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三套语基文言训练西城一模

三套语基文言训练西城一模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29 19:46:41

西城一模

第一部分(共4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A C C D B B A B 7. A。[世祖再三询问他的情况,说:“这是高嘉甫的儿子吗?”] 8. B。[高克恭上疏,并没有得到答复] 9.(4分)① 在去江淮行省审查文书档案时,不肯为讨好上级而千方百计挑毛病。 ②在江淮任职期间,为民着想,不同意增收湖东的夏税。 ③在刑部时,和同事议事时,不肯曲意附和。

[评分标准:本题4分,答出一点得2分,2点得3分,答齐三点给4分] 10.(12分)略。

[评分标准:本题12分,观点2分,结合文本分析3分,联系实际分析3分,

语言表达4分]

三、(共23分)

11. (5分)[参考答案]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类/内有忧思感愤之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之所叹/遂写人情之难言。

[评分标准:本题5分,“/”处为必断点,错一处扣0.5分,扣完为止;“//”为可断可不断之处] 附:[参考译文]

高克恭,字彦敬。父亲高亨,字嘉甫,当时很有名气。世祖时,御史台、中书省交互向皇帝上书推荐他。世祖在便殿召见,高亨的回答很合世祖心意,世祖准备让他做官。高亨坚决推辞,到房山养老,死在那里。

高克恭继承家学,对于各种经典没有不做深入研究的。 江南被平定后,克恭被选为江南御史台的吏员。跟随御史大夫相威觐见皇帝,世祖再三询问他的情况,说:“这是高嘉甫的儿子吗?”赐钱二千五百贯。至元二十五年,调到御史台为监察御史。当时,桑哥掌管朝政,提升克恭为右司都事。克恭为人刚正不阿。第二年,随使者去江淮行省审查文书档案,同去的官吏为了讨好上级,多千方百计挑文书档案的毛病,只有克恭采取平稳宽容的态度。

外放任江淮行省左右司郎中。浙西有官田七十五万顷,克恭看到官田中佃户交纳的税粮比起民田要高二十倍,便上奏说:“现在官吏和佃户都为此所困扰,应该研究好的办法,使国家基础稳固,不应该再增加烦扰,延续过去的弊端。”奏疏送上以后,没有答复。有人奉朝廷之命来到杭州,要增收湖东的夏税,从行省执政官员以下,都签字表示同意,只有克恭不肯。等到此人离开时,克恭慢慢地对他说:“我的才能比您差多了,您以前在这里做官时不能增税,您认为我能做这样的事吗?您不

要想方设法使百姓穷困了。”事情最终了结。

(成宗)元贞二年,调任山南河北道廉访副使。当时畅师文是山南河北道的佥事。克恭上奏说:“师文在中央、地方任职近二十年,我的资历比他浅,师文的学问德行在同辈人中是出类拔萃的,不是我所能及,而且我一向把师文看成是自己的兄长,一旦出任他的上级,实在于心不安。”第二年,才提升克恭为江南行御史台治书侍御史,师文也改任山东道,接着调为国子司业。人们都称赞克恭的谦让。克恭上任后,提出兴办学校,选拔真正的人才,淘汰冗官,增加官吏俸禄,对审讯判决要慎重从事等五项建议。又说:“朝廷屡次有诏要研究实行贡举法,但是权臣多结朋党,想方设法加以阻止。现在所到之处缺乏人才,应该设科取士,以求符合皇帝的旨意。”

五年,皇帝命克恭与直学士王约一同负责对京师遭受水灾地区的赈济工作,受益的百姓众多,百姓都感激他们。克恭在刑部时,和同事讨论问题,不肯随声附和。等到离开刑部时,凡是他所定的规矩,官吏们都奉为标准。

克恭创作的诗,自得自然之趣。他的画学米芾父子,后来又用李成、董元的画法,造诣很高,尤其擅长画墨竹,和宋代文同齐名。 [句读翻译]

我听到世人常说:诗人仕途畅达的少,困厄的多。难道真是这样吗?大概是由于世上所流传的诗歌,多出于古代困厄之士的笔下吧。大凡胸藏才智而又不能充分施展于世的士人,大都喜爱到山头水边去放浪形骸,看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等事物,内心有着忧愁感慨愤激的郁积,这些情感化为诗兴,在(所见事物之中)寄托了幽怨讽刺,道出了逐臣的慨叹,最终写出了人所难于言传的感受来。 顺义一模

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B(A.“谩骂”意为“肆意乱骂”,与前后语境不合。臧否:褒贬;有评比、评定、评价、评介、评论等意思,是两层意思。B.“得意”:满意,感到满足时的高兴心情。得志:实现志愿。C.忘形:形容过度高兴而失去常态,不拘小节。与B项衔接,应该是“得意忘形”) 2.C(A.文中有“轻”“重”,意思是小的得意和大的得意。选项中“小曲”,“大嚼”,提示选项填入位置。C驴唇不对马嘴:比喻说话写文章,前言不搭后语,两不相合。干什么不吆喝什么:形容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等不用心。在辜鸿铭看来,胡适就是这样一个人。所以选C。)

3.B(A.忍俊不禁:忍俊:含笑;不禁:无法控制自己。忍不住笑了出来。成语理解不对。B.辜鸿铭痛骂袁世凯,学生们久久地记住,推断为“有特色”,合乎逻辑。C.文章看不出作者贬低新华运动,“所谓”和引号都在表明作者不承认这一点。D.不屑一顾:不值得一看,表示轻视看不起。这个词与辜鸿铭哲学观点无关,全文也没有说到他的哲学观)

4.C(辜鸿铭反对袁世凯称帝,说他“维护帝制”,不正确) 5.D

5

二、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6.C(A.时:当时;重:大。B.信:信使,使臣。D.若:像) 7.D(“少”,年少时期)

8.C(抗行:并列。雁行:居前。从这一句看,不能说王羲之自认为书法超迈前贤) 三、本大题共6小题,共36分。 9.(5分)述 每 闻 角 声 / 谓 羲 之 当 候 己/ 辄 洒 扫 而 待 之/ 如 是 者 累 年/ 而 羲 之 竟 不 顾 /述 深 以 为 恨。

王羲之字逸少,是司徒王导的堂侄。王羲之小时候不善言谈,人们看不出他有什么超人之处。长大后,他很善于辩论,并且以性情耿直而著称。他特别擅长书法,是古今以来的第一人。人们称赞他的书法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伯父王敦、王导都很看重他。陈留(今河南开封附近)人阮裕在当时享有盛警,而阮裕也看重王羲之,把他和王悦、王承视为王家三位少年英才。有一次,太尉都鉴派门生来见王导,想在王家子弟中选位女婿。王导让来人到东边厢房里去看王家子弟。门生回去后,对都鉴说:“王家子弟个个不错,可是一听到有信使来,都显得拘谨不自然,只有一个人坐在东床上,坦腹而食,若无其事。”都鉴说:“这正是我要选的佳婿。”一打听,原来是王羲之。郡鉴就把女儿嫁给了他。

羲之很喜欢服药颐养性情,不喜欢在京城,刚到浙江,便有终老于此的志向。会稽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名士荟萃。谢安未做官时就住在这里。还有孙绰、李充等人,皆以文章盖世,他们都在这里建有住宅,与王羲之情投意合。王羲之曾和一样好友在会稽山阴的兰亭宴集,并亲自作序,来抒发自己的志向。

王羲之生性爱鹅,会稽有一位孤老太太养了只鹅,叫声很好听,他想买而未能得,于是就带着亲友去观看。谁知老太太听说他要来,竟把鹅烹煮了,准备招待他,他为此难过了一整天。当时,山阴有位道士,养了一群鹅,王羲之去观看时非常高兴,多次恳求道士要买他的鹅。道士对他说:“你若替我抄一遍《道德经》,这群鹅就全部送给你啦”王羲之欣然命笔,写好后把鹅装在笼子里回去了,一路上乐不可支。还有一次,他到学生家去,看见人家的篚木矮桌洁净光滑,就在上面写起字来,一半楷书,一半草体。后来那位学生的父亲无意中把这些字给刮去了,他的学生懊悔了好几天。他的书法注当时就很被世人看重,诸如此类的事情很多。王羲之常自称;“我的书法和钟瑶相比,可以说不相上下;和张芝的草书相比,也如同大雁排行。”又曾经写信给人说:“东汉张芝临池学写字,池水都变成黑色,如果天下人象他那样沉迷于书法,也不一定比他差。”

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声誉,与王羲之齐名,但王羲之却看不起他,因此二人不和。王述先做了会稽内史,因为母亲去世,就辞职守丧,王羲之来接替他的职务,只到王述家去吊唁一次,就再也不登门。王述每次听到外面有号角声,总以为王羲之来看望自己,连忙洒扫以待,这样过了一年,而王羲之竟然不顾,王述深以为遗憾。” 10.参考答案(4分):王羲之天性爱鹅(1分),本是要去欣赏鹅鸣(1分),但是老人却杀了鹅来招待他(焚琴煮鹤),是一片好意(1分),不能责怪老人(1分),因

而不能不久久地惋惜。

11.根据下面文字的意思,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古诗文原句。(8分)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亦各言其志也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也对) 一鼓作气 再而衰 12.D(3分。看不出白居易更喜欢“紫阳花”)

13.AE(4分。咏叹木莲花时短促。B.咏叹花的清高,不为凡人所爱,与文中诗不全相同。C.咏叹兰花孤高,隐没于众草中之,不为人知。D.咏叹木兰花无人欣赏。E.咏叹海棠花花时短促。此题分项赋分,答AE各得2分;答B,得1分)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4分。 1.(3分)C

2.(3分)A【淡薄:(云雾等)密度小;(味道)不浓。淡泊:对于名利淡漠,不看重;家道清贫。由此句的主语“景色”可知,此处选“淡薄”更恰当。//充盈:形容事物的状态达到了所容纳的限度。充斥:充满;塞满。“充盈”可以表抽象的意思,而“充斥”一般用来表具象的意思。据语境中和此词搭配的宾语“清爽自在”可知,此处选“充盈”最恰当。//“萦绕”多指抽象的事物,如声音等;“缠绕”多指具体的事物,如绳索等。文段中跟“香气”搭配,用“萦绕”恰切。】 3.(3分)D【结合文章末段的语意顺序即可判定选项。】 4.(2分)B【根据对联词性相对的原则即可判定选项。】

5.(3分)D【陆游的《钗头凤》表达的是爱情遭遇不测的伤痛。】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17分。

6.(3分)C【其,在这里意为“太宗的”】

7.(3分)C【对“合死而情可矜者”的理解应为“应该判处死刑而情可矜悯的案子”。“一起”与“有悔改之意”的理解不当。合,意为“应当”。矜,意为“矜悯”。】 8.(3分)D【此处没有转折关系,故补充的“然”字不当。】 9.(3分)B【“按照唐代法律”和“罪当致死”跟原文“若据常律,未至极刑”有出入;“无可后悔”与原文的“既而悔之”相矛盾。】

10.(1分)C【项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B项干支纪年,C项年号纪年,D项年号干支兼用纪年。】

11.(共4分)答题要点: (1)选拔正直善良的人为官;(1分)

(2)对判断狱案公允适当的人,增加他们的俸禄,赏赐金帛;(1分)

(3)遇有死刑,都让中书、门下两省四品以上高官以及尚书、九卿来议断。(2分) 【参考译文】

贞观元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人死了不能复生,所以执法务必要宽大简约。古人说,卖棺木的人希望年年发生瘟疫,并不是对人有仇恨,而是利于棺木出售的缘故。如今,执法部门每审理一个案件,总是力求对案件苛刻对待,想给

6

自己博得优秀的考核成绩。现在该用什么办法,才可以做到公平恰当呢?”谏议大夫王珪进言道:“只要选拔正直善良的人,他们判断案件公允恰当,就增加他们的俸禄,赏赐金帛,那么奸伪邪恶自然会止息。”太宗于是下令按这个办法实行。太宗又说:“古时候判案,一定要向三槐、九棘之官询问,当今的三公、九卿就有这样的职责。从今以后,遇有死刑,都让中书、门下两省四品以上高官以及尚书、九卿来议断。这样做,才有可能避免冤狱滥刑。”由于实行了这样的措施,到贞观四年,全国被判处死刑的人只有二十九个,刑法几乎搁置不用了。

贞观五年,张蕴古任大理寺丞。相州有个名叫李好德的人一向有疯癫病,讲了些荒谬狂妄的话,唐太宗诏令张蕴古治李好德之罪。张蕴古说:“李好德患疯癫病有明显症状,按照法律不应判罪。”太宗答应对他从宽处理。张蕴古私下把太宗的旨意告诉李好德,还和他博戏。持书侍御史权万纪弹劾张蕴古。太宗对张蕴古的行为感到十分愤怒,便下令把张蕴古在东市斩首。不久,唐太宗对自己的做法很后悔,对房玄龄说:“你们领了君主的俸禄,应当替君主分忧,事无大小,都得留心。如今我不询问,你们就不说自己的看法,看到事情都不谏诤,这是什么辅弼之道?比如,张蕴古身为法官,和狱囚一起博戏,还泄露我的话,这罪状很严重。但如果按正常的法律量处,还不至于判处死刑。我当时非常生气,立即下令处死。你们竟然不说一句话,主管部门又不复奏,就把他处决,这难道合乎道理吗?”于是下诏说:“凡有死刑,即使下令立即处决,都应当复奏五次。”唐代五覆奏的规定,就是从张蕴古这件事情开始的。诏令中又说:“遵照律文定罪,有时恐怕也会有冤情。从今以后,由门下省复审,有按照法令应当处死而情可矜悯的,应将案情抄录奏报。”

贞观十六年,唐太宗对大理卿孙伏伽说:“做铠甲的人千方百计使铠甲坚固,唯恐被人击伤;造箭的人希望箭头尖锐,唯恐不能将人射伤。为什么呢?他们只是各司其职,都希望自己称职而已。我常常询问司法部门刑罚的轻重情况,他们常说刑罚比前代宽大,但我仍然担心主管断案的官员,以杀人为功,损害别人以抬高自己,来达到沽名钓誉的目的。现在我所担心的,就在于此!应当严加禁止,务求刑罚宽平。”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32分。 12.(5分)【评分建议:断对两处得1分,断错两处扣1分,扣完5分为止】

凡五谷者/民之所仰也/君之所以为养也/故民无仰/则君无养/民无食/则不可事/故食不可不务也/地不可不力也/用不可不节也/五谷尽收,则五味尽御于主;不尽收,则不尽御。一谷不收谓之馑,二谷不收谓之旱,三谷不收谓之凶,四谷不收谓之馈,五谷不收谓之饥。 【参考译文】

五谷,是人民所仰赖以生活的,也是国君用以养活自己和民众的。所以如果人民失去仰赖,国君也就没有供养;人民一旦没有吃的,就不可役使了。所以粮食不能不加紧生产,田地不能不尽力耕作,财用不可不节约使用。五谷全部丰收,国君

就可兼进五味;若没有丰收,国君就不能充分享受。一谷无收叫做馑,二谷无收叫做旱,三谷不收叫做凶,四谷不收叫做匮,五谷不收叫做饥。

7

搜索更多关于: 三套语基文言训练西城一模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西城一模 第一部分(共4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A C C D B B A B 7. A。[世祖再三询问他的情况,说:“这是高嘉甫的儿子吗?”] 8. B。[高克恭上疏,并没有得到答复] 9.(4分)① 在去江淮行省审查文书档案时,不肯为讨好上级而千方百计挑毛病。 ②在江淮任职期间,为民着想,不同意增收湖东的夏税。 ③在刑部时,和同事议事时,不肯曲意附和。 [评分标准:本题4分,答出一点得2分,2点得3分,答齐三点给4分] 10.(12分)略。 [评分标准:本题12分,观点2分,结合文本分析3分,联系实际分析3分,语言表达4分] 三、(共23分) 11. (5分)[参考答案]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