修饰,也被用于调节定位释药系统中。Youn等利用生物素修饰定位技术,制备胰高血糖素样肽-l(GLP-1)衍生物,对Ⅱ型糖尿病小鼠口服给药,其降糖效果比直接服用GLP-l高出9倍。
目前,超多孔水凝胶(SPH)和SPH复合物(SPHC)新型系统被提出,它能够保持固有形态固定于肠壁上。由SPH和SPHC组成所谓的穿梭系统,核心是药物。SPH是新一代水凝胶,它具有快速溶胀性,并能够通过与肠细胞膜间机械作用在特定部位保持其结构。Yin
等制备了含有聚丙烯酸-乙烯/0-羧甲基壳聚糖(O—CMC)的SPH互穿聚合物网络(SPH—IPNs),载入胰岛素聪大鼠口服给药,SPH-IPNs可以机械结合于肠壁,实验结果表明结肠段跨肠吸收增加了二至三倍;健康大鼠口服给药后降糖作用明显,药理生物利用度约为皮下注射胰岛索的4.1%,证明SPH是蛋白多肽类药物极有前景的一种载体。 3 结语
目前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两点:一是对肽类药物本身进行改良、修饰、包埋,以改变其理化性质;二是改变药物吸收部位的局部环境,如使用酶抑制剂、吸收促进剂等。以此为基础涌现出了许多新型辅料、修饰技术及制剂技术。然而,对药物的修饰或体内环境的改变,对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目前的肽类口服吸收研究,大部分是基于体外及动物模型实验,药物对人体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仍受到质疑。临床数据的缺乏也制约了其由基础性研究向大规模商品化的发展。相信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救类叠服技术将日趋成熟。
参考文献:
[1]Comez-Oreilana L Strategies to improve oral drug bioavailability [J].Expert Opin Druds Deliv,2005,2(3):419-433.
[2]张强,叶国庆,李晔,等.药学学报,1999;34(4):308 [3]梁蓉梅,曾仁杰,姜云平,等.药学实践杂志,2000;18(1):10 [4]洪诤,王浴生,刘友萍,等.四川生理科学杂志,1998;20(4):39 [5]易以木,杨唐玉,潘卫民.同济医科大学学报,1999;28(3):244 [6]刘栋,张秀珍,叶民,等.中国生化药物杂志,1998;19(1):6 [7]王效义,王云玲,李广善,等.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00;21(1):30 [8]顾宜.国外医学·药学分册,1994;26(2):123
[9]傅崇东,徐惠南.国外医药·合成药、生化药、制剂分册,1999;20(2):121
[10]Werle M,Bemkop-Schnureh A.Strategies to improve plasma half life time of peptide and protein drugs [J].Amino Acids,2006;30(4):351-367.
[11]吴剑英,徐冠南.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1996;3(2):779
[12] SM Enright, R Srinivasa, MC Bellamy, et al. Br J Surg, 1998;85(5):673
[13] 陈吉祥.提高蛋白质类药物口服生物利用度方法[I].中国医药工业杂志,1996;27(1):38-42
课 程 论 文 成 绩 评 定 表 学生姓名 论文题目 专业班级 指导教师评语及意见: 指导教师评阅成绩: 指导教师签字 年 月 日 评阅人评语及意见: 评阅人评阅成绩: 评阅人签字 年 月 日 总评成绩(以百分记): 年 月 日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