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浙科高中生物第一章孟德尔定律微专题二自由组合定律的常规解题方法教案必修2
2 水稻的高秆(D)对矮秆(d)为显性,抗稻瘟
病(R)对易感稻瘟病(r)为显性,这两对基因位于不同对的染色体上。将一株高秆抗病的植株(甲)与另一株高秆易感病的植株(乙)杂交,结果如图所示。下面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1
A.如只研究茎高度的遗传,图示表现型为高秆的个体中,纯合子的概率为
2B.甲、乙两植株杂交产生的子代有6种基因型,4种表现型 C.对甲植株进行测交,可得到能稳定遗传的矮秆抗病个体 1
D.以乙植株为材料,通过自交可得到符合生产要求的植株占
4答案 B
解析 控制高秆、矮秆和抗稻瘟病、易感稻瘟病的两对基因位于不同对的染色体上,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根据杂交结果高秆∶矮秆=3∶1,可知高秆双亲均为Dd,抗病∶易感病=1∶1,可知抗病亲本为Rr,易感病亲本rr,即甲的基因型为DdRr,乙的基因型为Ddrr,
9
1
其子代有6种基因型,4种表现型,B正确;如只研究茎高度的遗传,高秆个体中纯合子占,3A错误;由于甲中抗病个体基因型为Rr,测交子代不会得到稳定遗传的抗病个体,C错误;符合生产要求的性状为纯合矮秆抗病,基因型为ddRR,而乙为Ddrr,其自交不能得到符合要求的矮秆抗病性状,D错误。
三、逻辑推理:自由组合定律特殊分离比分析
例
3 (2018·杭州一中月考)等位基因A、a和B、
b独立遗传。让显性纯合子(AABB)和隐性纯合子(aabb)杂交得F1,再让F1测交,测交后代的表现型比例为1∶3。如果让F1自交,则下列表现型比例中,F2不可能出现的是( ) A.13∶3 B.9∶4∶3 C.9∶7 D.15∶1
10
答案 B
解析 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根据正常的自由组合定律分离比,F1(AaBb)测交,其后代表现型应是四种且比例为1∶1∶1∶1,而现在是1∶3,那么F1自交后代原本的9∶3∶3∶1应是两种表现型比例有可能是9∶7或13∶3或15∶1,故A、C、D正确,B错误。
方法总结
1.自由组合定律特殊分离比的8种情况
某些生物的性状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这两对基因在遗传的时候遵循自由组合定律,但是F1自交后代的表现型却出现了很多特殊的性状分离比,如9∶3∶4、15∶1、9∶7、9∶6∶1等。分析这些比例,我们会发现比例之和仍然为16,这也验证了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具体情况分析如表所示。
F1(AaBb)自交后代比例 9∶3∶3∶1 (互作效应)
原因分析 正常的完全显性 11
测交后代比例 1∶1∶1∶1
当双显性基因同时出现时为一种表现型,其余的基因型为另一种表现型: 9∶7 (互补作用) (9A_B_)∶(3A_bb+3aaB_+1aabb) 9 ∶ 7 一对等位基因中隐性基因制约另一对基因的作用: 9∶3∶4 (隐性上位) (9A_B_)∶(3A_bb)∶(3aaB_+1aabb) 9 ∶ 3 ∶ 4 双显、单显、双隐三种表现型: 9∶6∶1 (积加作用) (9A_B_)∶(3A_bb+3aaB_)∶(1aabb) 9 ∶ 6 ∶ 1 只要有显性基因其表现型就一致,其余基因型为另一种表现型: 15∶1 (重叠作用) (9A_B_+3A_bb+3aaB_)∶(1aabb) 15 ∶ 1 具有单显基因为一种表现型,其余基因型为另一种表现型: 10∶6 (积加作用) (9A_B_+1aabb)∶(3A_bb+3aaB_) 10 ∶ 6 A与B的作用效果相同,但显性基因1∶4∶6∶4∶1 (累加作用) 越多,其效果越强:1(AABB)∶4(AaBB+AABb)∶6(AaBb+AAbb+aaBB)∶4(Aabb+aaBb)∶1(aabb) 一种显性基因抑制另一种显性基因的作用,使后者的作用不能显示出来: 13∶3 (抑制作用) (9A_B_+3A_bb+1aabb)∶(3aaB_) 13 ∶ 3 12∶3∶1 (显性上位) 一对等位基因中显性基因制约另一对基因的作用: 12
1∶3 1∶1∶2 1∶2∶1 3∶1 2∶2 1∶2∶1 3∶1 2∶1∶1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