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采区巷道布置毕业设计
2011届函授本科生毕业设计 8.3.3计算矿井的总风阻及总等积孔 .............................. 73 8.4 扇风机选型 ................................... 错误!未定义书签。8
8.4.1选择主扇 ................................................ 78 8.4.2选择电动机 ............................. 错误!未定义书签。0 8.5防止特殊灾害的安全技术措施 .................................... 81
8.5.1预防瓦斯爆炸的措施 ...................................... 81 8.5.2防尘措施 ............................... 错误!未定义书签。2 8.5.3预防井下火灾措施 ........................................ 82 8.5.4预防井下水灾措施 ....................... 错误!未定义书签。3 致谢 .............................................................. 84 参考文献 .......................................................... 85
2011届函授本科生毕业设计 摘 要
郑本设计是对河南省义马煤业集团新安煤矿2#井所做的矿井初步设计。2#井井田面积20.1平方公里,设计年产量120万吨。井田内平均煤厚为4.22m,煤层平均倾角为7°,地质构造比较简单。矿井为高瓦斯,煤尘有爆炸危险性,为三类不易自然煤层,矿井涌水量较大。设计采用斜井两水平带区式开拓,综合机械化一次采全高开采,倾斜长壁采煤法,用全部跨落法处理采空区。本设计主要对矿井开拓方式、准备方式和采煤方法进行了初步设计,对矿井运输、提升、通风、排水等生产系统进行了描述和设备选型计算。设计时根据现有经济技术条件,尽可能采用了先进的开采技术和设备,并对矿井灾害制定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 斜井、倾斜长壁、带区式、综合机械化
2011届函授本科生毕业设计 1 矿井概括及井田地质特征
1.1 矿区概述
1.1.1地理概况 (1)交通位置
新安煤矿位于新安县城以北15Km处,石寺镇境内。地理座标为东经112°02′30″~112°14′00″,北纬34°45′00″~34°54′30″。
井田东以15勘探线为界,西以第3勘探线为界,浅部以二1层底板+150m等高线及小煤窑下部边界为界,深部以二l煤层底板-200m等高线为界。井田走向长6.2Km,倾向宽3.5Km,面积20Km2。
陇海铁路和洛三高速公路从井田南部经过,并在新安县城和西南部的南岗及铁门均设有车站。
由新安县城经庙头至西沃、北冶等乡镇的县级公路经过井田中部。由南岗火车站至新安井田的专用铁路(18Km)支线,为新安煤矿的煤炭外运提供了方便。 交通位置图见图1-1。
图1-1 交通位置示意图
(2)地形、地貌及水系
1
2011届函授本科生毕业设计 本井田属低山丘陵区,地势西高东低,山脉走向大致由南西向北东延伸。最高海拔处云梦山为635m,最低海拔处眷兹一带为200m左右,相对高差435m。西北部为低山区,由震旦、寒武、奥陶系地层组成一级分水岭。东部由二叠系坚硬的平顶山砂岩及砂质泥岩组成不对称的单面山地形,为二级分水岭。北部多由二叠系砂岩、泥岩及砂质泥岩构成丘陵地带,由于地层倾角平缓,岩石抗风化能力较差,故形成坡缓顶园的山丘。冲沟较发育,水土流失较严重。
畛河河谷地形平缓开阔,基本为“U’字型河谷。但发育不对称,寺村桥以西,南岸谷坡较陡,冲刷剥蚀较强。北岸谷坡较缓,堆积作用显著。寺村桥以东则相反,河谷阶地具明显的不对称性。一般可划分两级阶地:一级阶地为河漫滩以上第一个平台,主要由灰黄色砂粘土或砂土构成,一般高出河床10m左右,村庄密布,宽度几十米至上百米,地形平坦。二级阶地多沿次一级河谷分布,一般高出河床20~40m,主要由黄土或砂粘土组成,局部见砂卵石直接复盖基岩之上,其特征为垂直节理发育,沟谷纵横。另外北部山顶零星分布有砂卵石层,略有胶结,厚度1m左右,高出河床50~100m。
流经本井田的主要河流有畛河,次为石寺河与北冶河,属黄河水系。畛河发源于青野地,流入井田后,经上弧灯村、渠里村、石寺村、磨屋村、李村流入小浪底库区。河床宽度200~500m,河道宽度20~30m。石寺河流入本井田后,在石寺村附近汇入畛河,河床宽度100~200m,河道宽度10~20m。北冶河从井田东部流入库区,流向与地层走向斜交。
石寺河和北冶河系畛河支流,因流量小,未单独进行观测。据黄委会仓头观测站畛河观测资料,流量观测年份为1956年至1967年。1968年以后,由于断面淤积快,不固定,一直未恢复观测。据已获得的资料,历年最大流量4280 m3/s(1958年7月17日),最小流量0.1 m3/s(1967年6月28日),多年平均流量2.35 m3/s,年平均最大流量5.73 m3/s(1964年),年平均最小流量0.62 m3/s(1959年)。最大年径流量l.813亿立方米(1964年),最小年径流量0.1953亿立方米(1959年),平均为0.7408亿立方米。
1976年竣工的畛河及石寺河堤由石块砌成,高2m左右,1982年8月和1995两次发生洪水,局部堤段被冲垮,但洪水位仍未超过以往最高洪水位,所以最高洪水位仍采用1966年提交的煤田精查报告的资料,即上游最高标高为336.55m,
2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