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广益初三2015上学期第三次月考
⑤除:任命,授职。⑥谕:告诉。⑦杜:关闭。⑧质:率真。⑨直:只是。
12.下列各组句子中粗体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便令公就试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B.许臣幕择胜燕饮 潭中鱼可百许头 C.执政莫谕所因 寡人谕矣
D.上益嘉其诚实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13.选出与下面例句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2分 例:直以贫,无可为之具
A.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B.扶苏以数谏故 C.寡人与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D.属予作文以记之 14.翻译下列句子。(6分)
(1)晏元献公为童生时,张文节荐之于朝廷。
(2)公是时贫甚,不能出,独家 居, 与昆弟讲习
15.从选文中可以看出晏殊是个怎样的人?请谈谈你从它的经历中得到的启示。(6分)
(二)说明文阅读(共8分)
漫话对联 金虎
(1)对联大家都不陌生。中华大地妙联佳对俯拾即是:“四面河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是镌刻在岳阳楼上的名联;“夜眠人静后,早起鸟啼先”是古代劝学的佳对;“虽然毫末技术,却是顶上功夫”是理发店的妙联??可见,生活处处有对联。
(2)对联,也叫楹联,俗称对子,是写在纸上、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是汉语特有的一种文学样式,一般由上联和下联构成。若有横批应对对联内容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对联通常粘贴或悬挂在门上或壁间的廊柱上。
(3)根据内容和用途来划分,常见的对联有节日喜庆联、婚丧嫁娶联,名胜古迹联、自勉联、题赠联等。毛泽东在长沙第一师范读书时改写的“贵有恒,何须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是很有名的_________联。鲁迅先生写给瞿秋白的对联“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则是充满革命情谊的_________联。
5
(4)对联源于何时?可远溯先秦。A那时人们在大门上挂两块画着门神或题着门神名字的桃木板,认为能压邪。这种桃木板便叫“桃符”。B相传五代后蜀君主孟昶在寝门桃符板上题词“新年纳馀庆,嘉节号长春”,谓之“题桃符”,即最早的春联,亦即最初的对联。C宋代在门上张贴对联成为一种风俗。“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是这一民俗的形象反映。D到了元代,对联较之前朝显得冷落了些,流传下来的也很少。E晚清还出现了一些对联知识专著,如《楹联丛语》等。进入20世纪,对联日益呈现出勃发繁荣的景象。
(5)对联的内容丰富多彩,对联的历史源远流长。那么如何撰写对联呢?
(6)首先,要根据对象和场合,选择清新流畅的语言,表达有意义的内容。例如:“无声润物三春雨,有志育才一代功”可以送给辛勤的园丁;“枝头喜鹊歌新曲,雪里梅花报早春”适合春节传达喜气;“皓月描写双燕影,寒霜映出并头梅”经常出现在结婚喜庆时。
(7)其次,撰写上下联还应注意以下几点:内容必须相连,表达一个共同的主题;两联字数须相同,相同位置词语的词性应相同或相近,但不能出现“四海”对“五湖”之类的词义雷同情况,更不宜有“石”对“石”这样的同字相对;句式结构形式要相同,彼此对称;字音声调平仄相对,使对联念起来有一种音乐美。
(8)对联还有一些特殊的写法,在此仅举两种。一是从古今诗词曲赋中取两句组成,如“夕阳无限好,高外不胜寒”,上联出自李商隐诗,下联出自苏轼词,这叫“集句”。二是“摘句”,就是把诗中的对偶句直接拿来使用,像“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就是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的颈联。
(9)对联不仅是我国文学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而且是世界文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世界文化的融合和许多汉字学家的涌现,外国人也逐渐学会了用汉字来写对联。据历史记载,光绪皇帝结婚时,英国女王送了一座自鸣钟,上面就刻有一副对联:“日月同明,报十二吉祥如意;天地合德,庆亿万富贵康宁”。小小的对联还真的融合了大文化呢!它展现出汉民族语言得天独厚的优势。让我们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这朵奇葩奉献给世界,使其在世界文学宝库中熠熠生辉!
16.文章第(6)段例举“‘无声润物三春雨,有志于才一代功’可以送给辛勤的园丁“等三个例子,意在说明什么?(4分)
17.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文中相关内容,完成下面小题。(4分) 【材料】
为增进同学们对对联文化的了解,广益中学初三某班开展了“学对联,赏对联,对对联”的语文学习活动。在“赏对联”环节,语文老师展示了两幅对联:
6
甲“橘子洲洲停舟动洲未动;天心阁阁落鸽飞阁不飞”。乙“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在“对对联”环节一位同学写了这样一副对联,丙“吴敬梓冷眼观世,《儒林外史》讽丑恶;深情怀旧周树人,《朝花夕拾》忆往昔。”
(1)请你运用相关知识来判断下题。(2分)
甲“橘子洲洲停舟动洲未动;天心阁阁落鸽飞阁不飞”是 联。
乙“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是蒲松龄很有名的 联。
(2)同学写的丙对联有不妥之处吗?请判断并说明理由。(2分)
(二)议论文阅读
说勤
中国有句俗话,叫做“一勤天下无难事”。唐朝大文学家韩愈也曾经说过;“业精于勤”。这就是说,学业方面的精深造诣来源于勤奋好学。
勤,对好学上进的人来说,是一种美德。我们所说的勤,就是要人们善于珍惜时间,勤于学习,勤于思考,勤于探索,勤于实践,勤于总结。看古今中外,凡有建树者,在其历史的每一页上,无不都用辛勤的汗水写着一个闪光的大字——“勤”。
勤出成果。马克思写《资本论》,辛勤劳动,艰苦奋斗了四十年,阅读了数量惊人的书籍和刊物,其中做过笔记的就有一千五百种以上;我国历史巨著《史记》的作者司马迁,从二十岁起就开始漫游生活,足迹遍及黄河、长江流域,汇集了大量的社会素材和历史素材,为《史记》的创作奠定了基础。德国伟大诗人、小说家和戏剧家歌德,前后花了五十八年的时间。搜集了大量的材料,写出了对世界文学和思想界产生很大影响的诗剧《浮士德》;我国年轻的数学家陈景润,在攀登数学高峰的道路上,翻阅了国内外的有关上千本资料,通宵达旦地看书学习,取得了震惊世界的成就;上海女知识青年曹南薇,坚持自学十年如一日,终于考上了高能物理研究生。可见,任何一项成就的取得,都是与勤奋分不开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勤出聪慧。传说古希腊有一个叫德摩斯梯尼的演说家,因小时口吃,登台演讲时,声音浑浊,发音不准,常常被雄辩的对手所压倒。但是,他气不馁,心不灰,为克服这个弱点,战胜雄辩的对手,便每天口含石子,面对大海朗诵,不管春夏秋冬,雨雪风霜,坚持五十年如一日,连爬山、跑步也边走边做演说,终于成为全希腊最有名气的演说家。我国宋代学者朱熹也讲过这样一个故事;福州有一个叫陈正元的人,一篇小文章也要读一、二百遍才能读熟。可是他不懒不怠,勤学苦练,
7
别人读一遍,他就读三遍、四遍,天长日久,知与日惧增,后来终于“无书不读”,成了一个博学之士。这说明,即使有些天资比较差、反映比较迟钝的人,只要有勤奋好学的精神,同样也是可以弃拙为巧,变拙为灵的。
实践证明,勤奋是点燃智慧的火把。一个人的知识多寡,关键在于勤奋的程度如何。懒惰者,永远不会在事业上有所建树,永远不会使自己变得聪明起来。唯有勤奋者,才能在知识海洋里猎取到真智实才,才能不断地开拓知识领域,获得知识的酬报,使自己变得聪明起来。高尔基说过:“天才出于勤奋”。卡莱尔也说过:“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这就是说,只要我们不怠于勤,善求于勤,就一定能在艰苦的劳动中赢得事业上的巨大成就。我想每一个渴望能得到真知灼见的人,是一定能够体会到“勤”的深刻含意的。
本文先通过俗语和唐代韩愈的话引出中心论点“学业的精深造诣来源于勤”,再用“勤出成果”和“勤出智慧”加以论证,得出“一个人知识的多寡,关键在于勤的程度如何”的结论。
18.文章第四段例举小时候口吃的德摩斯梯尼勤奋练习最终成为著名演说家、反应迟钝的陈正勤学苦练最终练成博学之士的例子有何作用?(2分)
19.请为文中第③段补充一个事实论据。(2分)
20.本文先通过俗语和唐代韩愈的话引出中心论点“ ”再用 的论证方法,从“勤出成果”和“ ”加以论证,得出“ ”的结论。(4分) (三)记叙文阅读
送给父亲的手套
①那年我在离家三十多里的县城读初中。六月的黄昏,我在学校的操场上读书,听见别班的几个女生在叽叽喳喳地说着“父亲节”的话题,这样的洋节日,我还是头一次听说,新鲜又好奇,想着父亲含辛茹苦养育我不容易,想到明天反正是星期天,何不回一趟家,给父亲买个礼物,向他表达一下我这个做儿子的感激之情和诚挚的祝福呢?
②回到宿舍,路近的同学都回家了,空荡荡的,突又想起父亲,想起他骨节粗大的手,不苟言笑的面容,以及每次我走时他站在巷口看我的眼神??想着想着,心里激动起来。我来到校外的夜市,寻思着给父亲买个什么礼物?最终,我花一元钱给父亲买了双帆布手套。由于长年累月地操劳,父亲的手不但粗糙,已严重变形,就像是耙子,有双手套护着,终归会好一些吧。 ③第二天一早,我出发了,因为买手套化去了一元钱,我舍不得坐班车,徒步走小路。
8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