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七单元 第12课 《平凡的世界》 课后课时作业 Word版含解析
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
不过,他倒一下子无法把自己的双脚从这个破败的老学校的院子里挪出来。 他看见,这个当年全村最有生气的地方,竟是这样的荒芜衰败了!【甲】院子里蒿草长了一人高,窑面墙到处都是裂缝,麻雀在裂缝中垒窝筑巢,叽叽喳喳,飞进飞出,那副篮球架已经腐朽不堪,倒塌在荒草之中……这就是当年他上过学的地方!他的弟弟、妹妹,都在这里上过学。而现在,他的儿子却不得不离开这地方,搬到曾经喂驴拴马的棚圈里去念书了。这是历史的耻辱,也是双水村的耻辱。
“不过,你孙少安大发感慨,可又给双水村做了些什么事?”有一个声音突然在内心中问他。孙少安怔了怔,忍不住仰起脸向天空长长地嘘了一口气。仅仅在这一刹那,某种想法便不由得主宰了他的意识,他猛然想:是呀,我为什么不可以把这座学校重新建造起来呢?连神汉刘玉升都有魄力重建庙坪的破庙,我为什么没勇气重建这个破学校?
一种使命感强烈地震撼了这个年轻庄稼人的心,使他浑身不由滚过了一道激奋的战栗!
好,你刘玉升修庙,我孙少安建校!咱们就唱它个对台戏!
孙少安旋即走出这座颓败的学校院子,转而来到不远处的原二队饲养院。他蹑手蹑脚来到“教室”窗户前。窗户是临时垒的,栽几根粗糙的木棍,破麻纸被风吹得哗哗作响。他透过窗户上的破纸洞,看见姚淑芳老师正领着孩子们读拼音。里面黑乎乎的,一股牲畜的粪便味直冲鼻子。他半天才看见虎子背抄着双手,小胸脯挺着在念拼音。他鼻根一酸……
孙少安转身急速地步出了这个破院子。他更加迫切地感到,他有责任让孩子们尽快和这个饲养院永远地告别,重新回到更好的环境中去念书。
他直接去找他的朋友金俊武。俊武听他说了自己的打算,也很兴奋,立刻表示他将全力支持他办这件大事。两个人同时还商定,他们也成立一个会,叫“建校委员会”,由少安任会长,俊武任副会长。少安表示,他准备拿出一万五千元,如果剩余下钱,还可以建立“奖学金”什么的。
- 5 -
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
当天晚饭后,少安也神秘地把父亲叫到院子里,给他说了他的打算。 玉厚老汉嘴一张,结果连什么也没说出来。他万万没有想到,儿子连敬神的几十块钱都不愿出,却拿这么一大笔钱修田福堂震坏的那个破学校!
出乎少安意料的是,平时勤俭的秀莲却特别痛快地支持他搞这件事。事情由生病的妻子最后画了“圈”,就算敲定了。
当天夜晚掌灯时分,少安一个人爬上了庙坪山。他蹲在山顶的梯田塄边,静静地环视着月光朦胧的双水村……
此刻,他一下子想起了许许多多的事。从少年时期的生活,一直想到了现在。噢,他已经在这块土地上生活了半辈子。他的后半辈子也要在这块土地上度过。往日的生活有苦也有甜。重要的是,他现在才感到腰板硬了一些。过去,日日夜夜熬煎和谋算的是怎样才不至于饿死,如今却有可能拿出一大笔钱来为这个他度过辛酸岁月的村庄做点事了。当然,比起一些干大事的人来说这实在算不了什么,可这是他孙少安呀……
【乙】月亮是这样皎洁,夜是这样宁静,村庄沉浸在睡梦之中,东拉河却依然吟唱着那支永不疲倦的歌。
几天以后,孙少安要出钱重建学校的事件就传得家喻户晓了。于是,双水村出现了“今古奇观”:两个民间组织——以孙少安、金俊武为首的“建校会”和以刘玉升、金光亮为首的“建庙会”,叫人哭笑不得的是,许多人竟对这两个“会”同时都抱支持的态度。
(节选自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三部第五十章,有删改)
6.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孙少安赚了钱后下决心为乡亲们做点事,于是他来到儿子读书的地方,看到由饲养院改成的小学,简陋破败,决定重建他和弟弟、妹妹读过书的学校。
B.刘玉升和金光亮集资重建庙宇受到双水村不少村民的支持,孙玉厚老汉也捐了二十块,这说明当时农村封建迷信有所抬头,农民精神生活空虚。
C.孙玉厚希望少安多捐点钱重建庙宇,想不到被一口回绝了;随后少安提出准备拿出一大笔钱重建小学,玉厚老汉虽然感到吃惊,但并没有表示反对。
D.本文以孙少安目睹双水村小学的破旧而发生的心理变化为线索,重点描写
- 6 -
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
了少安捐款重建双水村小学的过程,语言朴实动人,富有感染力。
答案 C
解析 小说客观题的解答方法是“题文对照”,即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的内容,通过比照发现选项对原文的表述或分析鉴赏方面的失误。A项,时间有误,孙少安是在看到他和弟弟、妹妹读过书的学校荒芜衰败的景象后,下决心为乡亲们做点事,决定重建学校。B项,“这说明当时农村封建迷信有所抬头”表述不准确,因为当时农村封建迷信思想一直存在,所以不是“有所抬头”。D项,“重点描写了少安捐款重建双水村小学的过程”表述错误,应是“重点描写了少安准备捐款重建双水村小学的心理过程”。
7.文中画线的甲、乙两处环境描写,各有什么特点?其作用分别是什么?(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甲处 特点:荒芜衰败。作用:勾起孙少安的回忆和感伤,并为下文他决定重建学校作铺垫。
乙处 特点:宁静温馨。作用:表现孙少安重建学校的想法获得大家的支持后愉快、宁静的心情,表达了他对家乡深深的热爱与眷恋之情。
解析 第一问,要求概括环境描写的特点,考生可以概括环境描写中的事物,可以用描写其性质特点的形容词、形容词性短语来概括。甲处,可以抓住“蒿草长了一人高”“墙到处都是裂缝”“腐朽”“荒草”等词语,概括出“荒凉衰败”的特点;乙处,可以抓住“皎洁”“宁静”“沉浸在睡梦之中”“吟唱着那支永不疲倦的歌”,概括出“宁静温馨”的特点。第二问,要求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欲知一段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要看它上文或者下文写了什么,对照上下文思考故事情节发展、人物心理变化、相关照应暗示等问题。阅读甲处环境描写后面的文字,会发现此处环境描写引出了孙少安的回忆和感伤,也引出了孙少安要重建学校的情节等。乙处环境描写的上文写的是孙少安重建学校的想法得到了大家的支持,这里对美好的月夜景色的描写则是暗示孙少安愉快的心境,也暗含了他对家乡深深的眷恋之情。
8.双水村村民对建庙和建校有哪几种态度?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8分)
- 7 -
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态度:双水村村民对建庙与建校有三种态度,分别是支持建庙,支持建校,既支持建庙也支持建校。
看法:随着社会的发展,一部分农民先富裕起来,他们逐渐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于是投资办学校,致力建设新农村,孙少安代表了这部分先进农民的形象。但有一部分农民的思想观念仍非常陈旧,他们还没有意识到真正改变命运的是知识,只是希望通过建庙来寄托自己渺茫的希望,刘玉升等人正是这类农民的形象代表。而相当一部分的农民还缺少自己的主张,他们更多的是观望与跟风,那些对两个“会”同时都抱支持态度的人正是这类农民的代表。这三种态度并存的现象是我国农村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小说艺术而真实地反映了当时我国农村的精神面貌。
解析 第一问,“双水村村民对建庙和建校有哪几种态度”说明态度不止一种,考生必须结合原文内容,仔细思考村民的态度。从结尾“许多人竟对这两个‘会’同时都抱支持的态度”可知,一部分人对两个“会”都抱支持态度,再从文中孙少安对建庙的态度看,说明有孙少安等村民不支持建庙,只支持建学校的,相反,刘玉升等村民则只支持建庙,而不支持建学校。第二问,要求对三种不同态度发表自己的看法,解答这种试题,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表达个性的见解,但是,一定要做到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建议考生首先用心揣测作者对不同人物的观点态度,并将作者的观点态度作为解题的一个重要的参考。
三、语言运用(6分)
9.阅读下面一段文字,从剧作本身的角度分条概括《平凡的世界》受到好评的原因。(6分)
相比以“狗血”话题为宣传噱头、以收视率为商业目的的电视剧,《平凡的世界》塑造了以孙家两兄弟为中心的众多鲜活形象,讲述了人物间朴实真诚的情感经历和他们对梦想的执着追求;以其独一无二的厚重历史感,将城乡的发展历史真实地体现出来,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此外,该剧采用直接的叙事风格讲述了当代农村的生活百态,给观众带来了全新体验;用沉稳的故事节奏为观众提供了一片能够平心静气调慢节奏的净土,在浮躁喧嚣的电视圈中给观众注入一剂强有力的镇静剂。
- 8 -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