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学案例分析
如何评价韦伯的分层理论?
第一,韦伯所处的时代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劳资冲突日益尖锐。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日益激烈的时代。韦伯提出财富、地位、权力的三种分层标准,是针对马克思分层理论和阶级理论的。他认为现代工业化社会的各种关系十分复杂,仅仅用对生产资料所有权的关系来解释个人的社会地位是“简单化”了。认为马克思是一种“经济一元化观点”。
第二,韦伯的分层理论有其局限性,他们把阶级的定义理解为收入,抽去了一个做根本的经济标准,即人们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所处的不同的地位,而其中最重要的的是对生产资料的不同关系,而这正是划分阶级的多因素中的决定性因素。马克思主义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结构时,主要是从生产关系入手,并指出社会不平等的根源在于私有制。
第三,他们所进行的分层理论研究虽然也描述或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确一些不平等现象, 但是没有也不可能揭示资本主义私有制是产生社会不平等的根源,更不可能提出消除这些根源的途径。所以这种理论实际上抹杀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对立,掩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
第四,他们的理论也有可借鉴之处。
(1)是他们在研究时进行了大量的实地考察和数据分析,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和数据,对资本主义社会和其中的不平等现象作了较为精细的描述,为我们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结构和某些状况提供了第一手材料。
(2)他们研究时采用的某些分层方法,如主观法、声誉法、客观法等,较为具体地研究了各个层次人们的态度、生活方式、需求、价值观念和行为取向等,对我们今天的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他们研究人们的态度、需要、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取向等,对我们研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级、阶层状况,有一定参考价值。他们还创造了一整套的研究方法,用以把握社会层次支架的差距、动态、发展趋势及分层结构对社会运行的影响,这些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3)他们在研究社会分层的同时,与社会流动结合起来,从流动来考察社会阶层的变化,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4)西方分层理论的核心概念是社会的不平等,虽然分层理论认为不平等不可避免,永恒存在,甚至认为“适度的不平等”发挥着有益的功能;但他们同时也认识到,无限制地加剧社会不平等只会给社会带来灾难,因此必须寻找缩小不平等差距、缓和社会矛
盾的途径和方法。
2、其他西方社会学分层理论的研究
第一,索罗金的多元分层论:他把分层看作是由社会等级造成的个人或家庭地位的垂直分化的状态。认为,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可以形成无数的多样层次序列。大致可以按职业、经 济、政治三个方面来分类整序。
第二,伦斯基的分层理论:他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分析社会分层现象,认为采取何种形式的分层与社会的经济生产方式有关。如守猎和采集社会没有社会分层。因为社会人数少,成员基本是平等的。农业社会,已有可观的剩余产品,统治者有权获得这些财富,于是按照获得财富和其他报酬的多少,社会被分为若干阶层。工业社会打破了这种严格地阶层划分,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加和新职业的出现,下层阶级在缩小中间阶级在扩大,加上社会福利等措施,社会财富的分配不平等得到限制。
(三)费孝通先生与“差序格局”概念 费孝通先生将中国传统社会这种基于血缘关系之亲疏而形成的、人们在经济和社会生活方面关系有差别的现象称之为“差序格局”。
让我们重温两段熟知的引文。“西洋的社会有些
像我们在田里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是属于一定的捆、扎、把。每一根柴也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分扎得清楚不会乱的。在社会,这些单位就是团体??我们不妨称之为团体格局。”(费孝通,1947 :23)“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费孝通,1947 :24) 这水波纹式的结构便是费孝通在1947 年提出的“差序格局”概念。“差序格局”概念必须放在中西方比较的框架下才能呈现其全部意义。
以“差序格局”为中心概念,费孝通概括了乡土中国(即传统中国社会)的主要特征:
(1)血缘关系之重要性, (2)公私、群己关系的相对性, (3)自我中心的伦理价值观,
(4)礼治秩序,即利用传统的人际关系和伦理维持社会秩序,
(5)长老统治的政治机制。
为了更有效地说明中国社会的特点,费孝通采用了人类学的基本方法——比较法。他先描述出一个“他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