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删除后)临床常见护理技术并发症及应急处理题库
C 进针导致皮内张力小,进针阻力大 D 注射方向与上臂垂直能减轻疼痛 E 注射方向与前臂垂直能减轻疼痛
2、患者皮内注射后发生局部组织反应的原因有(ABCDE )
A 药物本身对机体的刺激 B 违反无菌操作原则,使用已污染的注射器、针头 C 推注药量过多 D 皮内注射后,患者搔抓或揉按局部皮丘 E 机体对药物敏感性高 3、患者皮内注射后发生过敏性休克,表现胸闷、气促、哮喘与呼吸困难,一般是由于(BCE )而引起症状表现。
A 呕吐物窒息 B 喉头水肿 C 支气管痉挛 D 左心衰 E 肺水肿 4、患者皮下注射后,注射局部形成硬结的原因有(ABCDE)
A 同一部位反复长期注射,注射药量过多 B 药物浓度过高,注射部位过浅 C 抽吸药液吸入玻璃屑、橡皮粒等微粒 D 注射部位感染后纤维组织增生 E 药物在皮下组织停留时间延长,蓄积而形成硬结 5、皮下注射时应避免在( ABCE)等部位注射。
A 瘢痕 B 炎症 C 硬结 D 皮脂污垢堆积 E 皮肤破损
6、患者女,26岁,怀孕5个月,因扁桃体化脓性感染进行青霉素肌肉注射2次/日。3天后注射部位形成硬结,护士可选用以下方法外敷注射部位(ABCD ) A 50%硫酸镁湿热敷 B 25%硫酸镁湿热敷 C 新鲜马铃薯切片浸入654-2注射液后外敷硬结处
D 云南白药用食醋调成糊状涂于硬结处 E 伤湿止痛膏外贴硬结处 7、皮下注射所致低血糖反应多发生( ACDE)
A 皮下注射胰岛素剂量过大 B 非运动状态下注射
C 注射后局部热敷 D 注射后日光浴 E 注射部位过深
8、患者发生过敏性休克,遵医嘱肌内注射抗组织胺类药物有(AC)
A 盐酸异丙嗪 B 盐酸氯丙嗪 C 苯海拉明 D 苯妥拉明 E 地塞米松 9、肌内注射时引起疼痛的原因有(ABCDE )
A 推药时药物刺激皮肤 B 注射部位不当 C 针刺入皮肤的疼痛 D 推药时药物速度过快 E 进针过深
10、进行肌内注射的药物应尽量选用(ACD )药物,以减少注射并发症或意外发生。 A 刺激性小 B 低渗 C 等渗 D PH值接近中性 E PH值接近碱性
11、进行肌内注射时护士应严格掌握注射剂量,为防止发生针口渗液,每次注射剂量应以为限( A),不宜超过( D)。
A 2-3m1 B 4-5m1 C 6-8m1 D 5ml E 10ml 12、静脉注射时易引起静脉输液渗漏的原因有(ABCE )
A 环境温度 B 药物本身的毒性作用 C 药物酸碱度 D Ⅱ型变态反应 E 输液局部血管的营养状态 13、静脉穿刺失败发生的原因可有(ABCD )
A 进针时用力速度不当 B 来回穿刺引起血管壁破裂 C 进针角度不当 D 止血带的弹性、粗细、长短不适当 E 患者长时休克 14、对患者塌陷的血管进行静脉穿刺,护士可( ACE)
A 热敷使穿刺血管充盈 B 压迫静脉上下端,固定后于静脉上方成30°斜角直接进针 C 用挑起进针法,针刺进皮肤后沿血管由浅入深进行穿刺 D 先行按摩推压局部
E 感觉针头进入血管不见回血时,可折压头皮针近端输液管判断有无回血 15、患者进行静脉治疗发生静脉炎后,护士对其处理的原则为( BC)
A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B 避免感染 C 减少对血管壁的刺激 D 尽快控制全身感染 E 改善血管壁通透性 16、一旦发生静脉炎,护理人员应( ABDE)
A 立即停止在此处静脉注射、输液 B 患肢抬高、制动
C 25%硫酸镁湿热敷 D 超短波理疗 E 中药如意金黄散局部外敷
17、患者在静脉输液过程中突然出现头痛、恶心,主诉周身发冷,测体温38.1℃。判断其原因可能是(ABCDE )
A 加药时治疗室空气不洁 B 输液速度过快 C 静脉穿刺一次不成功未更换针头 D 配液中液体污染 E 短时间内输入的热源总量大
18、预防患者在输液过程中发生发热反应,护理人员可采取的措施有(ACDE ) A 加药注射器应严格执行一人一具 B 安瓿先消毒再割据后将其折断 C 垂直进针加药改为斜角进针加药 D 避免大针头在瓶塞同一部位反复穿刺
E 避免液体输入操作污染
19、患者在输液过程中发生发热反应较轻,护理人员可减慢输液速度,注意保暖,并配合针刺其(CE )等穴位。
A 人中穴 B 劳宫穴 C 合谷穴 D 太阳穴 E 内关穴
20、患者在输液过程中发生严重的发热反应,护理人员应停止输液,对症护理,保留输液器具和溶液进行检查。并给予物理降温,观察生命体征,按医嘱给予( ACDE)治疗。 A 苯海拉明 B 对乙酰氨基酚 C 异丙嗪 D 葡萄糖酸钙 E 肾上腺皮质激素
抗组胺类药物包括苯海拉明、异丙嗪(二者均为第1代),因具有较强的中枢神经抑制作用而逐渐被无镇静作用或镇静作用轻微的第二代所取代。但部分第二代抗组胺药物发现有明显的心脏毒性而逐渐减少使用(特非那丁、阿斯咪唑),第三代(非索非那丁、左旋西替利嗪)已经问世。 21、下列哪位患者可能在输液过程中发生急性肺水肿(ABCDE)
A 心衰患者2小时内输入液体300ml B 慢阻肺患者6小时内输入液体1850ml C 外伤患者肺功能障碍输入液体量600ml/小时 D 患者惊吓后补液控制输入液体量在600ml/小时 E 疼痛患者3天不能进食,补液控制滴速在100滴/分钟 22、患者在输液过程中发生急性肺水肿,可表现为(ABCDE )
A 胸闷、气促 B 咳泡沫样痰 C 咳泡沫样血性痰 D 稀痰液由口鼻涌出 E 听诊肺部出现大量湿性啰音
23、护理人员应严格掌握药物的配伍禁忌,每瓶药物联合用药原则上以不超过( A)为宜。 A 2-3种 B 3-4种 C 2-4种 D 3-5种
24、责任护士发现患者发生静脉炎,可采取的护理措施有(ABCE )
A 立即停止在患肢静脉输液 B 患肢抬高 C 中药如意金黄散外敷 D 云南白药气雾剂外敷 E 仙人掌外敷
25、发现患者发生空气栓塞,护理人员应立即使患者处于(AE )
A 左侧卧位 B 右侧卧位 C 仰卧位 D 俯卧位 E 头低足高位 26、静脉输液中的液体被不溶性微粒污染,可引起血栓栓塞,特别是(BCE )患者。 A 急性心梗 B 脑血栓 C 下肢动脉硬化 D 脑出血 E 颈动脉硬化 27、正确抽吸药液的方法是(CE )
A 抽吸时倒置安瓿 B 抽药操作时横卧注射器 C 抽药的注射器不能反复多次使用 D 注射器针头置于颈口 E 注射器针头置于瓶底
28、患者发生血栓栓塞时,护理人员应采取的护理措施有(ABCD ) A 抬高患肢,制动 B 停止在患肢输液 C 局部热敷
D 超短波理疗每日2次,每次15-20min E TDP照射,每日2次,每次25-30min
29、在静脉注射过程中,对过敏体质患者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其意识表情、皮肤色泽、温度、血压、呼吸、脉搏等改变,询问患者有无( ABCDE)
A 关节疼痛 B 寒颤 C 心悸 D 皮肤瘙痒 E 胸闷
30、患者在输液过程中突然出现下列哪些症状表现,护士可初步判断其发生了败血症(ABCD ) A 畏寒、寒颤、高热 B 剧烈恶心、呕吐 C 紫绀 D 腰痛 E 呼吸及心率减慢 31、患者在输液后发生桡神经损伤,护士指导其(BCDE )
A 患肢适当活动以锻炼肢体功能 B 理疗 2/日 C 红外线超短波照射 2/日 D 肌注维生素B12500μg/日 E 肌注维生素B1100mg/日
32、在输液后发生注射部位皮肤损伤,一般常见于(ACDE )患者。
A 婴幼儿 B 老年患者 C 高敏体质者 D 各种原因造成体内水钠潴留发生肢体水肿 E 输液时间过长者
33、静脉输入葡萄糖过程中易发生糖代谢紊乱,护理人员应特别关注的患儿是(ABDE ) A 重症感染 B 极度衰竭 C 腹泻 D 消耗性疾病 E 代谢性疾病
34、输液反应与患儿所患疾病的种类有关,一般( ABCD)患儿发生输液反应的比例相对较大。 A 小儿重症肺炎 B 早产儿 C 体弱儿 D 菌痢 E 肾病综合征
35、为预防静脉输液过程中发生输液反应,护士在操作过程中一定把好(BCE ) A 核对关 B 药物关 C 输液器关 D 巡视关 E 操作关 36、下列哪些情况下可选用肘静脉及大隐静脉对患儿进行静脉输液( ABCDE) A 严重脱水 B 输入钙剂 C 输入50%葡萄糖 D 血容量不足 E 需快速补液 45、患者在静脉输血后发生发热反应,护士应( ACDE)
A 立即停止输血 B 减慢输血速度,不必停止输血
C 高热时给予物理降温或遵医嘱使用药物降温 D 畏寒、寒战时保暖 E 遵医嘱使用抗组胺药物及肾上腺皮质激素 46、患者在输血后发生过敏反应,多发生在(ABC )
A 输血刚开始 B 输血后期 C 即将结束
D 输血结束后2小时内 E 输血结束后4小时内
47、患者在输血后发生轻度过敏反应,一般轻度血管神经性水肿表现为(AC) 水肿 A 眼睑 B 颜面 C 口唇 D 头颈部 E 四肢
48、既往有输血过敏史者应尽量避免输血,若确实因病情需要输血时,应输注洗涤红细胞或冰冻红细胞,输血前半小时使用( ABCDE)
A 糖皮质激素 B 苯海拉明 C 抗组胺药 D 地塞米松 E 类固醇类药物 49、患者在输血过程中发生溶血反应,一般考虑以下原因(ABCE )一般保存温度为恒温,4℃ A Rh因子所致 B 血液贮存过久 C 供血者和受血者血型不符 D 保存温度2-5℃ E 血液受细菌污染
50、静脉输血患者发生溶血反应时,当凝集的红细胞溶解,大量的血红蛋白进入血浆中,其典型表现是(CE ) 心前区压迫感、腰背部剧烈疼痛为溶血反应早期阶段症状表现,此时大量血红蛋白还未进入血浆速度;少尿为血红蛋白结晶堵塞肾小管表现 A 心前区压迫感 B 腰背部剧烈疼痛 C 血红蛋白尿
D 少尿 E 黄疸
51、静脉输血患者发生溶血反应,溶血程度较轻的延迟性溶血反应可表现为(ABCE ) A 不明原因的发热 B 贫血 C 黄疸 D 出血倾向 E 血红蛋白尿 52、静脉输血患者由于短时间内输入过多血液发生循环负荷过重,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患者可表现( ABCD) 大量血性泡沫痰
A 突发头部剧烈胀痛 B 呼吸困难 C 发绀 D 咳嗽 E 少量血性泡沫痰
53、静脉输血患者由于输血速度过快导致循环负荷过重,为其查体可发现(ACD )湿啰音是由于吸气时气流通过呼吸道内的稀薄分泌物如渗出液、痰液、血液、黏液或脓液等,使形成的水泡破裂所产生的声音,故又称为水泡音。多出现与吸气相,也可出现于呼气早期,以吸气末较明显。其特点是断续而短暂,一次常连续多个出现,部位较恒定,性质不宜变化,大、中、小水泡音可同时存在,咳嗽后可减轻或消失。临床常见于支扩、肺结核、肺炎、支气管肺炎、急性肺水肿或严重支气管炎等。 昏迷或濒死者因无力咳出呼吸道分泌物,可在气管处闻及大水泡音,有时不用听诊器亦可闻及,称痰鸣音。 健康评估100页
A 端坐位呼吸 B 颈动脉怒张 C 听诊肺部有大量水泡音
D 听诊肺部有大量湿啰音 E 中心静脉压下降
54、输血前护士应对血液质量进行认真核对,发现( ABCE)等任何可疑迹象均可以认为有细菌污染可能而废弃不用。 一般血液上层为浅黄色的血浆,下层为暗红色的红细胞,两者边界清楚,无红细胞溶解。 基护395页
A 血制品内有较多气泡 B 血制品变色 C 血制品混浊 D 血制品分为明显的两层 E 血制品内有絮状物 三、判断题(每题1分,判断对错并改错)
1、某患者皮内注射后出现局部皮肤瘙痒,责任护士应告诫其勿抓挠,并用安尔碘外涂局部皮肤。 (×) 0.5%碘伏溶液
2、某患者皮内注射后发生过敏性休克症状,经首次皮下注射后症状不缓解,护士可遵医嘱每隔半小时皮下或静脉注射肾上腺素1ml,直至脱离危险期。(×) 0.5ml
3、皮内注射原则上选用注射用水作为溶媒对药物进行溶解。(×) 无菌生理盐水 3、皮下小血肿早期采用冷敷促进血液凝固,24h后应用热敷促进淤血的吸收和消散。 (×) 48h后
4、皮下注射时应使针头斜面向上,与皮肤呈30-40°角快速刺入,深度为针梗的1/2-2/3。 (×) 1/2-1/3
5、皮下注射胰岛素后勿热敷,可给予适度按摩,以加速药物吸收,防止药物自针眼处渗出。(×) 胰岛素注射后勿热敷、按摩,以免加速药物吸收
6、进行肌内注射时如注射部位消毒不严格,注射用具或药物被污染,可导致患者全身发生感染。 (∨) 7、肌内注射时注射局部可出现疼痛、酸胀、肢体无力或麻木,严重时可引起下肢及坐骨神经疼痛。 (∨)
8、无痛注射技术是在进行肌内注射前,先用拇指按压注射点10s后常规皮肤消毒;注射时用持针的手掌桡侧缘快速叩击注射区的皮肤后进针。 (×) 尺侧缘
9、休克患者在滴入多巴胺后,因组织有效循环灌注不足,血管通透性增加,血管发生痉挛,静脉壁因缺血而致药液渗漏。(∨)
10、休克患者在静脉用药6小时后,因组织缺血缺氧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特别是在肢端末梢循环不良部位如手背、足背、内踝处易发生药液外渗。(∨)
11、静脉输液药物外渗时超过48h局部组织坏死多不能恢复。(×) 24h
12、静脉输液药物外渗时局部皮肤由苍白转为暗红,对已产生的局部缺血,不能使用热敷。(∨) 13、静脉输入抗肿瘤药物外渗时,责任护士应尽早抬高患肢、局部热敷,扩张血管促进药物吸收。(×) 局部冰敷,使血管收缩并减少药物吸收
14、静脉穿刺后注射局部发生血肿一般于5-7天后开始吸收。(×) 1-2周后
15、对新生儿、血液病、有出血倾向者延长按压时间,以4-5min为宜。(×) 不出现青紫
16、静脉穿刺后注射局部发生血肿后48小时内予以冷敷,以减少出血。早期24小时内24h后局部给予50%硫酸镁湿热敷,每日2次,每次30min,以加速血肿的吸收
17、为减少胶塞碎屑和其它杂质落入瓶中的机会,护理人员可将加药时习惯的垂直进针方法改为斜角进针,使针头斜面向上与瓶塞呈45°角刺入,并轻轻向针头斜面的反方向用力。(×)75°角 18、严禁在患者瘫痪肢体进行长期补液,可进行短时静脉穿刺。(×) 不可进行穿刺和补液 19、临床工作中护士应尽量避免选择下肢静脉留置留置针,如果是手术室留置在下肢的留置针,病房护士应尽早拔除更换在上肢。(∨)
20、护理人员应加强留置针留置期间的护理,每日观察穿刺点有无渗血及周围皮肤完整性,如发现患者穿刺部位有渗血或无菌贴膜卷边,应及时更换穿刺部位。(×) 局部消毒及更换无菌贴膜 21、长期静脉输液可造成血管壁损伤,致使血小板黏附于血管壁,激活一系列凝血因子致静脉血栓形成。(∨)
22、输液系统如被细菌或真菌等病原微生物污染,通过输液引起患者发生严重的败血症。(∨) 23、输液过程护理人员应加强巡视,若发现液体外渗,应立即拔除另选血管重新穿刺。(∨) 24、严禁自输液管道取血化验,与导管相连接的输液系统24-48h更换一次,保持穿刺点局部清洁及密闭。(×) 24h更换一次 25、输液过程中患者注射部位发生红肿、硬结,护士指导其可热敷每日2次,严禁冷敷。 (×) 冷敷每日2次,严禁热敷
26、某些机械性刺激可引起输液反应,如输液时液体的温度与人体的温度差异过大,则可引起血管收缩,血压升高而发生输液反应。 (∨)
27、大量脱水、严重贫血的患儿因血管充盈程度差,穿刺时常无回血。如果误认为穿刺未成功而拔出针头,会导致穿刺失败。(∨)
28、长期输液患儿护士选择血管的原则是从近端到远端,从小静脉到大静脉,避免在同一根血管上反复多次穿刺。 (×) 从远端到近端
29、静脉输液完毕拔针时护士应指导患者顺着血管横向压迫,以利加压止血。 (×) 纵向压迫 37、静脉输血后引起非溶血性发热反应,高热症状持续时间长短不一,多于数小时内缓解,少有超过24h者。(∨)
38、献血者在采血前不宜吃高蛋白、高脂肪饮食,宜食用少量洁淡饮食或糖水。(∨)
39、患者静脉输血过程中如表现为局限性皮肤瘙痒、荨麻疹或红斑,护士可减慢输血速度,不必停止输血,遵医嘱给患者口服苯海拉明,继续观察病情变化即可。(∨) 40、静脉输血患者发生溶血反应同时可伴有出血倾向。(∨)
41、静脉输血患者发生急性肺水肿时护理人员用止血带进行四肢轮扎,以阻断动脉血流,但静脉血流仍通畅。 (×) 阻断静脉血流,但动脉血流仍通畅。
42、将大量备用的库血放在温度适宜的环境中自然升至室温再输入,也可以用热水袋加温输血侧的肢体间接加温。(∨)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