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中国古代书法的笔法传授谱系与观念
两部分的内容差异来看,它和《墨池编》的分类思想大致是一致的。另外,我们还可以参看王世贞的《古今法书苑》的卷四至卷八,这五卷也主要是讲笔法的。古代笔法传授的内容无非如此。但是因为书体或书法风格随着时代变化,加之中国古人重感悟,注重体察玄微,笔法传授中就会有很多个人化体会和不可捉摸的东西,于是笔法传授就变得似乎不可言传。寻求者苦苦求索,既得者秘之宝之,使笔法充满了神秘的气息。 传唐颜真卿《笔法十二意》是一篇让我们理解古代笔法传授的很重要的书论。这篇书论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活现”出古代的师徒之间笔法传授情境。有几点值得注意。其一,张旭并不轻易具言笔法, “或问笔法,张公皆大笑而已,而对之便草书,或三纸五纸,皆乘兴而散,竟不复有得其言者。” (19)张旭对求笔法者大笑,并不回答他们的问题,而是对他们作书。其原因可能不只是秘之不宣,还有难于言说的原因。对照下文我们不难理解。其二,颜真卿问裴儆:“足下师敬长史,有何所得?”曰:“但书得绢素屏数本。亦尝论请笔法,惟言倍加工学临写,书法当自悟耳。”(20)张旭和裴儆关系甚密,亦未得长史明示笔法,只让勤临写。其三,颜真卿造访张旭求笔法,张旭“良久不言,乃左右盼视,怫然而起。”之后并不是一番详细的讲解,而是师徒二人的一段对话。其四,张旭和颜真卿的笔法授受是通过一段对话完成的,有意味的是,由这一段对话我们发现笔法之秘都是颜真卿自己讲出来的,张旭只是不断地简短地提问,似乎颜真卿反而成了笔法的讲解者。而颜真卿的答语,类似于古代的笔法“口诀”。其五,文末张旭自言自己的笔法得于老舅彦远,并讲到自己偶于江岛沙平地静,以利锋画而书之,感悟笔法的事。当然,这一段书论中的人物很有可能只是托名而已,并不是实有其事的;这段书论的作者也可能并不是颜真卿本人。即便如此,这段书论也一定是按照当时人们对书法传授的理解编造的。之所以说这段书论“活现”了古人传授笔法的情境,在于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古人笔法传授的主要观念。试列数端:
其一,古人(尤其是唐人)认为笔法必须当面口传心授,于是《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中张、颜之间的笔法传授运用了问答体的方式。这与中国古代文学的“主客问答体”一样,这种体裁本身就有特殊的象征意蕴。“口传手授”的另一个涵义是笔法玄微,只有在结合当场的具体情境,师徒之间相互感发,机锋往来中不知不觉地传授了笔法的精义。“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精奥玄幽的笔法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可传授。
其二,颜真卿对笔法的回答,类似于“书诀”。书论文体随时代变化,唐前论书多“势”,那是因为那时的笔法和书论体系没有完全成形,人们的书法意识与字学观念相混成,于是多采取“形象喻知”的方法论书。而唐代字体演进结束,笔法系统发展完成了,于是人们多以“诀”来论书。以“诀”论书体现出明显的实践性的品性,这是一种偏重可操作性的论述体裁。中国古代的画谱就多以“诀”的形式指导学习者。
其三,张旭在笔法传授中还提到了他的笔法来源,这是谱系观念;又提到了自己感物悟笔法的事。笔法传授谱系——感物顿悟笔法——唐人作伪先唐书法论著——笔法传授故事,其实都是在唐人尚法的历史背景下相伴生的“现象群落”。这样理解这些现象,就能有一种超越性的姿态,剥去神秘、荒诞的外壳,给这些现象赋予深刻的意义,也不至于忽视它们的书法史价值。 注释:
①莫武的《“笔法传授”试析》一文对此问题亦有论析,本文有所参考。莫
文见《全国第四届书学讨论会论文集》,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第602页。 ②参看张天弓《蔡邕〈九势〉考辨》,载《书法研究》1993年第3期,另参看浙江大学中国艺术研究所徐清的博士论文《20世纪中国书学疑古考辨之研究》,第30—32页。
③[晋]虞喜《志林》,据《玉函山房书丛》辑佚本,光绪九年长沙娜环馆刻本。
④《法书要录》卷一,《王右军题卫夫人〈笔阵图〉后》,见《中国书画全书》第一册,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版,第33页。
⑤《墨池编》卷二,《魏钟繇笔法》,见《中国书画全书》第一册,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版,第216页。
⑥《法书要录》卷一,《传授笔法人名》,见《中国书画全书》第一册,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版,第34页。
⑦《墨池编》卷三,《古今传授笔法》,见《中国书画全书》第一册,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版,第229页。
⑧陈思《书苑菁华》卷十九,卢携《临池妙诀》,见《中国书画全书》第二册,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版,第524页。
⑨解缙《春雨杂述》,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第499页。
⑩陈思《书苑菁华》卷二《叙笔法》,见《中国书画全书》第二册,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版,第437页。
(11)[宋]朱长文《墨池编》卷二,颜真卿《笔法十二意》,见《中国书画全书》第二册,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版,第225页。 (12)徐用锡《字学札记》,《明清书法论文选》上海书店1994年版,第516页。
(13)陈玠《书学偶集》,《明清书法论文选》上海书店1994年版,第583页。
(14)王澍《论书剩语》,《明清书法论文选》上海书店1994年版,第592页。
(15)同⑨,第495页。 (16)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994年版,第55页。
(17)皮锡瑞《经学历史》,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136页
(18)参看张天弓《略论先唐书学文献》,《中国书法》2000年第12期。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