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学科基础与前沿-期中考试

语文学科基础与前沿-期中考试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3 18:13:07

:多也。 鳷 :鸟也。 忮 :恨也, 伎 :伤害也。

:快也。

:行兒。

这些字,也是从“支”为声符的,却没有分歧、岔出之义。原因很简单,后面的这些字是属于另一个来源——同音假借字附加形旁所形成的形声字,它们与“支”这个词没有什么血缘关系。

“右文说”的主张者不知道形声字有两个不同的来源,他们看到了前者,便无限地将其夸大,把它的适用范围扩大到一切字(“凡字??”),结果走向自我否定,使自己的理论失去了意义。同时,另有一些人是反对“右文说”的,他们仅举后者来攻击“右文说”,认为形声字的声旁仅仅是个声音的标志,不代表什么意义,彻底否定“右文说”。(梁东汉《汉字的结构及其流变》)

沈兼士《右文说在训诂学上之沿革及其推阐》(《庆祝蔡元培先生六十五岁论文集》)对“右文说”的原理及其作用作了一个全面的阐述,是有关“右文说”理论的总结性论述。

“右文说”的正确运用,可以为训诂学提供一个新的手段。清代的许多杰出学者已经是这样做了。譬如在读书中遇到一个“秾”字,根据上下文,它的意思如为多、厚,便可讲通,但古书上找不到这样的直接解释,训诂学家便广泛地搜集它的同族词分化形声字:

脓 :肿血也。 :长毛犬。 浓 :厚。 :厚酒。

:厚衣。

:露多。

因此可以推论,从“农”声的字往往有多、厚之义,“秾”解释为植物的多、厚也就找到证据了。

今天,从语言学研究的角度来看,运用“右文说”的原理,可以帮助我们理清词族,弄清一个词义的来龙去脉,对我们进一步理解古代的语言,读懂古书是有好处的。

从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直到“五四”时期白话文兴起以前,我国人民一直使用的书面语言主要是那种以先秦口语为基础,经历代语言巨匠加工而形成的古汉语文学语言——文言,也就是说,几千年内产生的书籍上记载的几乎全是这种文言文。

这么长的历史时期内形成的文言文,从整体上看,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在早期的汉语里,单音词占有绝对的优势,有人对先秦著作中的语言进行统计,结果是单音节词占80—90﹪,复音词仅占10—20﹪.以后,随着时代的发展,复音词逐渐增加,到现代的白话文里,已经是复音词占80—90﹪了。换句话说,就是在越早的文言文里,一个字表示一个完整意思的现象就越普遍。

2.在早期的汉语里,使用词的本义的现象十分普遍,前面讲过,根据古汉字的形体结构分析得到的意义,称为字的本义,学术界一般也视为词的本义。也就是说,在时代越早的文言文里,使用字的本义的现象便越多见。

3.即使在文言文里见到的所使用的意义不是字的本义,如果掌握了字的本义和词义引申的规律,文言文中所用的意义也往往可以据本义推出。

下面以中学语文课本所选的文言文中的实际例子说明这一问题。 1. 归

此字原作“歸”,《说文》:“女嫁也。从止从婦省,声。”“归”的本义是女子出嫁,先秦作品中还常使用,如《诗经·周南·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大道之行也》:“男有分,女有归。”引申为回到家里,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又引申为回到原地,晏殊《浣溪沙》:“似曾相识燕归来。”

2. 幽

此字金文作,象把细丝拿到火光上去看,显示周围的环境是黑暗的,本义是黑暗。如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引申为昏暗的环境或感觉;苏轼《江城子》:“夜来幽梦忽还乡,”引申为深而静;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曲径通

幽处,禅房花木深。”这样的小径亦可称为“幽径”,梅尧臣《鲁山山行》:“幽径独行迷。”植物深、密、静亦可用“幽”字形容,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韦应物《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

3. 镜

从金,竟声。本义指照人面容的镜子。古代镜子都是用青铜铸成的,玻璃镜子是很晚才出现的。如《邹忌讽齐王纳谏》:“朝服衣冠,窥镜。”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陆游《书愤》:“镜中衰鬓已先斑。”

4. 鉴

“鉴”字原作“鑑”,《说文》:“鑑,大盆也,??从金,監声。”“鉴”原是一种装水的容器,多用青铜铸造。古人用鉴装水来照自己的面容,以发现脸上的污垢,因此“鉴”字往往有明亮之意。又引申为动词,意思是察见自己的缺点。如《国语·吴语》:“王其盍亦鉴于人,无鉴于水。”古代的统治者主张“以史为鉴”,宋代司马光主编的长篇史书叫《资治通鉴》,就是帮助治理的古往今来借鉴的意思。“鉴”后来用改变韵母的方式派生出新词“镜”,用来指同样功用而形制不同的另一物品。据以上意义,朱熹《观书有感》中的“鉴”字及全诗都能得到很好地理解:“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水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5. 窥

《说文》:“窥,小视也。从穴,规声。”“窥”本义是从小孔中看,因此字从“穴”。《邹忌讽齐王纳谏》:“朝服衣冠,窥镜。”镜子面积小,因此往镜子里看也叫“窥”。引申为偷看,又引申为觊觎行为。贾谊《过秦论》:“君臣固守,以窥周室。”姜夔《声声慢》:“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6. 召、招

二字均读zhāo,古代也是同音字,但意义不同。“召”字从口,刀声。指用语言召唤;“招”字从手召声,指招手的行为,引申为以招手召唤人。《鸿门宴》:“范增起,出,召项庄。”是范增公开地大声召唤来项庄。同篇“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是沛公要带樊哙溜走,不想让别人知道,因此打手势示意樊哙出来。

7. 玦

玦是古代的一种玉器,其形为环形而有缺口,有断绝之意。“玦”字从玉,夬声,与从水夬声的“决”字同音,古人佩带玦是表示或提醒自己做事果决善断之意,但“玦”也有绝断之意。《国语·晋语一》记晋献公让太子申生率军去伐东山。临行为太子身上佩带“金玦”,本是勉励太子遇事有决断之意,但大臣狐突却认为这象征着献公父子关系绝裂。《鸿门宴》: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配玉玦以示之者三。”就是以通常的决断、决心之意示意项王下决心。

8. 永

“永”字篆文作永,金文作“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9. 尽

“尽”字原作“盡”,甲骨文作

,象手持刷子刷洗器皿,以此示食物已尽,表示事物,象有分汊的长长的江水,本义是指江水之长。《诗经·周

南·汉广》:“江之永矣,不可方思。”就是说长江很长。引申为时间的久长。曹操《龟虽寿》:

不存在了。如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引申指抽象事物不再存在,李清照《如梦令》:“兴尽晚回舟”。

10. 走

“走”字现代是行走的意思,但古代是奔跑的意思。金文“走”字作,正象一人甩开臂膀奔跑之状。古书上“奔走”连文,也是因为“奔”和“走”是同义词。杜甫《石壕吏》:“老翁逾墙走,”是说老翁逃避官兵抓夫,跳墙逃跑了。有时“走”所处的语句,似乎不是奔跑,也不要翻译错了。《触龙说赵太后》:“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疾走”指的是快速跑动,而不是快走。

11. 穷

“穷”字原作“窮”,从穴,本义指用手探到洞穴的最里边部分,或进入洞穴走到尽头。《说文》:“穷,极也。”就是这个意思。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用的是此字本义。宋濂《送东阳马生序》:“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用的则是引申义。“穷”有“尽”的意义,“穷冬”指达到极点的冬天,最冷的季节。

12. 寇 此字金文作

,象一所房屋内有人居住,另有外来者手持棍棒殴打居住者,本义为入侵、

强暴。《墨子·公输》:“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御)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用的正是本义。后来又引申指入侵者。

13. 郭

“郭”字今天多用为姓氏字,古代是“城郭”的“郭”本字。“郭”字从“邑”,从“邑”

搜索更多关于: 语文学科基础与前沿-期中考试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多也。 鳷 :鸟也。 忮 :恨也, 伎 :伤害也。 :快也。 :行兒。 这些字,也是从“支”为声符的,却没有分歧、岔出之义。原因很简单,后面的这些字是属于另一个来源——同音假借字附加形旁所形成的形声字,它们与“支”这个词没有什么血缘关系。 “右文说”的主张者不知道形声字有两个不同的来源,他们看到了前者,便无限地将其夸大,把它的适用范围扩大到一切字(“凡字??”),结果走向自我否定,使自己的理论失去了意义。同时,另有一些人是反对“右文说”的,他们仅举后者来攻击“右文说”,认为形声字的声旁仅仅是个声音的标志,不代表什么意义,彻底否定“右文说”。(梁东汉《汉字的结构及其流变》) 沈兼士《右文说在训诂学上之沿革及其推阐》(《庆祝蔡元培先生六十五岁论文集》)对“右文说”的原理及其作用作了一个全面的阐述,是有关“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