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优化设计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检测四含解析
【优化设计】2015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检测(四)(含解析)
1.(2014·江西重点中学协作体一联)一百多年前,人们就开始了对遗传物质的探索历程。对此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最初认为遗传物质是蛋白质,是因为推测氨基酸的多种排列顺序可能蕴含遗传信息 B.摩尔根用假说—演绎法论证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C.探究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实验用到模型建构的方法
D.将S型细菌的DNA和DNA酶混合加入含R型细菌的培养基中,培养基中将产生S型细菌
解析:选D。S型细菌的DNA和DNA酶混合后,DNA被分解,加入含R型细菌的培养基中,培养基中不会产生S型细菌。
2.(2014·山东泰安模拟)在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中,赫尔希和蔡斯做了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3235
A.不能用P、S标记同一组T2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 B.T2噬菌体在细菌中增殖时,只利用逆转录酶 C.该实验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35
D.用S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细菌,经离心处理,沉淀物的放射性较高
35
解析:选A。噬菌体在细菌中需要DNA聚合酶等酶的催化,不需要逆转录酶催化。用S
35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培养一段时间后离心,试管中上清液中含有较高的放射性,因为S标记的蛋白质外壳留在细菌外部。
3(原创题)下列关于DNA的结构和复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在不同双链DNA分子中,任意两个不互补碱基数之和均相等 B.所有双链DNA分子的复制都具有半保留复制的特点 C.一个双链DNA分子中,若A占20%,则G占30%
n
D.一个含有m对碱基,其中A为a个的DNA,在n次复制过程中,需消耗2(m-a)个C 解析:选D。在双链DNA分子中,A=T、G=C,由此可推出A+G=T+C或A+C=T+G;双链DNA复制时是以解旋后的两条脱氧核苷酸链为模板分别合成子链,所得到的每个子代DNA中分别含有一条母链和一条子链,这种特点为半保留复制;由于A=T=20%、C=G,所
n
以G=(1-A-T)/2=(1-20%-20%)/2=30%;在n次复制过程中,共需要(m-a)(2-1)个C。
4.(原创题)如图是蛋白质合成的示意图,下列相关描述错误的是( )
A.图中共有3种RNA
B.该过程的模板是mRNA,原料是20种游离的氨基酸 C.该过程不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D.该过程发生在核糖体上
解析:选C。图中有mRNA、tRNA及rRNA 3种RNA;图示过程中mRNA上的密码子与tRNA上的反密码子之间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蛋白质合成的场所为核糖体。
5.(2014·江西两校联考)果蝇产生眼色素B和D的反应如下:
酶X酶Y
底物A――→色素B; 底物C――→色素D
野生型果蝇(显性纯合子)有B和D 2种色素,眼为红褐色。缺色素B的果蝇为鲜红眼,缺色素D的果蝇为褐眼,缺B和D的果蝇为白眼。现将一白眼果蝇与一野生型果蝇杂交,其子代果蝇体内有关酶存在的情况及性状表现分别是( )
A.只有一种酶X,褐眼
B.只有一种酶Y,鲜红眼 C.酶X和酶Y都没有,白眼 D.酶X和酶Y均有,红褐眼
解析:选D。假设基因E控制酶X的合成、基因F控制酶Y的合成,则野生型果蝇(基因型为EEFF)与白眼果蝇(基因型为eeff)杂交产生的子代基因型为EeFf,体内能够合成酶X和酶Y,表现型为红褐眼,D正确。
ssc
6.(2014·广东深圳一模)prp蛋白转变成prp蛋白并在神经细胞内积累时,能导致疯
sc
牛病。图示prp蛋白的形成过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完成图中①与②过程的模板相同
sc
B.遗传物质prp以自身为模板进行复制
sc
C.prp出入神经细胞不需要消耗能量
ssc
D.prp转化成prp时有正反馈效应
解析:选D。图中①表示转录过程,以DNA为模板,②表示翻译过程,以mRNA为模板,
scsc
A错误;prp是一种蛋白质,不能作为遗传物质,该细胞的遗传物质是DNA,B错误;prp
scs
通过胞吞、胞吐作用进出神经细胞,需要消耗能量,C错误;根据图示,prp可促使prp
scsc
转变形成prp,导致prp蛋白越来越多,这是一种正反馈调节效应,D正确。
7.(原创题)如图所示为某豌豆细胞内有性生殖过程中的一条染色体及相应的基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豌豆杂交实验中父本要去雌,母本要去雄
B.如该染色体发生了基因突变,则该植株的基因型一定为AA或aa C.A与a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 D.A基因与a基因中的碱基对数一定不同
解析:选C。豌豆杂交实验中,父本不需要去雌;如该染色体发生了基因突变,则该植株的基因型可能是AA、Aa或aa;A与a分别位于一对姐妹染色单体上,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基因突变指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因此A基因与a基因中的碱基对数可能相同。
8.(2014·黑龙江牡丹江月考)豌豆的高产和抗病基因分别用A、B表示,为了培育能稳定遗传的高产抗病豌豆植株,某同学做了如下图所示的育种图解,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
A.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仅发生在图示①③过程中
B.图中①②③属于单倍体育种,过程③所获得的豌豆不但弱小且高度不育 C.图中③④过程均需要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 D.④过程得到的是四倍体高产抗病豌豆
解析:选D。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发生在减数分裂①过程中,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A错误;图中①②③属于单倍体育种过程,③为人工诱导染色体加倍的过程,所获得的豌豆为可育的二倍体纯合子,B错误;过程③用秋水仙素处理的是单倍体幼苗,此过程中无种子产生,过程④可以用秋水仙素处理二倍体的萌发的种子或幼苗获得四倍体,C错误、D正确。
9.(2014·江苏南京一模)果蝇是遗传学研究的理想材料,现有3个装有一定数量果蝇的饲养瓶(相关基因用A、a表示),据下表分析错误的是( ) 亲本 子代 甲瓶 直毛雌果蝇×分叉毛雄果蝇 雌雄果蝇均为直毛 乙瓶 直毛雄果蝇×分叉毛雌果蝇 雌果蝇均为直毛,雄果蝇均为分叉毛 丙瓶 直毛雌果蝇×分叉毛雄果蝇 雌雄果蝇均一半直毛,一半分叉毛 A.根据甲瓶可判断直毛为显性性状 B.乙瓶子代中雄果蝇的基因型为aa
C.丙瓶子代雌果蝇中纯合子所占比值为1/2
D.为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饲养瓶中有蛹出现便移去所有成蝇
解析:选B。甲瓶的直毛雌果蝇与分叉毛雄果蝇杂交,后代的雌雄果蝇均为直毛,说明直毛对分叉毛是显性性状,A正确;由乙瓶中直毛雄果蝇与分叉毛雌果蝇杂交的后代中雌果蝇均为直毛,雄果蝇均为分叉毛,可知控制该对性状的基因最可能位于X染色体上,因此,
a
乙瓶子代中雄果蝇的基因型为XY,B错误;由丙瓶中直毛雌果蝇与分叉毛雄果蝇杂交,子
Aaa
代雌雄果蝇均一半直毛,一半分叉毛,可知丙瓶亲本基因型是XX和XY,子代雌果蝇的基
Aaaa
因型是1/2XX、1/2XX,C正确;饲养瓶中出现蛹时将亲本移出,可防止亲本与子一代果蝇混杂,影响实验结果,D正确。
10.(2014·江西景德镇二检)下图甲、乙分别代表某种植物两不同个体细胞的部分染色体与基因组成,其中高茎(A)对矮茎(a)显性,卷叶(B)对直叶(b)显性,红花(C)对白花(c)显性,已知失去图示三种基因中的任意一种,都会导致配子致死,且甲、乙植物减数分裂不发生交叉互换和基因突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植株均可以产生四种比例相等的配子
B.若要区分甲、乙植株,可选择矮茎直叶白花植株进行测交实验 C.由图判断图乙可能发生染色体的易位,因此两植株基因型不同
D.甲、乙植株自交后代中,高茎卷叶植株所占比例分别为9/16和1/4
解析:选B。两植株基因型相同,但乙株发生了染色体易位变异;甲株产生AbC、ABc、abC、aBc四种配子,自交后代中,高茎卷叶(A_B_)植株所占比例为9/16,乙株产生AbC、aBc、Aac(致死)、BbC(致死)四种配子,自交后代中,高茎卷叶(A_B_)植株所占比例为1/2。
11.如图为某种群中AA、Aa、aa三种基因型的个体数量。当自然选择分别对A基因或a基因不利时,对应的隐性性状(aa)或显性性状(AA或Aa)的个体数量会增加,则两种情况下a基因频率和A基因频率增加的速度( )
A.一样大
B.a基因频率增加的速度大于A基因频率 C.a基因频率增加的速度小于A基因频率 D.无法比较
解析:选B。本题考查基因频率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开始时A基因频率和a基因频率各占1/2。当自然选择对A基因不利时,则AA和Aa个体均被淘汰,当自然选择对a基因不利时,则只有aa个体被淘汰,所以前者a基因频率增加的速度大于
后者A基因频率增加的速度。
12.(2014·湖南衡阳月考)下列与进化相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某地区林场施用农药后导致产生具有抗药性的松毛虫个体 B.达尔文从种群层面科学的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
C.兰花细胞长的花矩与传粉蛾细长的口器是共同进化的结果 D.自然选择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从而形成新的物种
解析:选C。松毛虫个体存在抗药性强与弱的个体,施用农药后抗药性强的个体生存下来,A错误。达尔文从个体层面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才从种群层面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B错误。兰花细胞长的花矩与传粉蛾细长的口器是共同进化的结果,C正确。自然选择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从而导致生物进化,D错误。
13.下列甲图是某动物细胞内基因表达过程示意图,乙图是tRNA的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
(1)甲图中过程①需要________酶,形成的mRNA与多个核糖体结合形成多聚核糖体,这种现象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完成翻译过程涉及的细胞器至少有________________。
(2)乙图中c是________,可以与________的碱基互补配对;图中a可以携带________(填“一种”或“多种”)氨基酸;图中b所代表的上下链中间的化学键是________;图甲中需要图乙的过程是________(填序号)。
(3)如果甲图中DNA上正在表达的基因具有6 000个碱基对,整个基因中(A+T)所占的比例是40%,则mRNA上(G+C)的数目是________个,最终表达出的蛋白质中最多有________种氨基酸。
解析:(1)甲图中的过程①是转录,需要RNA聚合酶参与。多个核糖体共用一条翻译模板可以提高翻译的效率,在较短的时间内合成出更多的蛋白质;翻译过程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发生的场所是核糖体。(2)由题干可知乙图是tRNA,c指的是反密码子,翻译时会与mRNA上的密码子进行碱基互补配对,每一种tRNA只能携带一种氨基酸,携带位置是乙图中的a处;b表示的是氢键;图甲中⑦表示翻译过程,tRNA在翻译过程中运输氨基酸。(3)(A+T)在整个DNA及每一条单链上所占的比例是相同的,故作为转录模板的DNA单链上(A+T)所占的比例也是40%,转录形成的mRNA上(A+U)的比例为40%,(G+C)的比例为60%,故(G+C)共有6 000×60%=3 600(个);氨基酸种类最多有20种。
答案:(1)RNA聚合 提高翻译的效率(或提高蛋白质的合成效率) 线粒体、核糖体 (2)反密码子 mRNA 一种 氢键 ⑦ (3)3 600 20
14.下列各图分别表示A、B、C、D、E、F几种不同的育种方法。请据图回答:
A.
①
B.普通小麦(AABBDD)×黑麦(RR)→不育杂种(ABDR)――→小黑麦(AABBDDRR)
?
C.高秆抗锈病(DDTT)×矮秆易染锈病(ddtt)→F1――→F2→能稳定遗传的矮秆抗锈病品种
①②③D.高秆抗锈病(DDTT)×矮秆易染锈病(ddtt)→F1――→配子――→幼苗――→能稳定遗传的矮秆抗锈病品种
E.获取苏云金芽孢杆菌中的抗虫基因→通过某种载体将该基因转入棉花植株→抗虫棉 F.人造卫星搭载种子→返回地面种植→发生多种变异→人工选择→新品种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