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大学语文试题集

大学语文试题集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2 21:36:13

“大学语文”课程试卷

1、郑庄公与共叔段兄弟俩最终以兵戎相见的原因有哪些?由此可以得到哪些历史教训?(用250-350字回答问题,20分)

答:郑庄公与共叔段兄弟俩最终兵戎相见的原因主要有:1.政权的分化,2. 郑庄公才继位,权利不稳固。3.姜氏权利过大。4.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中的矛盾激化。

可以说,兵戎相见的根本原因是对权力的渴求。而主观原因是姜氏偏爱共叔段。

客观原因是:1)武姜欲立共叔段,公弗许;2)共叔段凭着母亲的溺爱肆意妄为,终于多行不义必自毙。庄公名言\多行不义必自毙\就是说他弟弟的,最终的兵戎相见也是那时期的特点,纵观整个春秋兄弟争位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也表现出权力的高度集中的缺点。父子不和,兄弟相残.庄公是有意的纵容他的无知兄弟走上覆灭之路的,以实际而论,庄公对他的母亲和兄弟是没有任何感情,姜氏给我的影响是愚蠢。其实他们两人从头到尾都是庄公手里的棋子。 历史教训:1.封建制度的弊端性2.一个先进制度在代替落后制度时会遇到很多矛盾问题3. 多行不义必自毙,处事名言。

2、周厉王压制民众的批评,最终的下场是什么?召公说:“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於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後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於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於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於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於心而宣之於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这些劝谏语有什么启发意义?(用250-350字回答问题,20分)

答:周厉王压制民众的批评,最终的下场是三年后,厉王终于被愤怒的国人赶出国都,落了个流放异地,客死他乡的下场。召公说:“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於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後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於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於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於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於心而宣之於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这些劝谏语有什么启发意义?常言说得好,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虽然太苦口,却能治病去疾。忠言虽然太刺耳却能纠错补过。 正如荀子所说:“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孟子说:“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唐太宗说:“夫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今魏徵殁,朕失一鉴矣!”中国历史上其实不乏仁人志士懂得顺民意、得民心、君与民共存亡的道理。唐太宗善于以史、事、人为鉴,故能获得“贞观之治”。 新中国是广大劳动人民打下来的江山,无庸置疑,劳动人民依照法律规定享有对政府的批评建议权和民主监督权,我们的党中央历来尊重群众的这些权利。尤其是当代党和政府的高级领导人,始终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他们留意群众的呼声,始终关注民生,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利,因此赢得了全体人民的大力支持和信赖。

3、细读《庄子·逍遥遊》“北冥有鱼”章末段:“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於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後反。彼於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遊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请回答:在庄子看来,“至人、神人、圣人”中谁的修养境界最高?该段中哪些内容分别对应“至人”、“神人”、“圣人”?(用250-350字回答问题,20分)

答: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在他的眼里,万物顺其自然,以至于他的妻子死了以后他都不哭泣,反而再

1

唱歌??

庄子作的逍遥游是他最得意的作品,他在里面充分表达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 因此,我认为至人的修养境界最高。至人与游无穷者,神人与列子,圣人与宋荣子,是一一对应的怎么样才算得道呢?庄子说了,“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至人,比高人还要高哦,这样的人没有我自己了,无我,能够“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这样才能做到“至人无己”。神人是什么人呢?《易经》中说,阴阳不测之谓神。墨子也说到这种人,就是像上帝、菩萨一样救世界的人,人类看不到的,像天地、太阳一样,“地何言哉,万物生焉”,天和地是不需要感谢的,神人也一样,所以说,“神人无功”。圣人就是最平凡的人,真正伟大的人在最平凡的人里面,真正的平凡,就是无己,无我,无功,道德达到圣人的境界,仍然很平常,就是不需要名的人,所以“圣人无名”。至人,神人,圣人,都可以理解成得道之人。

4、请全面分析陆游《夜泊水村》诗的格律特点。(20分)

平仄类型 展开全诗的平仄格式 腰间羽箭久凋零, ( ) 太息燕然未勒铭。 ( ) 老子犹堪绝大漠, ( ) 诸君何至泣新亭? ( ) 一身报国有万死, ( ) 双鬓向人无再青。 ( ) 记取江湖泊船处, ( ) 卧闻新雁落寒汀。 ( ) 一)用韵: 二)平仄: 三)对仗: 四)句式:

答:陆游《夜泊水村》(青韵 丁起)

平仄类型 展开全诗的平仄格式 腰间羽箭久凋零, (丁) 平平仄仄仄平平 太息燕然未勒铭。 (乙) 仄仄平平仄仄平 老子犹堪绝大漠, (丙) 仄仄平平平仄仄 诸君何至泣新亭? (丁)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一身报国有万死, (甲) 平平仄仄平平仄 双鬓向人无再青。 (乙) 仄仄平平仄仄平 记取江湖泊船处, (丙) 仄仄平平平仄仄 卧闻新雁落寒汀。 (丁)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一) 用韵:零,铭,亭,青,汀,押韵(青韵)

二) 平仄:第五句第五六字、第六句第三字拗,第六句第五字救;第七句第六字拗,第五字救。此诗没有失对和其他不合律的地方。

三) 对仗:颔联对得较工,音步是二二一二对二二一二,颈联对得较工,音步是二二一二对二二一二。 四)句式:全诗每句都是三字尾。

5、鲁迅《秋夜》中的象征体系是怎样的?其中的天空、星星、月亮、繁霜、恶鸟和枣树、小粉红花、煤油灯、小青虫等等分别象征什么?(用250-350字回答问题,20分) 答:《秋夜》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写于“五四”退潮后的苦闷彷徨期。鲁迅的苦闷彷徨期是他秉承“五四”新文化精神在进取博击途中难于避免的,他以求索而生的苦闷,战斗而来的彷徨酿就了《野草》。 全篇以秋夜为统一的背景,艺术地表现了两个意蕴深远的象征世界:秋夜里枣树与代表黑暗的种种势力搏斗而获胜利以及青虫扑火而致牺牲,两种象征的艺术世界各具不同的意义。

2

《秋夜》运用象征手法,传达出作者对黑暗暴虐的统治势力的憎恶和愤怒,对被压迫摧残的弱小者的同情。尤其是枣树的形象,表现出一种顽强抗击黑暗、不克厥敌战则不止的韧性战斗精神,既是作者对这样的战斗者的热情颂歌,也是鲁迅自己人格、精神和战斗豪情的诗意写照。

天空象征黑暗势力,星星象征冷酷,月亮象征白色恐怖,繁霜象征恶劣的社会环境,恶鸟象征反动派、帮凶,枣树、小粉红花和小青虫象征着在黑暗统治下的三种人生态度:枣树代表坚强不屈的战斗精神、小青虫代表为光明而牺牲精神、粉红花对美好的憧憬。而煤油灯象征革命的艰难曲折和光明未来。

一、 依据《资治通鉴》“赤壁之战”的文本,具体说明司马光等历史家在刻画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

周瑜、鲁肃、黄盖等人物时采用了哪两种主要手法?请一一填写下表空格举例说明。 手法 人物 记言 行为描写 曹操 记言(是时曹操遗权书曰:“近著奉行为描写(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 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曹操的战书,虽只有三句话,却和盘托出了他那踌躇满志、轻率狂妄、不可一世的神态。) 刘备 记言: 备曰:“与苍梧太守吴巨有行为描写: 备用肃计,进住鄂县之樊口 旧,欲往投之。” 孙权 记言(诸葛亮欲用激将法使孙权下行为描写(孙权在决策过程中的看似“犹豫”决心抗曹——“刘豫州王室之胄,英的行为,正是其深思熟虑的表现。表现为才盖世……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三个考察:一是考察曹军虚实和同盟刘备安能复为之下乎?”孙权则一言挑的实力。为了了解曹军。立即召见诸葛亮。) 明:“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显示了其英雄气概,并进而机智的询问刘备一方还有多少实力:“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当听到诸葛亮介绍刘备尚有二万多兵,并听了曹军的种种不利因素之后,“权大悦,与其群下谋之。” 孙权与人谈话,开始很谨慎,不露锋芒,一旦决断,就口口声声骂曹操为“汉贼”“老贼”,势不两立,态度十分坚决。谨慎而又有决断,这在孙权身上完全是统一的) 诸葛亮 记言(他行前对刘备说的是“事急行为描写(诸葛亮是刘备的使者,以友军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事实也代表的身分对孙权进言,必须保持不亢不是如此,但对孙权,他从不明提“求卑的态度。) 救”二字,而是一味动员孙权拒曹,因为只要孙权拒曹,刘备就自然得救了,只要能借孙权的力量击败曹操,刘备就可以乘机为自己争得地 3

盘了。诸葛亮善于外交辞令,不卑不亢,他直言曹军的强大,也不讳言刘备打了败仗,他采用激将法劝告孙权;鲁肃劝孙权“不能迎操”的言谈话语,处处为孙权考虑,推心置腹地向孙权陈述利害) 周瑜 周瑜是东吴主将,说话慷慨豪迈,和鲁肃的语气又不相同。鲁肃反复说的是不能“迎曹”,周瑜则口口声声要“禽操”“破曹”。他见了孙权,一开口就直斥曹操是“汉贼”,“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他对双方实力的分析和诸葛亮的分析基本一致,但更详尽具体,他的一些话里,也流露出一点骄矜之气,这正反映了周瑜少年得志的心理状态。 行为描写(他主动要求率军出战,充分表现了一个大将的才略和勇气。周瑜有见识,有才干,有胆量,他反复地为孙权分析形势,并以胜利的信心坚定抗曹意志,慷慨激昂,的确是“雄姿英发”的青年统帅) 鲁肃 记言(鲁肃是孙权手下的大臣,他行为描写: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劝孙权拒曹,主要从孙的切身利益来进言,对于张昭等人的迎降论,他以臣子、国君地位不同,迎降后果也不同的分析,委婉而有力地劝孙权“莫用(张昭)众人之议”,还以“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一句话,触及孙权的灵魂深处。他句句为孙权着想,表现了对孙吴的忠诚,也表现了他的政治远见和卓越口才。) 记言: 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行为描写: 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上建旌旗,豫备走舸,系于其尾。先以书遗操,诈云欲降 黄盖

二、司马迁在《史记·李将军列传》的末尾评论道:“《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请把这段评论翻译成现代汉语,然后分析这段评语体现了司马迁的什么态度? 答:《论语》说,“在上位的人本身行为端正,即使不下命令,人们也会遵守奉行;自身行为不正,即便下了命令,人们也不会遵守奉行。”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我看到李将军诚恳朴实像个乡下人,开口不善于言谈。到他死的那天,天下认识和不认识他的,都为他尽情哀痛。他那忠实的品格的确得到士大夫们的信赖么?谚语说:“桃树李树不会说话,可是树下自然会被人踩成一条小路。”这话虽然说的是小事,却可以用来说明大道理呀。

三、试结合文本分析黄淳耀《李龙眠画罗汉记》这篇优秀的说明文的写作技巧。 答:李龙眠画的罗汉渡江图,共有十八人。但因画上一角已损坏模糊,仅存罗汉十五个半,以及三个童子。 画中没有渡江约有五人:一个正巧在画纸损坏处,只看到腰和脚。一个戴着斗笠,手拿拐杖,衣袖飘扬,好像并不想渡江。一个直立着眺望远方,自言自语。一个左脚跪着,右脚蹲着,两手交叉抱住膝盖,两双鞋子脱放脚边,回头微笑着。一个坐在岸边,用手撑住地面,把脚伸进水里,好像在探测江水的深浅。

4

搜索更多关于: 大学语文试题集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大学语文”课程试卷 1、郑庄公与共叔段兄弟俩最终以兵戎相见的原因有哪些?由此可以得到哪些历史教训?(用250-350字回答问题,20分) 答:郑庄公与共叔段兄弟俩最终兵戎相见的原因主要有:1.政权的分化,2. 郑庄公才继位,权利不稳固。3.姜氏权利过大。4.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中的矛盾激化。 可以说,兵戎相见的根本原因是对权力的渴求。而主观原因是姜氏偏爱共叔段。 客观原因是:1)武姜欲立共叔段,公弗许;2)共叔段凭着母亲的溺爱肆意妄为,终于多行不义必自毙。庄公名言\多行不义必自毙\就是说他弟弟的,最终的兵戎相见也是那时期的特点,纵观整个春秋兄弟争位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也表现出权力的高度集中的缺点。父子不和,兄弟相残.庄公是有意的纵容他的无知兄弟走上覆灭之路的,以实际而论,庄公对他的母亲和兄弟是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