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全册
六年级下册教案 第一课 明暗与立体
教学目标:
1.了解明暗色调的形成及物体明暗与立体的表现方法,知晓利用明暗色调表现物体立体形象是素描的一种基本方法。通过对古今中外优秀素描作品的欣赏,了解具有代表性的画家和他们作品的艺术价值,能运用以学知识对素描作品进行分析和欣赏。通过学习、观察、动手操作,体会明暗与立体表现的关系。
2. 在观察的过程中进行实践,体会明暗的的规律;运用不同的明暗色调表现技能,尝试创造出有倡议、具有立体感的素描作品。
3. 增强学生的创新欲望和创作意识,表达自己的情感,张扬自己的个性,提高审美情趣和能力,感受素描艺术独特的魅力和美感。
教学重点:认识明暗形成的基本规律和表现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多种明暗表现方法表现物体的立体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 具: 媒体 各种风格的范画(或图片) 石膏体 学生准备:绘画铅笔 素描纸
教学方法:讲授法 欣赏法 示范法 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调试媒体及课件、物品准备; 2、检查学生用具; 3、组织教学。 二、导入目标:
1、范画、名画欣赏(媒体播放课件) (让学生欣赏与感受)
2、明暗色调形成的基本原理; 光的照射使物体形成明暗色调。 3、明暗变化的规律:
A、光源的强弱及远近不同,明暗色调不同; B、光线与物体的角度不同,明暗的色调不同;
C、观者距物体的远近、感受不同,明暗色调不同;
D、物体本身的色彩、肌理、质感不同,明暗色调不同; E、物体所处的环境不同,明暗色调不同。 4、光与明暗的关系:
三大面:即亮面(明部)、灰面(半明部)、暗面(暗部)
五调子:即在三大面的基础上,细分为亮面(明部,包括高光)、 灰面(半明部或中间调子)、明暗交界线、暗面(暗部)、 反光和投影。
5、明暗调子素描的观察和表现方法: 整体-------------------局部----------------整体 6、素描使用的媒材: A、固体材料:笔、纸 B、液体材料:水墨、水彩 C、辅助材料:画架、画板 7、明暗素描的表现技法:
A、基本技法:竖排线、横排线、对角线、随意线、交叉线、斑点、 块面。(教师示范)
B、薄涂技法:淡彩画法 C、水墨技法 D、拼贴技法 E、版画技法 F、电脑技法 G、综合技法
8、作画步骤:(教师选一物体示范) A、确定物象
B、反复叠印,留出空间想象、创造 C、完成平面形象的组合、设计
D、利用明暗变化,画出空间立体关系 板书设计:
明暗与立体的表现
( 一)、明暗变化的基本规律
1. 光线的强弱和远近不同,明暗色调不同 2. 光线和物体的角度不同,明暗色调不同。
3 .物体本身色调、质地、肌理不同,明暗的感觉不同。
4.光与明暗的关系:“三大面、五大调”。(亮面、灰面、暗面、明暗交界线、反光和投影) ( 二)、明暗的表现方法
块面法、用点法、用线法、薄涂法、水墨法、拼贴法、版画法、电脑法等等
三、学生实践:
指定某一物象让学生尝试体验
四、教师巡视学生练习情况,并适当帮助学生掌握要领。
课后小结:这节课同学们学习了物体明暗变化的基本规律,知道了怎样运用明暗变化表现石膏几何体的立体感,并用画笔把他们描绘出来,效果还可以。
教学反思:本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懂得写实素描石膏几何体写生的意义。了解物体在光的照射下,会产生深浅不同的明暗关系。把这种关系画出来,就能表现具有立体感的物体。学生在课上都能认真观察,仔细写生,因为初次接触素描绘画,所以有的学生还不太能绘制线条,但是大部分学生对型掌握得还算可以。
第二课课题:寻找美的踪迹
课时:2课时
学习领域:造型表现综合探索 教学目标:
1、知识:认识肌理,从整体和局部寻找美、体会美 2、技能: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3、情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肌理的美 2、合理构图
教学难点:从多角度发现事物的美。
教具学具准备:数码相机、牙刷、吸管、水粉颜料、水粉笔、墨水、宣纸等 课件内容:
1、不同数量花的欣赏 2、长城远近照片的欣赏
3、树林、沙漠以及树叶、沙粒的欣赏图片 4、肌理图片的欣赏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一)导入:(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发现不同的数量不同的方法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美) 1、请学生欣赏一朵花照片、几朵花照片和许多花的照片。 教师分别请学生谈谈对三张照片的体会
师:小结:一朵花明朗清晰、几朵花重叠绽放,许多花绚丽多彩。 2、揭示课题
我们一起来《寻找美的踪迹》。(板书课题) (二)新授
1、请学生欣赏长城的远观和近看的图片。(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发现远近的不同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美)
教师再分别请学生谈谈对三张照片的体会
师小结:近处的长城威严壮观,远处的长城宛如一条长龙盘旋在山间。 教师启发学生:古代诗人杜甫曾有一首诗来形容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也是来形容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的美。
2、请学生欣赏树林、沙漠的照片(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发现宏观和微观,整体和局部都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美)
提问学生:从这些自然的景色中,还隐藏着哪些美的踪迹呢?
小结:这些景色都是我们平时注意到的美。成林的大树很美,片片的树叶也美丽。无限的沙漠很美,颗颗的沙粒也很美丽。
3、学生用这种排比句的形式表达自己找到的美丽。(设计意图:开拓学生思维,从不同角度发现美的踪迹。)
例如:汪洋的大海很美丽,滴滴水珠也美丽。 我家的房屋很美丽,整齐的砖瓦也美丽。 我们的学校很美丽,……也美丽。 4、欣赏肌理图片。(设计意图: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肌理现象,找寻肌理制作的方法。) 自然界的肌理图片以及制作出的肌理图片。(制作的肌理图片表现点和线的各一张) 在欣赏照片肌理现象中,提问学生:你觉得它们象什么?
在欣赏制作的肌理图片中,提问学生:这是用什么方法制作的? 制作肌理图片中的第一幅是用白菜的叶子沾墨拓印制作成的。
制作肌理图片中的第二幅是用揉皱的纸张沾墨,然后打开后的效果。 学生讨论
小结:线可以用吸管吹,用墨和生宣纸渲染等方法 点可以用牙刷、喷壶、水彩笔点等方法进行制作。 教师在学生回答时,演示其中一种到两种方法。 三、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作业设计:
可以用数码相机直接拍摄风景或者肌理的照片。也可以用你喜欢的方法制作肌理效果的作品。
四、作业评价:
学生相互欣赏,通过师生互评对作业进行评价。 五、拓展:
(1)用照相机记录事物的发展过程,如植物的生长、季节的变化、昆虫的演化等。 (2)比比,看谁的照片拍得好。
课后小结: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这节课就是用相机来记录我们身边的美,如何用一颗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心来寻找美的踪迹。
反思:《寻找美的踪迹》这一课的教学要求是让学生用照相机拍摄教室或校园里美的事物和风景,锻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和捕捉到美好画面的能力让学生发现美、探索美、寻找美。但在我们的教学中,大多学生拿不来相机,没法让学生欣赏学生们的作品。我就让学生欣赏书中的摄影作品,从色彩、构图、内容上讲一讲你喜欢哪一幅作品。让进行讨论,然后分组讲解, 最后每一位同学用文字把自己喜欢的摄影作品写下来,写出你喜欢他的理由,就根据色彩、构图和内容来写。大多数的同学能用优美的文字描写出作品中的美。
板书设计:寻找美的踪迹
拍摄作品1 范图(2) 范图(3)
第3课 记录色彩
教学目标:
1、 学习静物的色彩写生,运用已学的色彩知识,画出静物写生习
2、 训练对静物的形及色彩(光照之下)的观察能力及色彩调色、着色能力,培养学生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培养观察能力、运用、表现色彩的能力,初步掌握用色彩造型的方法。
难点;处理色彩的明度、色相对比关系、理解固有色、环境色、控制画面的色彩调子。 教学过程:
1、欣赏画家的色彩静物写生作品,激发学生的绘画兴趣。《闪光的器皿》林风眠(1900—1991),广东梅县人。1918年,林风眠勤工俭学到法国和德国学习绘画。回国后,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后创办国立杭州艺术学院,任校长及教授。林风眠对中国传统绘画深入研究,并吸收其他画种之长,融会贯通,是在中国现代绘画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的四位代表人物之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