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沪教版高二上学案(第四课 白莽作《孩儿塔》序)
希望”。因为“说到希望,是不能抹杀的”,所以鲁迅君便答应他朋友做文章了,这便是最初的一篇《狂人日记》。但是他的悲观以后似乎并不消灭,在《故乡》中,他又明白地说出他对于“希望”的怀疑: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闰土要香炉和烛台的时候,我暗地里笑他,以为他总是崇拜偶像,什么时候都不忘却。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⑤但是《呐喊》对于辛亥革命之侧面的讽刺,我觉得并不是因为作者是抱悲观主义的缘故。这正是一幅极忠实的写照,极准确的依着当时的印象写出来的。作者不会把最近的感想加进他的回忆里去,他决不是因为感慨目前的时局带了悲观主义的眼睛去写他的回忆;作者的主意,似乎祗在刻画出隐伏在中华民族骨髓里的不长进的性质。
1.第②段空格处应填入的小说名是《________》。
2.《狂人日记》给茅盾带来“辣”的快感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认为《阿Q正传》将辛亥革命反映的“是怎样的叫人短气呀”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鲁迅先生塑造的阿Q是一个具有时代特征、阶级特征、性格特征的典型化的人物形象,在本文中表达出类似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认真体味文中摘引的《(呐喊)自序》及《故乡》中的两段文字,联系所学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①“铁屋子”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熟睡的人们”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他(闰土)的愿望”大致是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愿望”大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对于鲁迅究竟是不是“悲观主义”,茅盾联系鲁迅的具体作品作了回答,请根据文意加以具体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年月日
【课前预习】
1.《白莽作<孩儿塔>序》的作者是________,白莽就是“左联”五烈士中的_______,被誉为“__________________”。代表作有诗集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等,高中教材选有他的诗歌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莽作<孩儿塔>序》中,为白莽诗集的意义作出高度评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练习】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三项是 ( )( )( ) A.本文是一篇序文,介绍了白莽诗歌创作的主要内容和他参加革命活动的经历。 B.本文饱含对反动军阀政府杀害左联五烈士的强烈愤慨,控诉了他们的血腥暴行。理清
C.这篇序文以散文的形式的笔法,满含对亡友的怀念与尊重,热情赞扬了白莽的革命精神。
D.这篇序文写于左联五烈士牺牲后的第五年,鲁迅先生内心的悲愤仍然不减于写《为了忘却的记念》时,只是痛定思痛,更增加了些理智的思考。
E.本文运用多种修辞,形象地表现了作者对白莽的怀念,这是这篇序的主要内容。
F.“捏着亡友的遗文,真如捏着一团火”形象地表达了鲁迅先生那种迫切希望将牺牲战友的诗文尽快付梓的内心情感。
2.第三段中,作者说“我简直不懂诗”,是真的不懂吗?“我一句也不说——因为我不能”,可实际说了吗? 说说这两句在文中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文中,鲁迅对白莽的诗有如下评价:“一切所谓圆熟简练,静穆幽远之作,都无须来作比方,因为这诗属于别一世界”,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本文语言含蓄而深沉与其使用比喻象征手法有关,请举例作简要说明。
5.以本文为例,谈谈书序写作的要点。
【课后拓展】
鲁迅不应离我们远去
杨曾宪
①有人说,鲁迅正在离我们远去,周作人正在向我们走来,这或许是事实,我却并不以为然。 我是31年前读的鲁迅,1年前读的周作人,中间隔了30年,但鲁迅仍然离我很近,周作人仍然离我很远。一个人,在他的青年时代,首先读的是鲁迅还是周作人,我想,可能对他的一生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一个时代,是提倡鲁迅还是周作人,我想,对于今后整整一代人也会产生很不同的影响。对今日中国青年,今日中国知识分子来说,更需要的还是鲁迅,而不是周作人。
②当然,鲁迅和周作人是亲兄弟,鲁迅也并不知道周作人的“后事”。但即使从周作人的“前事”而言,他与鲁迅的地位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这不仅是从文学史角度的评价,而且是就他们对于中国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意义而言的。鲁迅,
不仅是新文化运动的一员骁将,而且是新的民族精神民族灵魂的重铸者:鲁迅所批判的不仅是哪一种制度哪一个阶级哪一派文化现象,而且是在几千年封建文化“酱缸”浸泡中、在近百年半殖民地政治“囚笼”扭曲中霉变畸形的民族灵魂。鲁迅积其一生之力铸造国人的灵魂。他自己也成为我们民族的不朽灵魂。 周作人也曾是新文化的发言人,也曾是传统伦理文化的批判者。但很快,新文化只沦为他的工具;他仍然以传统士大夫心态用冲淡的白话语言去娴熟地把玩起中国的器物文化来。悠悠五千年,中国的器物文化博大精深,世所罕匹;吃喝玩乐衣食居行,随手拈来就是文化,就是文明。用林语堂的话说就是,西方文明除去抽水马桶先进,其他别无所长。这自然使周作人大有用武之地——今日提倡“玩文学”的青年哪能玩过周作人呢? 玩物丧志,周作人最终几乎是自愿地出卖自己的灵魂成为民族的罪人并不偶然。如此一个周作人如何能与鲁迅相比呢?
③但正因如此,今天的周作人可以摆在地摊上大畅其销,因为它好读——茶余饭后,躺在沙发上,借周作人之笔触,摩挲一些小摆设品味一些小感触体验一下昨日的民族风情,未必不是一件乐事。 何况今日玩风甚盛,有闲者甚众呢? 而鲁迅却不是能躺着读的。重读鲁迅,我仍然时时如针芒在背,为自己的灵魂所承受着的拷问。中国知识分子都应经受鲁迅的拷问——因为鲁迅本人已经千百遍地拷问自己。传统文化在民族文化心理深层积淀形成的某些劣根性,是难以自省自察自知的。但它却是妨害我们民族进取现代文明的痼疾。一个民族具有庸人气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国人自卑自负又自慰的阿Q精神。德国在普鲁士时代曾经是庸人气息弥漫的民族,但经过包括马克思在内的一代代思想家哲学家的批判,经过贝多芬这样伟大的艺术家的陶铸,百年过后的德意志民族已是世界上最有自信和自尊、最有生命活力和创造精神的民族之一。鲁迅作为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的当代意义正在于此。虽然今日中国的成就令世人刮目相看,据说已经到了可以说“不”的时代,但从器物文明建设上处处散发出来的暴发户气息中,从种种时髦的学术论争和学术命题所暴露出的盲目的民族自卑与自傲文化心理中,我们仍然可以清晰地嗅出阿Q主义的味道——今日之新国粹主义不正在国学热国故热中疯长么?我们的国民性改造任务还远没有完成,毒化民族的灵魂的阿Q精神却仍在蔓延滋生。物质贫乏时的阿Q尚是可怜的,物质丰富时期的阿Q却变得有些可憎。如果我们不能在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培育出刚健峻拔的民族品格和自信自谦的民族精神,最终,精神的贫乏将使中华民族难以真正崛起。
④当然,我并不排拒周作人。今日中国毕竟处于歌舞升平的时期,有些人欣赏周作人也很正常。但不能以此排拒甚至贬低鲁迅。尤其作为民族精神体现者和创造者的知识分子不能媚俗从众丧失操守地靠作翻案文章靠出卖民族的良知哗众取宠谋利发财。在鲁迅的伟岸形象面前,周作人永远是一杯黄土。
⑤鲁迅,不应也不会离我们远去。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