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国际经济学试题及答案(题库)

国际经济学试题及答案(题库)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6 4:03:19

抵制商品倾销,保护本国的市场与工业。

关税的生产效应:指由于关税导致的国内产量增加

保护效应:使得进口商品的价格上升,本国同类商品受到保护 关税的消费效应:指关税带来得国内消费的减少。 关税的贸易效应:由于关税导致的进口的减少 关税的税收效应:政府从关税中所得收入 国际收支效应:平衡国际收支

保护成本或关税的净损失:是指由于关税引起的一国财富的真实损失,即由于关税引起的生产的无效率和消费的扭曲

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对一定量的商品或服务最多愿意支付的价钱与实际支付的价钱之差。

关税的再分配效应:由于关税,收入被进行了再分配。从国内消费者(支付更高价格者)转移到国内商品生产者(获得更高价格者),从国家丰富要素部门(生产出口商品部门)转移到稀缺要素部门。这就导致了低效率——关税造成净损失。

生产扭曲:为保护成本或净损失中的生产部分,是由于征关税后,一些国内资源从更有效的出口商品的生产部门转向了低效的进口商品的生产部门。

消费扭曲:为保护成本或净损失中的消费部分,是由于征关税后,进口商品的价格相对于出口商品的价格被人为的提高了,同时也打乱了外国的消费模式。

关税的贸易条件效应:关税是否等于或高于国内价格上涨额,即出口国是否也负担部分甚至全部关税,这涉及到关税对价格的影响程度,又称之为关税的贸易条件效果。

非关税壁垒:除关税以外的其他限制商品进口的措施。

进口配额:直接限制进口数量的重要措施,一国政府在一定时期内对某些商品的进口数量或金额加以直接限制。

配额租金: C部分,在关税情形下我们知道它表示政府的关税收入,因此可被抵消,这里则称为配额收益(Quota revenue)或配额租金(Quota rent)。它实际上是一种垄断利润,它的去向视政府分配配额的方式而定。

第八章:

李斯特的幼稚产业保护理论、保护就业论、最佳关税、穆勒标准、巴斯塔布尔标准、坎普标准、有效保护率。

李斯特的幼稚产业保护理论:发展中国家在制造业上应具有潜在的比较优势,但在发展中国家制造工业的建立初期,他们不可能与发达国家已经发展多年的制造也想竞争,为了使发展中国家的制造工业发展壮大,政府应该给予适当的扶持,待到他们成长以后再让他们到国际市场自由竞争。

保护就业论:从理论上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微观和宏观。前者指某个行业得到保护,生产增加、就业也增加。后者是建立在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说之上的。他看到了古典经济学完全依赖市场机制和只重视供给方面的不足,认为一国的生产和就业主要取决于对本国产品的有效需求。通过增加出口,减少进口,增加有效需求,增加国民生产和就业水平。

最佳关税:使一国的贸易条件得益超过其贸易量减少的损失而产生的净福利达到最大

化的关税水平。

穆勒标准:某种产业在关税、补贴等保护措施下继续生产,经过一段时间,能够在自由贸易条件下获利,达到其他国家水平而自立,这样的企业就是幼稚企业。

只要在自由贸易下能够获得生存和发展的产业就可以保护。在关税补贴等保护措施下,使技术经验不足、生产力低下、生产成本高于世界价格、无法与国外产业竞争的产业继续生产。在自由竞争条件下,对可以获得生存和发展的产业暂时的保护是值得的。这是一个静态标准

巴斯塔布尔标准:保护、扶植幼稚产业所需的社会成本不能超过该产业将来利润的现值,符合这一标准的产业为幼稚产业。

是将穆勒标准动态化,提出了现值的观念,认为保护幼稚产业所需的社会成本不能超过该产业将来利润的现值。

坎普标准:除了包含穆勒-巴斯塔布尔标准的全部内容外,又加进了产业在被保护期间所获得的学习成果应具有外部经济效应的标准。

有效保护率:关税使国内被保护行业每单位产出的附加值提高的百分率。

第九章、第十章:

关税同盟、自由贸易区、共同市场、次优理论、贸易创造、贸易转移、经济一体化、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银行、WTO、G—7高峰会议、MAFTA(北美自由贸易协定)、SDR(特别提款权)

关税同盟:成员国之间完全取消关税或其他壁垒,对非成员国则指定统一的关税率。 自由贸易区;区内各成员国之间取消了一切贸易壁垒,实行区内商品的自由流动,但每个成员国仍对非成员国保留自己的贸易限制。

共同市场;比关税同盟更进一步,它允许参加国之间资本和劳动力自由流动。

次优理论:如果福利最大化或者帕累托最优所需要的条件不能全部满足,那么尽量满足尽可能多的条件是没有必要的,并且这样做通常会导致次优情况的发生。因此建立关税同盟并仅在成员国之间消除贸易壁垒,并不必然产生次优的福利状态。

贸易创造:产品从生产成本较高的国内生产转向较低成本的关税同盟中贸易对象国生产,本国从贸易对象国进口的一种过程和现象。这一过程还会出现以较低价格的产品消费取代原较高价格的国内生产的相关产品消费而获得的利益。

贸易转移:产品从过去进口自较低生产成本国转向从较高成本国进口的过程和现象。这一过程还会产生消费者为降低成本而转向其他相关(替代)产品进行消费的情况。

经济一体化:制度派所说的实际上是区域经济一体化、集团化,功能派则属于全球经济一体化。

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经济联盟的特点是成员国之间在形成共同市场的基础上,进一步协调它们之间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当汇率政策的协调达到一定的程度,以致建立了成员国共同使用的货币或统一货币时,这种经济联盟又称为经济货币联盟。欧盟是目前最强大的地区性国际组织。在某些方面成员国已经将部分国家主权交给了该组织(如货币、金融政策、内部市场、外贸),使得欧盟越来越像一个联邦制的统一国

家。《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即《欧洲联盟条约》,于1991年12月9~10日第46届欧共体首脑会议在荷兰的马斯特里赫特举行。经过两天辩论,通过并草签了《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条约》和《政治联盟条约》,即《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这一条约是对《罗马条约》的修订,它为欧共体建立政治联盟和经济与货币联盟确立了目标与步骤。

北美自由贸易区: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三国于1992年12月17号签署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该协定于1994年1月1日正式生效。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1945年7月,44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的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举行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签订《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即布雷顿森林协定,并于1945年12月生效。按照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建立于1946年3月,次年3月开始工作,为联合国的专门机构之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宗旨为,就国际货币问题进行合作、促进国际贸易的平衡发展、提高就业、增加收入、避免竟争性贬值、保持各国货币对外汇率的相对稳定、向成员国提供所需要的临时性贷款、设法消除国际收支的严重失衡,等等。

世界银行:世界银行又称为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根据1944年7月美国布雷顿森林会议《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于1945年12月成立,总部设在美国首都华盛顿,1947年皿二月起为联合国的专门机构之一。宗旨为,对用于生产目的的投资提供便利,鼓励发展中国家开发资源,促进私人对外投资,提供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贷款等。 WTO:世界贸易组织于1995年1月1日成立,正式取代1948年以。来作为临时性机构的关税及贸易总协定(GAh),它是经过成员国政府和立法机构批准的国际条约创建的常设经济组织。它的基本原则是最惠国待遇与国民待遇,以自由贸易来推动世界经脐的发展。

G—7高峰会议:G--7高峰会议是指西方7个大国,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意大利和加拿大的首脑,定期就世界经济的重大事务进行磋商的会议。在会议上,7国的根本宗旨在于稳定世界经济,促进经济增长,但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考虑的较少。 MAFTA(北美自由贸易协定):规定自1994年1月1日起,15年内分三阶段逐步取消关税及其他贸易壁垒,实现商品和劳务的自由流动,然而原产地原则规定只有产品全部价值的62。5%是在成员国内生产的,才能享受免税待遇;逐步开放金融市场,成员国一致给予所有的北美金融公司以国民待遇;放宽对外资的限制,公平招标;严格遵守国际知识产权保护法的规定等。

SDR(特别提款权):特别提款权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创设的一种储备资产和记帐单位,亦称\纸黄金\。它是基金组织分配给会员国的一种使用资金的权利。会员国发生国际收支逆差时,可用它向基金组织指定的其它会员国换取外汇,以偿付国际收支逆差或偿还基金组织贷款,还可与黄金、自由兑换货币一样充作国际储备。但由于其只是一种记帐单位,不是真正货币,使用时必须先换成其他货币,不能直接用于贸易或非贸易的支付。特别提款权定值是和\一篮子\货币挂钩,市值不是固定的。

第十一章:

要素国际流动

答:是指资本、劳动、技术等的国际流动。 资本国际流动

答:资本国际流动是指资本从一个国家、地区或经济体,转移到另一个国家、地区和经济体的过程。

长期资本流动

答:是指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或未规定使用期限的资本流动。一般而言,长期资本包括直接投资、间接投资、国家贷款等。

直接投资

答:是一国居民为了在国外直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而进行的对外投资(设厂开矿等)。直接投资是资金投入到采矿业、工商企业、农业生产的股权资本、利润再投资、跨国公司的资金转移等,但直接投资总是要求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

间接投资

答:是指通过购买国外政府或企业股票或债券的形式的对外投资,间接投资大都属于证券投资。

短期资本流动

答:短期资本流动是指使用期限在一年或一年以内的资本流动。短期资本的国际流动包含着许多形式,但大都属于间接资本流动的范畴。短期资本流动大都以各种商业票据、短期政府债券、可转让存单、银行承兑汇票以及活期存款等形式存在。

国际技术转移

答:是指用于生产的工艺、程序和方法等系统知识的转移。技术转移属于软件的流动,技术转移的形式包括专利使用、技术秘密的使用、制造技术的传播等。具体的转移形式则有着垂直、水平、简单型、吸收型、有偿与无偿转移等情况。

两缺口模型

答:两缺口模型是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钱纳利和斯特劳特提出来的,从理论上说明发展中国家利用外资来弥补国内资金短缺的必要性。

该模型主要考虑的是储蓄与外汇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公式:

I—S=M一X

公式左边(I-S)是投资与储蓄差额,为储蓄缺口;右边(M-X)是进口与出口的差额,是外汇缺口。由于有投资、储蓄、进口、出口四个独立的变量,进行调节的目的是使上述公式平衡。

中性技术进步

答:在技术进步中没有引起要素投入比例的变化,即此技术进步既未节约劳动也未节约资金,属于中性技术进步。

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

答:由于技术变动导致了K与L之比上升,因此是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

资本节约型的技术进步

答:由于技术变动导致了K与L之比下降.因此属于资本节约型的技术迸步。

技术转移的周期理论

答:占有新技术优势的企业,在对外经济战略上大都经历过三个阶段:新产品出口、直接投资生产该产品和技术转让。三个阶段之间互有联系,按一定规律实行周期循环。

搜索更多关于: 国际经济学试题及答案(题库)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抵制商品倾销,保护本国的市场与工业。 关税的生产效应:指由于关税导致的国内产量增加 保护效应:使得进口商品的价格上升,本国同类商品受到保护 关税的消费效应:指关税带来得国内消费的减少。 关税的贸易效应:由于关税导致的进口的减少 关税的税收效应:政府从关税中所得收入 国际收支效应:平衡国际收支 保护成本或关税的净损失:是指由于关税引起的一国财富的真实损失,即由于关税引起的生产的无效率和消费的扭曲 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对一定量的商品或服务最多愿意支付的价钱与实际支付的价钱之差。 关税的再分配效应:由于关税,收入被进行了再分配。从国内消费者(支付更高价格者)转移到国内商品生产者(获得更高价格者),从国家丰富要素部门(生产出口商品部门)转移到稀缺要素部门。这就导致了低效率——关税造成净损失。 生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