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学科基础与前沿-期中考试
之字在古代多与城邑、国家名称有关。“郭”的本义是为保护城墙在城墙外修的外围城墙。《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用的正是本义。
14. 阻、险
“阻”字从“阜”,“阜”字本象险峻的高山,因此,从“阜”之字古代都与险峻之山的形势有关。“阻”本义是道路崎岖。《蒹葭》:“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
“险”字也从“阜”,本义与“阻”相同,也是崎岖之意。《愚公移山》:“吾与汝毕力平险。”
15. 箪、豆
“箪”字从竹,指一种用竹子编制的小型容器,古人经常用之装米饭,送给在外边劳动的人。用饭食慰劳军队也用这种容器盛。因此,《孟子·梁惠王下》说:“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豆”,古代是一种容器,器形类似今天的高脚盘子或高脚杯。“豆”是个象形字,甲骨文作
,象豆中有食物形。古代通常用豆盛菜肴。孟子《鱼我所欲也》:“一箪食,一豆羹,
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16. 约
“约”字从“糸”,古代凡从“糸”的字意义都与丝线、绢帛、绳索有关。《说文》:“约,缠束也,从糸勺声。”“约”字的本义是用绳索捆扎。《触龙说赵太后》:“于是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约车”就是用绳索把马捆扎在车上,可以直接译作“驾车”。
用绳子捆扎是把两件、或几件物品约束在一起,“约”又引申为约束、引申为约定。赵师秀《约客》:“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17. 欠
“欠”字甲骨文作“便有妇人惊觉欠伸。”
18. 奋
“奋”字原作“奮”,据《说文》,“奮”的本义是鸟将翅膀展开而飞,古书上“奋飞”连文。《诗经·邶风·柏舟》:“静言思之,不能奋飞。”引申指人伸展胳臂,挥动手臂。林嗣环《口技》:“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
,象一人张大口打呵欠,是呵欠的“欠”的本字。林嗣环《口技》:
19. 蕃
“蕃”字从“艸”(“草”的本字),本义指植物茂盛,《说文》:“蕃,艸茂也,从艸,番声。”就是这个意思。引申为多。周敦颐《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是说可爱的花非常多,而不是茂盛。引申为增多之义。《勾践灭吴》:“今寡人不能,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
20. 华
“华”字原作“華”,篆文作华,《说文》:“華,荣也。”“华”、“荣”都是草木所开的花。“华”还有一个原始字,就是去掉它所从的“艸”的花,整个是一朵花的象形,有花瓣、花萼、花茎。因此,“華”就是“花”的本字,古书上就如此使用,如:汉乐府《长歌行》:“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杜甫《丽春》:“百草竞春华”。“花”是很晚才产生的字,“花”字出现后,“华”字便只用于花朵的引申义,如“才华”、“华而不实”等。王安石等所游的褒禅山又称“华山”,本来就是“花山”之意,因此当他看到碑刻上有“花山”字样时,悟到“华山”之“华”应读如“花”。《游褒禅山记》:“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华”由花朵义引申为美好、锦绣之义,李商隐《锦瑟》:“一弦一柱思华年。”“华年”指锦绣年华,亦即青春时代。花朵、花瓣往往有多种颜色相间,“华”又引申为不同颜色相间、斑驳之义,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华发”指黑白相间的头发。今天我们仍说“花白头发”。
21. 素
《说文》:“素,白緻缯也。”古代用蚕吐的丝不作任何洗染加工织成的绢称为“素”,因此,“素”有白色义,又有天然的、未经加工的意义。李贺《李凭箜篌引》:“江娥啼竹素女愁”,“素女”犹如现在说的“纯洁女子”,不过古代往往用“素女”来称传说中的仙女。李贺的诗中也是这样。
22. 夕
“夕”字在甲骨文中最初写作
,象一弯月牙形。殷墟甲骨文中“月”和“夕”是同一
个字,古人用月牙的象形同时代表了两个概念:一个是月亮,另一个是月亮出现的时间——晚上。后来才分化为二个字,直到今天的字形上,仍然能看出二字之间的关系。晏殊《浣溪沙》:“夕阳西下几时回?”
23. 朔
《说文》:“朔,月一日始苏也。从月,声。”阴历的一个月是根据月相来定的,“月一日
始苏”是说月亮从阴历初一开始出现发光部分。那么,“朔”的本义是阴历的每月之初。但是,“朔”字在古代有“北方”之义,如《木兰辞》:“朔气传金柝”,杜甫《咏怀古迹(三)》:“一去紫台连朔漠”。这是为什么?原来“朔”字从“”得声,“”是“逆”的本字。“朔”的“北方”义来自“逆”。古人建房,门、窗皆向南面,即以南方为“正”,那么北方自然为逆了。于是“逆”这个词就有“北方”之义了。不过这个“北方”之义在书面上落在了“朔”字上。
“朔”有“北方”义,又有反方向之义,又引申为向反方向的运动。河流自上游向下游流动,如果人们乘船从下游向上游驶,或沿着河边向上游走,都称作“朔”,后来人们造了一个从水的“溯”来分化这一意义。《蒹葭》:“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24. 北
“北”字甲骨文作
,象二人背对背之形,是相背的“背”的本字,只不过古人以南方
为正,北方自然为背面了,于是“北”又用来表示与南方相对的方向,人们又造了一个从“肉”的“背”字来表示后背之义。“北”字古代还有失败的意思,如《过秦论》:“追亡逐北,伏尸百万。”这个意义来自“相背”之义。人上战场时,都是面向敌人的,当他背对敌人时,就是打了败仗,要逃跑了。
25. 称
“称”字原作“稱”,《说文》:“称,铨也。”就是“称”的本义是称量物体的重量,这一意义今天我们还在使用。古人称东西使用的工具是“衡”——是一种两臂等长,类似今天的天平的工具。当重量被称出时,衡的两个力臂应是同时抬起来,呈水平状。因此,“称”的引申义为“对举”,又引申为“对等”。王安石《伤仲永》:“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这一意义,现在我们仍然说“相称(chèn)”。
26. 骈
《说文》:“骈,驾二马也。”古代一辆马车驾二马称为“骈”。“骈”字的意义来自并列的“并”。古代“并”字有二人或二物并列在一起的意思。韩愈《马说》:“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这里的意思与驾车无关,是说千里马得不到用武的机会,二匹或三匹地并排死在槽枥之间,是很多的意思。
27. 罔
《论语·为政》:“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字,一般都注为“罔然无所得。”实际上,“罔”是渔网的“网”的派生字。“网”甲骨文作
,是渔网的象形字。后来,“网”
字被加上个“亡”标音,原来象网眼形的部分稍有变形,整个字就变成了“罔”。不过“罔”字产生以后,人们习惯于用它来表示另一个意义为“不清楚”的同音词,这个词所派生出来
的现在还可找到许多。如:看不清楚叫“茫”;眼睛失明看不见叫“盲”;植物上所生的细毫的尖端,不易看清叫“芒”;东西不见了叫“亡”等。这些词的本源是“罔”字无所见、无所得意思的来源,而渔网的“网”字后来又加“糸”,写作“網”。
28. 荷
陶潜《归园田居》:“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负荷的“荷”hè,甲骨文作人肩扛着工具之形。后来假借去写如何之“何”,为了表明意义,加上一个“口”,作
,象一,这
个字后来“人”形与工具形分离了,就写作“何”了。而原来的负荷之义又借荷花的“荷”字表示了。
29. 唱
《陈涉世家》:“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文中的“唱”是唱歌的“唱”,表示的却是倡导之义。唱、倡本来同出一源。古代唱歌有独唱,更多的情况是领唱,有人相和。《荀子·乐论》:“唱和有应,善恶相象。”“唱”字又作“倡”,《诗经·郑风·萚兮》:“叔兮伯兮,倡予和女。”由领唱之义引申为倡导之义,古人认为统治者应指导百姓,起倡导作用,因此,《荀子·正论》上说:“立者,民之唱也。”《陈涉世家》中的“唱”正是这个意思。后世分化,专以“倡”字表示倡导的意思。
30. 湄
《蒹葭》:“所谓伊人,在水之湄。”《说文》:“水草交为湄,从水,眉声。”“湄”字的意义来自“眉”,眉毛与眼睛的形势如同水与草的地理形势,因此把水草之交称为“湄”。
31. 益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益”字篆文作益,象水从器皿中溢出之形,是“溢”的本字,意义引申为增多,本文用其引申义。
32. 辇
《触龙说赵太后》:“老妇恃辇而行。”“辇”字,金文作大概是最初的辇,后来设计成专供人推的轻便小车。
33. 封
,象二人推着一辆马车,这
《烛之武退秦师》:“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封”是“封疆”之“封”。古时赏赐或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