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学整理答案

金融学整理答案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7 11:58:59

外部来看,中国的国际收支还是处于顺差格局。根据内外均衡冲突的理论,在进行经济调控时,应该按照“丁伯根”原则,要想实现几个目标,至少需要采用几个相互独立的政策目标,进行政策搭配。可以有两个搭配方案可供参考:一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搭配,为了应对国内经济紧缩的情形,应当出台宽松的财政政策,而为了应对顺差的情形,应当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促使资本流出;二是支出增减政策和支出转换政策的搭配,应对国内紧缩的形势,应当出台宽松的支出增加政策,而为了减少顺差,应当使得汇率升值。以上政策组合仅仅是理论上的,考虑到中国出口部门是吸纳就业的重要领域,保持一定规模的顺差才是中国国际收支的均衡状态,所以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出口减少而引发大量失业是必然的事情。所以出台政策时,一方面要应对国内经济放缓,另一方要解决出口减少的情形。所以,政策搭配应该是:宽松的财政、货币政策来应对国内经济的收缩,人民币贬值的汇率政策来应对出口减少的情况。 第十三章 课后习题答案

来源:《货币金融学》学习网 时间:2011-12-26 编辑:admin 点击:94 一、关键词1.国际货币体系(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也称国际货币制度,指在国际经济关系中,为满足国际间各类交易的需要,各国政府对货币在国际间的职能作用及其他有关国际货币金融问题所制定的协定、规则和建立的相关组织机构的总和。2.国际金本位制(international gold standard):是盛行于1880年至1914年的国际货币制度,它以黄金作为本位币,各国货币之间的汇率由各自的含金量之比所决定。3.布雷顿森林体系(Bretton Woods system):二战后在布雷顿森林召开的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上建立的国际货币体系。该体系实行可兑换黄金的美元本位制,并实行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度。4.牙买加体系(Jamaica System):成立于1976年牙买加会议的国际货币体系。其主要内容是实行多元化的国际储备体系,多样化的汇率制度以及多样化的国际收支调节措施。5.特里芬难题(Triffin Dilemma):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美元是唯一的国际储备货币,这种储备体系使美国陷入两难:要满足各国增加国际储备货币的需要,美国须保持国际收支逆差;而美国国际收支逆差会导致美元贬值,将影响到美元的国际储备货币地位。该难题因特里芬教授提出而得名。6.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IMF):是联合国的专门机构之一,成立于1946年。其主要职能是促进成员国之间的汇率磋商、监督,并通过提供贷款帮助会员国平衡国际收支,从而维持汇率的稳定。7.国际金融市场(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rket): 狭义的国际金融市场指从事国际间资金融通和借贷交易的市场,包括国际货币市场和国际资本市场;广义的国际金融市场指进行所有国际金融业务的市场,除国际货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之外,还包括国际外汇市场、国际黄金市场以及国际衍生工具市场。 三、思考题

6.简要评述主要国际金融机构及其职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职能是促进成员国之间的汇率磋商、监督,并通过提供贷款帮助会员国平衡国际收支,从而维持汇率的稳定。世界银行的职能是通过向会员国提供长期贷款,帮助会员国发展经济。国际清算银行的职能是促进各国中央的合作,为国际金融业务提供便利。 四、练习题

3.健全的国际货币全系统应具备哪些条件?第一,拥有稳定的货币发行基础,以保持国际货币体系的相对稳定;第二,国际储备在国际管理下能够随着国际贸易的增长而不断和适应的增加;第三,国际金融机构应具有有效调节和纠正各国国际收支的能力。

五、案例题在2009年G20伦敦金融峰会上,各国纷纷表达诉求。其中,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思考》一文,在对当前国际货币体系表达谨慎担忧的同时,提到远期内建立超主权储备货币,更是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与蔓延使我们再次面对一个古老而悬而未决的问题,那就是什么样的国际储备货币才能保持全

球金融稳定、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周小川撰文指出,应创造一种与主权国家脱钩并能保持币值长期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从而避免主权信用货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内在缺陷,是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理想目标。如评论所言,此项提议捅了美国的“马蜂窝”。不过,它在遭到美国反对的同时,却获得了澳大利亚以及巴西、俄罗斯、印度、阿根廷等新兴市场国家的拥护,且获得了以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瑟夫?斯蒂格利茨为主席的联合国顾问委员会的支持。几十年来,美元在为世界提供流动性的同时,也因其不稳定性不断在为全球金融市场积累风险,这一“特里芬难题”在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中被彻底凸显和放大出来。尽管G20伦敦金融峰会上讨论超主权全球储备货币问题的可能性不大,但如分析人士所预测,超主权储备货币的构想,必然会成为峰会间歇各国政要的重要话题,并为今后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酝酿变局。寻找怎样一种新的货币安排,已成为包括美国最大债权国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思考的问题。 请结合案例讨论以下两个问题:1.如何看待超主权储备货币构想?对于储备货币发行国而言,国内货币政策目标与各国对储备货币的要求经常产生矛盾。货币当局既不能忽视本国货币的国际职能而单纯考虑国内目标,又无法同时兼顾国内外的不同目标。既可能因抑制本国通胀的需要而无法充分满足全球经济不断增长的需求,也可能因过分刺激国内需求而导致全球流动性泛滥。理论上特里芬难题仍然存在,即储备货币发行国无法在为世界提供流动性的同时确保币值的稳定。超主权储备货币不仅克服了主权信用货币的内在风险,也为调节全球流动性提供了可能。由一个全球性机构管理的国际储备货币将使全球流动性的创造和调控成为可能,当一国主权货币不再做为全球贸易的尺度和参照基准时,该国汇率政策对失衡的调节效果会大大增强。这些能极大地降低未来危机发生的风险、增强危机处理的能力。

2.试述国际货币体系发展的方向和路径?理论上讲,国际储备货币的币值首先应有一个稳定的基准和明确的发行规则以保证供给的有序;其次,其供给总量还可及时、灵活地根据需求的变化进行增减调节;第三,这种调节必须是超脱于任何一国的经济状况和利益。当前以主权信用货币作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是历史上少有的特例。此次危机再次警示我们,必须创造性地改革和完善现行国际货币体系,推动国际储备货币向着币值稳定、供应有序、总量可调的方向完善,才能从根本上维护全球经济金融稳定。超主权储备货币不仅克服了主权信用货币的内在风险,也为调节全球流动性提供了可能。由一个全球性机构管理的国际储备货币将使全球流动性的创造和调控成为可能,当一国主权货币不再做为全球贸易的尺度和参照基准时,该国汇率政策对失衡的调节效果会大大增强。这些能极大地降低未来危机发生的风险、增强危机处理的能力。 第十四章 课后习题答案

来源:《货币金融学》学习网 时间:2011-12-26 编辑:admin 点击:94

一、关键词1.金融开放(financial openness):广义上是指一国对其他国家开放金融市场,准许其在国内金融市场从事交易和开展各种金融业务,即金融市场开放和金融业务准入,同时准许国内居民和机构参与国际金融市场上的交易。狭义上是指是否存在着对国际资本和外资金融机构的直接行政限制,若不存在,则说明金融的开放是完全的;存在限制,则说明金融的开放是不完全的。

2.资本管制(capital regulation):资本管制是一种货币政策工具,是国家政府机关等权力机构用来掌控资本从国家资本账户等的流进和流出,以及定向投资金额从国家或货币中的进出。 3.资本账户开放(capital account openness):就是对诸如“禁止资本流动,需要事先批准、授权和通知;多重货币政策;歧视性税收;准备金要求或管制当局征收的罚息;有关签订以外币计值合约的限制等”的开放,即解除对资本账户项目下的资本流动的管制。简而言之,资本账户开放就是对资本账户管制的放松,是一个自由化的过程,是对跨国资本流动及相应的货币对黄取消限制的国际收支政策安排。

4.金融创新(financial innovation):金融创新的定义起源于熊彼特对创新的定义,经过几十年

的发展,金融创新的定义不断发展和完善。它是指各种金融要素的重新组合,是指会引起金融领域结构性变化的新工具、新服务方式、新市场以及新体制。金融创新的内容主要包括传统业务创新、支付和清算方式创新、金融机构创新、金融工具创新、金融学科创新等。这些金融创新内容完善了金融市场的结构,不断激励着金融市场向前发展。 三、思考题

5、金融开放会对发展中国家经济金融产生什么影响?金融开放对发展中国家经济金融的具体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资本流动方面国际资本流动是指资本在国际间转移,是资本要素在不同中主权国家或法律体系管辖范围之间的输出与输入。按输入与输出间隔时间长短分,国际资本流动分为短期国际资本流动和长期资本流动。短期国际资本流动对一国经济金融的影响体现在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积极影响表现为:(1)短期国际资本流动有益于输入国金融深化。首先,有利于输入国金融体系规模扩大;其次,有利于促进输入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最后,有利于输入国金融市场系统能力的提高。(2)短期国际资本流动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解决输入国国际收支不平衡问题。(3)短期国际资本流动有利于满足输入国对短期资金的需求。消极影响表现为:(1)大量短期国际资本流动可能会影响到输入国国内货币政策。(2)当一国出现持续性国际收支不平衡时,则投机性和保值性短期资本流动会加剧该国的国际收支失衡。(3)短期投资的证券化趋势可能会给输入国证券市场带来泡沫。(4)大量短期国际资本的流入可能会增加输入国利用外资的水分,使该国储备虚增。2、长期国际资本流动对一国经济金融的影响也体现为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积极影响表现为:(1)长期国际资本流动可以弥补输入国资本不足。(2)长期国际资本流动可以使输入国引进先进的技术与设备,获得先进的管理经验。(3)长期国际资本流动可以增加输入国的就业机会,增加该国财政收入。(4)长期国际资本流动可以改善输入国国际收支。消极影响表现为:(1)长期国际资本流动可能会引发债务危机。(2)长期国际资本流动可能使输入国经济陷入被动境地。(3)长期国际资本流动加剧输入国国内市场竞争。第二,外资进入机构的进入方面外资进入机构进入对东道国经济金融的积极影响包括:(1)外资金融机构进入东道国具有促进市场竞争和提高市场效率的积极效应。(2)外资金融机构进入有利于东道国更有效的吸引和利用外资。外资金融机进入对东道国经济金融的消极影响包括:(1)在政策方面,外资银行大量进入,影响东道国货币政策实施效果。首先,外国银行的进入导致东道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发生变化,政策控制力减弱。其次,外国银行的进入导致东道国部分货币政策工具的效率有所减弱。(2)在市场方面,外资银行对东道国国内银行业务发展造成明显的冲击,将改变东道国银行业市场垄断的局面。第一,在战略布局上,一方面,外资银行从金融功能方面出发,积极在东道国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设立机构,强调机构的效益性;另一方面,参股或并购东道国银行成为外资银行对东道国银行业市场进行渗透的重要手段。第二,在业务拓展上,中间业务成为外资银行重点竞争的领域。(3)在金融稳定方面,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将使东道国金融市场易受到国际游资的冲击。第一,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增加了东道国金融市场的不稳定因素。第二,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东道国金融服务的区域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不平衡。(4)在人才战略方面,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对东道国金融机构人才队伍的稳定形成很大冲击。第三,金融服务创新方面金融开放程度的提高以及金融结构多样化的设计,现已成为推动东道国金融改革与发展的重要途径。金融创新作为金融总量增长和金融结构提升的主要动力,指金融发展的灵魂和主线。目前,针对金融服务的创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服务对象的创新,服务工具的创新,服务内容的创新,服务方式的创新。第四,金融监管方面伴随着金融改革的深化,金融进一步开放,金融业内外环境的变化也呼唤有效地金融监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金融监管主体复杂化。(2)金融监管内容多样化。(3)金融监管方式多样化。(4)金融监管模式综合化。(5)金融监管范围国际化。第五,在金融技术方面技术是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源泉,也是金融发展的重要源泉。金融技术

发展又是经济增长、社会福利趋向合理化的必要推动力。首先,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进入东道国后,凭借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等优势,将打破原有的市场均衡,加剧市场竞争,迫使当地企业学习和效仿跨国公司,从而促使当地企业寻找并使用新的技术,提高经营管理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其次,在人力资源发展方面,外资金融机构起到了重要作用。从直接效应看,即外资金融机构对其从东道国招聘的职员及对东道国金融机构的职员提供正式和非正式的培训机会,以增加职员的技能和有关知识等;从间接效应看,如对非金融机构体系人员提供教育投资和职业培训等,主要是对有可能成为其潜在职员的人员或在校学生,及与之有业务联系的企业提供赞助和培训。当这些受教育人员流向本国当地企业或自主创业时,就会产生技术溢出效应,从而提升本国的技术水平。 四、练习题1.试述中国金融开放的现状。(1)银行业开放方面。银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核心,银行业的对外开放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我国银行业的对外开放在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第一,在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和引进外资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外资银行金融创新起步早,业务品种相对丰富,特别是在国际贸易融资和结算、银团贷款、现金管理和理财服务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第二,促进了中国金融市场深化和银行业改革步伐。随着银行业的逐步对外开放,外资银行在中国的机构数量和经营范围不断扩大,日益融入中国银行业的各个层面,提升了中国金融市场的功能,活跃了行业竞争。从总体上看,银行业对外开放促进了银行业改革更加快速、全面和深入地推进。第三,促进了中国银行业的金融创新。外资银行将先进的管理理念、成熟的管理技术和产品引入中国市场,促进中资银行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加快了制度、管理和技术创新步伐。第四,促进了中外资银行合作的深化。中国银行对外开放以来,中资银行的合作日益密切,从业务合作发展到股权合作,正在形成共同发展、互利共赢的格局。第五,促进了中国银行业监管水平的提高。在银行业对外开放进程中,中国参照国际银行监管惯例,逐步创造公平、统一、透明的监管环境,在统一中外资银行监管标准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根据外资银行发展状况,不断完善外资银行监管制度和监管体系的建设,建立风险评估、外国银行分行综合评价和母行支持度评价等监管体系,提高外资银行监管水平。实践证明,我国银行业对外开放政策和措施符合中国对外开放的总体战略,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与国际银行业发展趋势相一致。通过银行业的对外开放,我国引进了国际上先进的银行经营管理理念和技术,获取了经济发展所需资金,推动了银行业全面改革,提高了银行业的综合竞争力。同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也增强了其他其他国家和地区对我国银行业的信心,外资银行不断加快进入我国的步伐,与中资银行的合作不断加深,双方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开放格局初步形成。总体而言,目前外资银行已经成为我国银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证券业开放方面。按照世界贸易组织《服务贸易总协定》的相关规定,我国证券业在开放中应当遵守最惠国待遇原则、透明度原则和发展中国家更多参与原则,并由缔约各方具体谈判达成承诺和执行市场准入原则、国民待遇原则以及逐步自由化三项原则。我国证券业对外开放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外国证券机构可以不通过中方中介,直接从事B股交易;(2)外国证券机构驻华代表处可以成为中国所有证券交易所的特别会员;(3)允许设立中外合资的基金管理公司,从事国内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业务,外资比例在加入时不超过33%,加入后3年内不超过49%;(4)加入后3年内,允许设立中外合资证券公司,从事A股承销、B股和H股以及政府和公司债券的承销和交易,外资比例不超过1/3。(3)保险业开放。在金融行业,保险业对外开放早,市场化程度高。中国保险业实行对外开放可以追溯到20实际80年代我国开始允许外国保险公司在华设立代表处,此后逐渐开始允许符合条件的外资保险公司在我国设立营业性机构。我国保险业的对外开放历程可以概括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80年至1992年,是保险业对外开放的准备阶段。我国开始允许一些外国保险公司设立代表处。代表处在促进中国保险业对外交流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帮助外国保险公司增进了对中国保险市场的了

搜索更多关于: 金融学整理答案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外部来看,中国的国际收支还是处于顺差格局。根据内外均衡冲突的理论,在进行经济调控时,应该按照“丁伯根”原则,要想实现几个目标,至少需要采用几个相互独立的政策目标,进行政策搭配。可以有两个搭配方案可供参考:一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搭配,为了应对国内经济紧缩的情形,应当出台宽松的财政政策,而为了应对顺差的情形,应当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促使资本流出;二是支出增减政策和支出转换政策的搭配,应对国内紧缩的形势,应当出台宽松的支出增加政策,而为了减少顺差,应当使得汇率升值。以上政策组合仅仅是理论上的,考虑到中国出口部门是吸纳就业的重要领域,保持一定规模的顺差才是中国国际收支的均衡状态,所以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出口减少而引发大量失业是必然的事情。所以出台政策时,一方面要应对国内经济放缓,另一方要解决出口减少的情形。所以,政策搭配应该是:宽松的财政、货币政策来应对国内经济的收缩,人民币贬值的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