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题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题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6 8:34:09

生产目的对各种土地类型再次进行评价分类的过程。 11、土地评价要遵循哪些原则?见课本P223 12、什么是土地适宜性与土地限制性?

答:土地的适宜性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着重分析有利条件),土地类型对某种经济利用的适宜程度。

在农业生产用地中,针对各种农业用途(农林牧副渔、各种作物),土地的适宜性一般分为:①多宜性,②双宜性,③单宜性,④不宜性。对于某一种用途,土地适宜性又有最适宜、中等适宜、临界适宜、不适宜的差异。

土地的限制性是指某种或某些不利因素对土地用途的抑制程度。土地限制性因素主要包括酷热、严寒、干旱、沥涝、风沙、盐碱、水土流失及劳动力不足、交通不便等等。

一地的土地限制性因素中,某些限制性因素不易改造,它们称为稳定性(永久性)限制因素;某些限制性因素可通过一定的改良措施予以改造,它们称为不稳定性(暂时性)限制因素。

13、何谓土地评价因子、土地诊断指标 ?

答:土地评价因子是指影响和决定土地质量好坏的因素,包括气候、地貌、水文、土壤、植被等土地自然组成要素,也涉及某些人文因素(交通条件、劳动力状况、距离市场的远近…..)。每种评价因素中都包含影响土地质量好坏的具体方面——土地评价项目和指标(土地诊断指标、土地质量指标): 评价因子 评价项目(指标)、诊断指标 日照时数(净辐射)、年均温、≥10°积温、无霜期、湿润度(降水)、风向风速、灾害性天气发生频率和强度(雹、雪、强降雨、低温)。 地貌类型、基岩裸露状况、海拔、坡度、坡位、侵蚀度等。 母质、质地、结构、田间持水量、土体构型、土层厚度、障碍层厚度与深度、pH、CEC、养分、含盐量等。 植被类型、覆盖度、天然产草量、载畜量等。 地下水位、排水能力、灌溉水保证率、渠系配套状况、潜育层深度等。 气候 地形 土壤 植被 水文 14、“土地潜力评价”与“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区别? 答:(1)土地潜力评价主要依据土地的自然性质及其对各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影响(适宜性和限制性),对土地的固有生产力、潜在能力作出等级划分;是一种一般目的的、定性的、综合的大农业评价,并不针对某种土地用途而进行;土地潜力评价属于多目标评价,具有概略性和综合性,为宏观土地规划提供依据和参考。

美国农业部在20世纪60年代初制订了一项有关土地潜力评价的方案,已成为国际上比较通用的方案。将土地分为潜力级、潜力亚级、潜力单元3个等级层次,其中所有土地可划分为8个潜力级(8等)。

(2)土地适宜性评价是针对特定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联系该用途具体生产对象的适生条件,来评价某土地类型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程度,从而作出等级评定。土地适宜性评价主要为单项土地评价,也称单目标评价,有较强的生产实践指导性、应用性。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在20世纪70年代的《土地评价纲要》中所规定的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有四个层次:适宜纲、适宜类(级)、适宜亚类(亚级)、适宜单元。

适宜性评价结果一般进行到适宜类(级)这一层次,即针对某种用途,将土地单元质量分为S1、S2、S3、N四等,更详细划分可到适宜亚类。

15、述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的概念及其变化研究的内容

16、试述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对全球环境的负面影响及其对策。

? 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

1.自然地理环境对人口分布有何影响?

答: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物质基础。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区差异、自然条件的优劣以及自然资源的多寡等自然因素必然要影响到各地区的经济发展,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分布。举凡气候适宜、水源可靠、土地平坦肥沃的地方,人口就易于繁殖起来;而在那些自然条件较差的地区,人们纵然能够适应下来,也不可能有高的劳动生产率,人口也是难以增殖的;自然资源的开发,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也是十分明显的,某些地区矿产资源的开发往往成为影响人口分布的决定性因素。。。。。。。。。。。。。。 2.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作用有哪些?

答: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表现在许多方面,概括起来包括如下5类:A.对于

地表状态的改变;B.对于物质循环的改变;C.对于热量平衡的改变;D.对生态平衡的改变;E.对自然地理过程速率的改变.

3、“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理论对于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有何指导意义?

答: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涵义: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组成部分(四大圈层、五大要素)在太阳辐射、地球内能作用下,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质循环等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彼此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形成了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或系统、综合体);没有一个部分是孤立的,任何一个部分的变化都会引起其它部分的相应变化,乃至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发生变化,这就是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

2、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实例表现:人口急剧增加,化石燃料的大量开发和使用、地表植被减少等,人类活动使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增加,导致:

(1) 区域气候异常,极端气象灾害频发,进而导致次生地质灾害频发。

(2) 全球海平面上升:大陆冰川退缩和两极冰盖消融,进而导致全球海平面上升,海岸向陆后退,沿海低地受浸淹。

(3) 流水地貌发生相应的变化:由于海平面上升而使侵蚀基面上升所致。

(4) 生物变化:由于全球气温上升,导致植物、动物向极迁移或从此绝灭,或出现新的物种。

(5) 土壤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

(6) 整体自然地理环境也将出现新的面貌。当气候波动,自然带将随之作南北移动。 3、深刻认识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有助于人类在开发自然、利用自然过程中,不能只图个人利益、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务必认真审视和全面思考实施的行为可能对环境整体造成的负面效应,权衡利弊、慎重决策,未搞清楚之前,绝不冒然行动,以防患于未然。否则,将祸患无穷,轻则影响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重则威胁人类的生存。 4.试述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涵义、实质和意义.

答: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涵义(定义):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出版《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作者是Gro Harlem Brundtland,挪威首位女性首相,她对于可持续发展的定义被广泛接受并引用,这个定义系统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可持续发展实质上就是人与自然关系协调发展的规范。

可持续发展的意义:A.使人们重新认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B.使人类改变旧的思维方式和生产生活方式;C.重新建立新的人地协调发展模式. 5.为什么要谋求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协调发展?

答:因为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同时两者又各按自身固有的规律

发生和发展,两者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相互关系。

从对立方面看,自然地理环境总是作为人类的对立面而存在,并按自然规律不断发展的。人类的主观要求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客观属性之间,人类有目的的活动与自然地理过程之间,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矛盾。从统一方面来看,自然地理环境总是作为人类生存的特定环境而存在,人类与其周围的自然地理环境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人类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也是它的塑造者。如果人类认识到自然地理环境的客观属性及其演变规律,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就能趋利避害,引导自然地理环境向有利于人类生存的方向发展;反之,如果违背自然规律,或迟或早要受到大自然的惩罚,产生危害人类生存的环境问题。所以,要谋求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协调发展.

搜索更多关于: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题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生产目的对各种土地类型再次进行评价分类的过程。 11、土地评价要遵循哪些原则?见课本P223 12、什么是土地适宜性与土地限制性? 答:土地的适宜性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着重分析有利条件),土地类型对某种经济利用的适宜程度。 在农业生产用地中,针对各种农业用途(农林牧副渔、各种作物),土地的适宜性一般分为:①多宜性,②双宜性,③单宜性,④不宜性。对于某一种用途,土地适宜性又有最适宜、中等适宜、临界适宜、不适宜的差异。 土地的限制性是指某种或某些不利因素对土地用途的抑制程度。土地限制性因素主要包括酷热、严寒、干旱、沥涝、风沙、盐碱、水土流失及劳动力不足、交通不便等等。 一地的土地限制性因素中,某些限制性因素不易改造,它们称为稳定性(永久性)限制因素;某些限制性因素可通过一定的改良措施予以改造,它们称为不稳定性(暂时性)限制因素。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