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采区巷道布置毕业设计
2011届函授本科生毕业设计 组,共8层煤。本段厚181m~213m,平均厚203.07m。
下部四煤组段:岩性为灰、深灰色砂质泥岩、泥岩夹粉砂岩、细砂岩或中砂岩透镜体,含黄铁矿结核,产丰富的植物化石,夹薄煤五层(四1~四5煤),均不可采。本段厚54.5m~71.70m,平均厚64m。
中部五煤组段:下部为灰~浅灰色中粒砂岩,局部为粗砂岩;中部为紫红色砂质泥岩,具明显紫斑;上部为灰黑色泥岩,砂质泥岩。夹薄煤三层(五l、五2、五3)。厚47.80~55.60m,平均52m。
上部六煤组段:为灰~紫灰色砂质泥岩,夹不稳定粉砂岩,局部夹有灰色砂质泥岩,细砂岩或中砂岩薄层及透镜体。厚78.70~85.70m,平均82.2m。
上石盒子组上段(P21?2):含煤两组(七、八煤组)。仅七煤组含煤三层。本段厚158m~194m,平均厚181.25m。
底部田家沟砂岩(St):为灰白、浅灰色中粗粒砂岩,底部为细砾岩。主要成份为石英和长石,含泥质包体,具斜层理,硅质胶结,韵律结构明显。为本井田重要标志层之一,厚1.08m~15.60m,平均6.05m。
下部七煤组段:岩性自下而上为:紫色、紫灰色砂质泥岩夹紫灰色粉砂岩及灰白色细砂岩;灰、深灰色砂岩质泥、泥岩,含薄煤三层(七1、七2、七3);灰色具明显紫斑结构的砂质泥岩,紫灰色砂质泥岩夹薄层粉砂岩及灰白色细砂岩。上部夹四层海绵岩及三层含海绵骨针的硅质泥岩。七2煤层顶板常发育一层中砂岩,七1煤层底板含舌形贝化石,为辅助标志层。本段厚57.40m~84.30m,平均厚67m。
中上部八煤组段:岩性自上而下为:灰色中粒砂岩,局部相变为砂质泥岩夹细砂岩;灰~深灰色砂质泥岩,局部含植物化石碎片;紫灰色、灰紫色砂质泥岩、紫斑泥岩夹数层灰~灰白色细、中粒砂岩。底部砂质泥岩中夹一层硅质泥岩,其中含海绵骨针碎屑30%。厚99.52m~124.10m,平均108.20m。
平顶山组(P22):岩性为灰白~浅灰色中粗粒石英砂岩,中夹2~3层紫红色砂质泥岩。具大型斜层理,硅质胶结,节理发育。底部局部见一层砾岩。为井田内重要标志层之一(Sp)。厚65~76m,平均70m。
土门组(P23)岩性以紫红色砂质泥岩为主,夹黄绿色砂岩及紫红色石英细
7
2011届函授本科生毕业设计 砂岩。厚约223m。
4、第四系(Q)
角度不整合于各系地层之上。由河床砾石及表土层组成。厚0~50m,平均12m,与下伏地层不整合接触。
1.2.2 构造 1、褶皱
新安井田位于新安倾伏向斜之北翼,为一平缓的单斜构造,向斜轴向近东西,向东倾伏,北翼倾角平缓,一般为7°~11°,南翼倾角不明,地层走向大致为北东向,倾向南东。
2、断层
井田内无规模较大的断层。只发育一些中小型断层,落差大多为5~35m,延伸长度一般在1000m范围之内,断层分布与特征具有以下特点:
⑴ 以正断层为主。在统计的27条断层中,有25条正断层,2条逆断层。逆断层见于井田北部的丘沟和张窑院两地,在地表均表现为煤系地层底部的奥陶系灰岩与本溪组地层被错开。
⑵ 断层产状。断层走向以斜交方向为主,其次为走向方向,沿倾向最少;断层倾向表现为向两个相反的方向倾斜;断层倾角大多在60°~70°之间。
⑶ 断层落差。在统计的27条断层中,断层平均落差18m,落差小于10m的断层有11条,占统计断层总数的41%,落差小于20m的断层有19条,占统计断层总数的70%,落差在20m以上的断层总共只有8条,占统计断层总数的30%,落差大于35m的断层总共只有4条,占统计断层总数的14.8%。
⑷ 断层空间分布极不均匀,成组成群发育。井田西南部靠近F58断层附近,有15条断层,占统计断层总数的56%,井田东北部靠近F29和F2断层附近,有10条断层,占统计断层总数的37%,而在井田内广大区域只发育有2条断层,而且落差均较小。反映出边界断裂对新安井田内断层分布、落差及产状具有明显控制作用。
8
2011届函授本科生毕业设计 1.3 煤层特征
1.3.1含煤概况
本井田含煤地层有太原组、山西组、下石盒子组及上石盒子组,属多煤组多煤层地区。含煤地层总厚约576m,共含煤六组,计28层煤。煤层总厚7.30m,含煤系数1.27% ,全井田仅二1煤层大部分可采,其它煤层均属不可采或偶尔可采。可采煤层二1煤平均厚4.22m,可采含煤系数0.73%。
1.3.2 可采煤层赋存特征 1、太原组含煤性
本组含煤九层。一1煤层厚0~2.50m,平均厚0.50m,实际生产过程很少揭露,其可采情况尚难定论。其它煤层均属不可采或偶尔可采。煤层总厚1.73m,含煤系数4.33%。本组由浅海相灰岩,过渡相碎屑岩和泥炭沼泽相煤层组成。一
1
煤层位于煤组底部(俗称底煤),本溪组铝土岩常为其底板。一2、一3、一
4
煤层常夹在下部L1~L4灰岩中。一5、一6煤层夹在中部碎屑岩段内。一7煤层位于L7灰岩之下。一8煤层位于“铁里石”之上,薄层硅质泥岩之下。一9煤层位于薄层硅质泥岩之上,二岩性可分为两类组合:
㈠ 灰岩或硅质泥岩夹煤层
一2、一3、一4、一7、一8煤层即属本类组合。在本类组合中,煤层的层数和稳定性与灰岩或硅质泥岩的层数和稳定性关系密切,即灰岩或硅质泥岩稳定,煤层亦稳定。如L7灰岩在全井田稳定,一多,煤层亦多,否则,煤层亦少。
㈡ 碎屑岩夹煤层
一1、一5、一6、一9煤层属本类组合。若煤层顶板为砂岩时,则煤层不稳定,厚度变化亦大。
2、山西组含煤性
本组含煤五层,仅二1煤层全井田大部分可采,二3煤层偶尔可采,其它均属不可采煤层。煤层总厚4.46m,含煤系数6.23%;可采煤层厚4.22m,可采含煤系数5.89m。本组由过渡相砂岩,湖沼相砂质泥岩、泥岩和泥炭沼泽相煤层组
7
1
煤层底板砂岩之下,俗称“小煤”。 按煤层顶、底板
煤层亦相应的稳定。灰岩层数
9
2011届函授本科生毕业设计 成。二1煤层位于煤组底部,大占砂岩为其直接顶板。二2煤层夹在大占砂岩中,为偶见煤层。二3、二4煤层位于煤组中部,为常见煤层。二5煤层位于香炭砂岩之上,仅16015孔见。二1煤层的稳定性受多种因素控制。二2煤层发育与否,与大占砂岩中是否夹有泥岩或砂质泥岩有关,当其夹有泥岩或砂质泥岩时,则有二2煤层存在。二3、二4煤层稳定性与大占砂岩顶部湖沼相的发育程度有关,当湖沼相发育时,则二3或二4煤层发育,在大部分钻孔中只出现其中的一层,当二3煤存在时,则二4煤缺失。当两层煤都存在时,多为复煤层,如909、901、15016、1606孔所见。
3、下石盒子组含煤性
本组含煤三层,均为偶见煤层且不可采。煤层分布在大紫泥岩与四煤组底板砂岩之间的一套紫红色地层中:三
1
煤层位于煤组下部紫色泥岩中,俗称“紫夹
3
煤”,井田外一孔见到;三2煤层位于煤组中部,仅1203和1508孔见到;三
煤层位于四煤组底板砂岩之下的紫色泥岩中,仅付1804孔见到。由于成煤控制因素不利,该组三煤层一般均被炭质泥岩所代替。
4、上石盒子组含煤性
共含煤三组(四、五、七煤组),计11层煤。四煤组位于本组下部,五煤组位于本组中上部,七煤组位于本组上段的中下部。除七1、七2煤层偶尔可采外,其余均属不可采煤层。煤厚总厚1.09m,含煤系数0.28%。
四煤组煤层较均匀的分布在整个煤组段中:四1煤层位于四煤组底部,为偶见煤层。四2煤层位于煤组中下部,为常见煤层,顶板常为厚度不大的灰白色中粒砂岩,易于辨认。四3煤层位于煤组中部,为偶见煤层。四4煤层位于煤组中上部,为常见煤层。四2与四4煤层均较常见,间距稳定在18m左右,为四煤组煤层的组合特征。五煤组和七煤组煤层的组合特征有相似之处:煤层夹在厚3~5m的深灰色泥岩或砂质泥岩中,均以密集形式出现,煤层相邻间距小,五煤组煤层位于煤组段的上部,五l煤层较常见,五2、五3煤层偶见,以五3煤层顶板常为厚层中粒砂岩为其组合特征。上石盒子组地层大部分为紫红色泥岩、砂质泥岩、夹细、中粒砂岩,但各含煤层段均为深灰色含大量植物化石的泥岩、砂质泥岩、夹细、中粒砂岩。较常见的四2、四4、五1和七2煤层,常分布在各自含煤层段的中部,说明此时潮湿气候相对稳定,利于成煤植物生长。但由于成煤环境多变,故多形成薄煤层。
10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