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罗斯福新政》说课案
来怀念列宁结题。更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与培养,使学生感悟历史、认识历史,充分发挥历史的教育作用。
二、教学设计新颖,探究学习成为主线
本课以: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感受知识,在自主归纳中掌握知识,在教师点拨中升华知识,在合作探究中理解知识,在课堂实践中运用知识为教学理念,从而设计了?创设情景、导学探究、组织讨论、点拨释疑、情感升华?等主要环节。
例:《十月革命与苏联的成立》影视片断,创设一种历史情境,再现历史背景。缩短学生对历史事件以及学习内容的陌生感,又起到情感的铺垫。
教师首先出示?课题研究方案?:让学生了解研究方案的设计模式,为学生当堂设计研究方案作好铺垫。同时又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给学生明确的学习目标。后又通过采用《合作探究任务单》的形式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实施原因及效果进行合作、探究学习,有效地使学生掌握课题研究的方法和培养学生进行课题研究的能力。再是让学生设计课题研究方案,还布置了相对应的研究性学习作业,把书本所学的知识同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
三、激发主体,师生互动、构建和谐课堂
本节课教师在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上有很大转变,通过激发学生参与,开展探究学习。
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指导者、参与者。如教师对学生学法指导:阅读提炼法、合作探究法、读图分析法、论从史出、全面史观、发展的史观等。使学生?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把学生的思维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关注学生讨论、思考、及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教师应学生而动,应情景而动,十分注意学生的动态生成。例:教师设计了?共产主义社会是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社会,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恰恰就体现了这一原则。因此,当时只要能坚持,就能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时候,有一个学生回答提出?共产主义社会只能作为理想的目标而不能作为实际的行动?,教师马上随机加以引导、点拨,指出只要我们能坚持总能实现,从而升华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同时整节课教师始终以亲切的目光和语言,创设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探究兴趣。让学生感受到课堂学习的快乐。从而绝大
部分学生兴趣浓厚,情绪饱满,都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并且能大胆质疑。
四、联系社会热点,学以致用
历史与现实是密不可分的,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以古鉴今。本课老师利用所学的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和时事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将现实社会问题放在历史背景中去思考与认识,对历史问题的认识折射到当今现实社会。如:网上论坛所涉及到的三个观点以及第三个观点对?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尤其是市场经济理论主要来源就是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的探讨。我们不难看出,将历史与现实相联系,从而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启迪了学生的心灵感受。但如果将它与斯大林模式进行比较可能效果会更佳。
总之,这是一节:基于学生、高于学生;基于教材,高于教材一节示范课。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