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学科基础与前沿-期中考试
中有大量的述行赋,杜甫也有《北征》和《自京赴奉贤县咏怀五百字》等类似的作品。根据这些作品,我们可以推知作者是从什么地方出发的,目的地又在哪里。像这些,都是历史、地理和文献学的基本常识。
当我们静下心来研究某个作家的时候,如果把和他相关的作品读得滚瓜烂熟,将其中的每一个问题都琢磨透彻,学问自然会有很大的提升。即使是看上去很简单的作品,其中不乏知识点,以《静夜思》为例,“床前明月光”,这里的“床”是我们平时睡觉用床吗?不是。那么,“床”在中国古代有几个义项?第一个义项,当然是指我们睡觉用的床,但古人却一般称之为“榻”;第二个义项,指的是胡床,相当于我们现在说的马扎。胡床是在东汉时期传进来的,魏晋时期就已经非常普及。所以,《孔雀东南飞》中说阿母“捶床便大怒”,捶的是胡床;“对床夜语”,也是对这胡床说话,都不是我们睡觉用的床。再举个例子,温庭筠有一首词“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小山”是什么?有的人认为是屏风,也有人说是屏风上画着一座小山。“懒起画蛾眉”,什么叫蛾眉?这都涉及到名物考证,都是历史知识的一部分。
要从事古代文学研究,还要懂得基本的地理常识。举例来说,《孔雀东南飞》提到“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过去有外国学者问中国学者,“孔雀为什么往东南飞呢?”中国的学者回答说,因为“西北有高楼”。当然,作为外交辞令回答是可以的。但作为一名学者,就要思考孔雀为什么要往东南飞。首先可以确定的是,这句诗用的是起兴的手法。但所有的起兴都是有根据的,为什么要以东南为方向?有学者就根据这句话展开研究,先翻阅《庐江县志》,明确了汉朝时代庐江的位置,然后根据刘兰芝回到娘家后,当地的县令向她求亲这个线索,推测出刘兰芝娘家的位置。最后他发现,刘兰芝从焦仲卿家回娘家是朝着东南方向走的。所以说“孔雀东南飞”,是孔雀用来比喻刘兰芝万般无奈地回娘家,“五里一徘徊”说的是她不忍心离开。总之,具备了地理知识,解决这些问题就如同探囊取物一样容易。
第二,天文知识。我们在读《尚书》等古书的时候,会发现其中记载了很多奇怪的天文现象,这是因为中国古代的天文学非常发达,一般老百姓都懂得不少天文知识。再比如说《诗经》里有一首《七月》,提到大火星往西走,天就开始转凉,现在的人多不知道这个含义,误以为“七月流火”就是指七月份的天气十分炎热,如同火烤一般。《诗经》里面还有一些说法,像“三星在户”,我们要知道“三星”指的是参星,而不是三颗星;“在户”,户是门前的意思。杜甫有句诗形容相见之难——“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因为参星和商星此出彼落,永远没有相见的机会。再比如说,《诗经》中还记载“日再旦”,意思是太阳出来了以后又下去了,过不久又出来了,这其实指的是日食。根据农历历法,日食基本上发生在农历的正月初一,月食则基本上发生在农历正月十五,这是地球自转和公转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我们在读书的时候看到书中记载有日食或者月食,就应该知道那天不是正月初一,就是正月十五。这些都是基本的天文学常识,如果不了解,就很难理解古人的意思。
第三,民俗知识。在研究古代文学的时候,往往会出现很多有关民俗的描写。像上巳节俗称“三月三”,很多诗作中都会涉及。再比如说,“元宵节”在唐朝初年才普及到全国的,
那个时候的往往称为上元灯节,每逢正月十四、十五、十六都要放假,大家晚上一同放烟花、吃元宵,所谓“上元开宵禁”。从那以后,晚上开宵禁就变成一种习俗。这说的主要是一些节日,另外还有一些日子也非常重要,像古诗中经常会出现“人日”的说法,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中国古代从正月初一到初七都有一个小占卜,顺序依次为“鸡、狗、猪、羊、牛、马、人”,正月初一称为鸡日,如果这一天阳光万里,天气晴好,说明今年适合养鸡;如果初二天气好,就适合养狗,以此类推。而如果正月初七天气很好,就说明今年不会有瘟疫。所以在古代,正月初七对老百姓来说来讲是非常重要的。现在农村一般都比较重视正月初五,叫“破五”,这实际上是唐朝以后佛教对中国节日的改造。
总之,这些知识对我们研究古诗文,读懂古代文学作品,都是非常有帮助的。而要掌握这些知识,就需要我们平时不断地积累。
三、学术素养
所谓学术素养,就是从事学术研究必须具备的基本修养。那么,研究古代文学,必备的学术素养有哪些呢?
第一,文献阅读能力。良好的文献阅读能力,能使我们把一篇文章读明白。具体来说,只要我们读到某篇文章,就要把其中的字义和典故研究清楚。比如,骆宾王的《咏鹅》中有一句“曲项向天歌”,什么叫项?为什么不说“曲脖向天歌”?因为,项指代的是脖子后边,脖指代的是脖子前面。东汉的董宣被光武帝称为“强项令”,说的是脖子后边很硬,不肯低头,而不叫“强脖令”,脖子前边硬是有病。再比如说,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妇孺皆知,实际上,这首诗的意境来自于屈原的《远游》:“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陈子昂对其重新进行了解构。作为研究生,就要对这些知识做到心中有数。
除了文章中的字义和典故外,现在接触的很多成语,像视死如归、自相矛盾、掩耳盗铃、南辕北辙等,也都应该知道它们的出处。讲到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先秦的很多寓言故事中,做傻事的都是宋人和郑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呢?这是因为两个国家商人众多。周朝的文化不及商朝,拿乐器来说,商朝的笛子有七个音阶,周朝编钟才五个音阶,有一个音阶——商音,还弃之不用。周朝虽然灭掉了商朝,但周人面对商人的文化优势,却有一种抵触心理,因此他们要在舆论上打击商人,这是舆论战。由此可见,周朝遗留下来的典籍中,对商朝的责骂和诽谤并不一定都是真的。所以,我们读书的时候一旦遇到问题,即便不是大问题,也要详加考虑,以锻炼自己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逻辑思维能力。就是说写文章的时候要有基本的逻辑概念,也就是文章应该写哪些内容。好比我们给人指路,从东北师大到火车站该怎么走。我们应该先说东北师范大学位于什么地方,火车站位于什么地方,具体应该怎么走,这是基本的方法。但很多同学却不这样去写,就像有人问电扇怎么开,他就从电扇原理开始讲起。其实,只要说按哪个键就可以了,何必浪费口舌讲电扇原理。有些同学的硕士论文就常犯这样的毛病,总是喜欢从头说起,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