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学科基础与前沿-期中考试
关于言语交际的基本准则人们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言语交际必须遵循“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一种观点认为言语交际必须遵循“合作原则”和“得体原则”。
1、合作原则
所谓“合作原则”,是指言语交际过程中,你所说的话应该符合你所参与的交际目的或方向。(不要人家说东你说西,应该做到沟通无碍,理解无阻。)能称得上一次交谈的语言活动,不会是由一系列互不相干的话语组成,相反,交谈应该是成功的语言交际活动。一次成功的交谈是参加交谈的人共同努力的结果。要使交际成功,参加的人必须有一个共同的交际目标,或者至少有一个被双方或多方都接受的大方向。这个目标或方向常常是在谈话的一开始时就明确的,例如双方准备通过交谈商定一次会议的时间,解决一个具体的问题,协商双方的行动等等;当然,这个共同的目标或方向也可能在交谈过程中产生。
合格原则有三条准则:质量准则是指努力使所说的话是真实的, 既不说虚伪的话, 也不说缺乏证据的话。数量准则是指交际者要在信息的数量方面满足对方的期望,以实现言语交际中信息交换、信息共享。关联准则是要求交际者既以自己在前后话对中发出的语句互相关联, 更要做到与对方语句和谐衔接。
质量准则有两条具体要求:a. 不要说自知是虚假的话;b. 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即所说的话力求真实。即使这信息或许是不真实的,但至少发话者主观上没有发现,他是把它作为真实信息传递给对方的。而受话者的合作就表现在他相信发话者不会说明知是虚假的话。
如果没有这一信念的话,他就不会认真对待发话者的话语。格赖斯说过,在质量的准则方面,如果我做蛋糕需要糖,我不会希望你会给我递过来盐的;如果我要勺子,我不会希望你给我一个变戏法用的橡胶勺。因为质量的准则的存在,言语交际中才可能发生说谎——受骗的现象:对发话者而言是说谎,对受话者而言是受骗。这时发话者就违反了质量的准则,而受话者上当是因为遵守了质量的准则。
故意违反质量的准则的第一条就是提供相反信息。换言之,说话人提供的信息与其真正要表达的内容或意图相反。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大量反语(irony)现象往往具有这一特征,要弄清这些假话真说的隐含意义往往需要语境的检验。如:A 今天天真冷,不是吗?B 但是气象员说今天会暖和,他一定是在浴室里播报道!A和B在谈论当天的天气。毫无疑问,两人都很清楚当天的天气状况。B是用婉转的口气讲反语,其言外之意是笑气象员的天气预报不准确。
数量准则有两条具体要求:a. 所说的话应包含交谈的目的所需要的信息;b. 所说的话不应包含超出需要的信息。即应提供适量信息,既不能太少,也不能太多,太少则意图不明,太多则浪费精力和时间。所以只有遵循了量的准则的言语行为才是理想的行为。在数量的准则方面,如果我为你修车,我需要四枚螺丝,我当然希望你递来四枚,而不是两枚或六枚。
违反数量的准则首先是信息量不足,即说话人所说的话不包含需要的信息。如:A 你去哪儿了?B 出去了。在这个对话中,B的简单回答故意违反了量的准则,没有提供足够量的信息,想让A感到他不愿意详细作答,暗含了他不愿说出自己的去向,有“我去哪里与你无关”的含义。违反数量的准则的第二条是提供过量信息。过量信息是指说话人提供的超出对方话语所索取的那部分信息。如:(爸爸)小明这次历史考试怎么样?(妈妈)不好,他们尽考他一些他出生以前的事情。爸爸只需“不好”已足够,这里多余的信息暗示妈妈认为,孩子考得不好并不是孩子的过错,而是因为尽考一些孩子还没有出生时的事情,有抱怨考题有问题的含义。
关联说话要上下文关联,要贴切。即话语之间以及话语与话题之间应该相互关联。格赖斯说过,在关联准则方面,如果我要调和做蛋糕的面浆,我决不会希望你给我递过来一本书,或者一块布。“相关”是一个模糊概念,遵守相关准则意味着谈话不会任意转移话题,它要求发话者有谈话的诚意,受话者有集中的注意力。即使是一些表面上看起来无关的话,受话者也会努力参照语境寻找相关性。
按照合作原则的关联准则,问话人和回话人似乎应该问啥答啥,否则就会显得答非所问。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稍加留意,我们不难发现问东答西的情况实在是屡见不鲜。如:A 你觉得这场演出怎么样?B 剧院确实不错。A问B对演出的印象如何,B的回答让人觉得牛头不对马嘴,答非所问。有趣的是A完全能听懂B的明褒实贬的用意,B避而不谈对演出的印象,只对剧院表示好感,表明即使他不是对演出不满,至少也对演出印象不深。这一例子可以说明,在实际场合里,交际一方要善于洞察另一方转换话题的意图。
2、礼貌原则
利奇提出了“礼貌原则”,他的“礼貌原则”包括六条准则:得体准则、宽宏准则、赞誉准则、谦虚准则、一致准则、同情准则。后来的人又把“礼貌原则”做了重新划分,提出了“礼貌原则”的三条准则,即慷慨准则、谦虚准则、一致准则。多数人比较接受这种观点。
礼貌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条重要准绳。作为一种社会活动,语言活动也同样受到这条准绳的约束。大多数情况,人们说话交际是由人们的社会关系决定的,一种语言行为必定是一种社会行为。在交际中我们就必须考虑社会所能接受的各种因素,使用恰当的语言,规避不礼貌的话语,避免在交际中引起不必要的不快与误解。
Grice提出的会话合作原则只是解释了话语的字面意义和实际意义之间的关系,解释了人们的会话含义是如何产生和如何理解的,但却没有说明人们有时为什么又故意违反合作原则的某些准则,在交谈中不用直接的方式表达自己,有时甚至是语东话西、拐弯抹角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意思。后来,Brown、Levinson、Leech等人在Grice的会话合作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会话的礼貌原则。他们认为,人们在交际中不仅要遵循合作原则,同时也要遵循礼貌原则,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交际效果。也就是说,在交际中,说话人要注意遵循礼貌原则,说话人认为听话人也要注意遵循礼貌原则,并且说话人肯定听话人也注意到了这一点。
A:We’ll all miss Bill and Agatha,won’we? B:Well,we’ll all miss Bill.
在这个例子中,B只回答了A一半的问题,B的回答显然违反了合作原则中的数量准则。A说这句话的目的是要B对他的话“我们大家都想念Bill和Agatha”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但是B的回答只是部分地肯定了A的话,他只肯定了想念Bill,却故意不提Agatha,他的回答的真正含义是“我们并不想念Agatha”。他在答话中故意违反会话合作原则中的数量准则,没有直截了当地说“but not Agatha”完全是出于礼貌的考虑,他想给A留点面子,也不愿公开得罪Agatha。
A:How do you like my playing the saxophone? B:I don’t have an ear for music,I’m afraid.
在这个例子中,B的答话遵守了礼貌原则的赞同准则,他对A的演奏不以为然,但为了减少与A的正面冲突,故意违反合作原则中的关联准则,用答非所问的方法间接地表达了“我不喜欢”这个含义。
可见,礼貌原则和合作原则的关系是互为益补的关系。用利奇的话说,礼貌原则可以“援救”合作原则。在交际中,人们之所以经常故意违反合作原则,答案之一就是出于礼貌的需要。礼貌,按Brown & Levinson(布朗和列文森)的解释,是一个面子(face)问题。要给
谈话对方留有面子,当然也为了给自己带来某些好出。如得到别人对自己的好感等。例如,我们谈到的一个例子:
Dear Sir,
Mr. X’s command of English is excellent and his attendance at tutorials has been regular,yours,etc.
这位教授故意违反合作原则中的量的准则,他明知任用人看信后不会聘用这位学生,那么为什么他仍然乐意写这封徒劳的推荐信呢?显然,那是出自礼貌,出自对学生的尊重。这位教授恪守礼貌原则的得体准则和赞誉准则,给他的学生留点面子,同时也博得学生对他的感激。
六、汉语的话语结构系统 1、汉语话语的组合
单方一次发话为一个“ 话轮”, 双方往返一个回合, 称为“ 话对。”对汉语话语组合的简单理解是: 话句是言语交际的最小单位, 其中也包括作为话语使用的短语和独语句。而话丛、话段、话篇为超句统一体。其中, 话丛是由若干句子组成, 话篇又由若干话段组合而成, 这三级超句体都是各自以话题为中心, 以语义组合为手段, 逐级组合起来的。
2、汉语话语的分解
根据连贯性话语由最大交际单位到最小交际单位的大小话题,按实际意义切分出话篇、话段、话丛、话句等话语单位来, 直分到话句为止。话题实义切分法, 实质上是一种功能、意义的分析法, 它是以交际功能和语义组合为着眼点, 从语用平面来切分的。这种切分方法是基于我们对汉语话语“ 以话题为中心, 以语义组合为手段”的结构特点的认识。这种切分保持了复句和话丛、话段、话篇三级超句体在结构形式上的一致性; 组成复句的分句与分句之间的关系同组成话丛的话句与话句之间的关系有一致性, 而话丛又同话段、话篇的组合结构具有一致性。这样, 下起话句, 上达话段和话篇, 其结构形式也基本是一致的。
3、话题与述题的关系
话题与述题的关系, 是语句内部语义组合的关系; 话句与话句之间的关系, 是它的外部的语义关系。事实上, 作为话语最小单位的话句, 在交际语言中绝不是孤立存在的, 除了简单的问答外, 一般都用两个以上的话句按照语义上的各种联系组合成一定的超句子统一体, 来满足思想表达的层次需要。复句是自然语言为适应人类思想表达、交流的需要而突破单句与单句的界限、向外扩展的一种自然表现。
4、话段与自然段的关系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