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植物提取实验
2)取薯蓣碎块0.5g加上法同样制备得薯蓣水浸液。
3)取薯蓣碎块0.5g于小锥形瓶中加95%乙醇10ml于水浴上温浸15分钟,滤液供鉴别。 2.鉴别试验:
(1)泡沫试验:薯蓣浸液,皂角浸液各2ml,分别置于试管中。用力振摇一分钟后放置,在10分钟内观察二管是否都有持久性泡沫产生?
(2)醋酐浓硫酸试验:皂角浸液5ml,于蒸发皿中在水浴上蒸干,加入1ml醋酐使其溶解,滴于干燥比色盘中,从边沿缓缓滴加浓硫酸1滴,观察颜色变化。另取薯蓣浸液5ml,置于蒸发皿中,在水浴上蒸干,加入1ml醋酐溶液,并倾入比色盘中,(试管)沿管壁加入几滴浓硫酸,观察界面间是否有紫红色环产生? 3. 实验现象:
现象 泡沫试验 产生的泡沫很多, 且一直持续着产生 醋酐浓硫酸试验 皂角浸液:渐渐变红紫色 薯蓣浸液:界面间有紫红色环生成 4、讨论与分析:从上述的现象中可知,现象都比较明显,因此可以推出皂角、薯蓣都含有皂苷。
(五)氰苷的鉴别
1. 实验步骤:取苦杏仁1.51g,研碎,置50ml锥形瓶中加入3ml 5%硫酸溶液,充分混合,塞好,进行以下反应。
(1)苦味酸钠试验:取滤纸条先滴加饱和苦味酸液侵润,稍干后,再滴加10%碳酸钠1~2滴润湿,干后,悬于上述锥形瓶中,在水浴上加热10分钟,滤纸渐变为橙色或砖红色。 (2)取滤纸条先滴加3~4滴愈创木树酯醇溶液润湿,干后,再滴加1%硫酸钠液3~4滴润湿后,悬于同一锥形瓶中,放置,滤纸条渐变为鲜兰色(放置过入色渐褪)。
(3)亚铁氰化铁反应:另取苦仁0.54g研碎,放入试管中,加水1~2滴润湿(切勿过量),立即用已被10%NaOH试剂1滴湿润的滤纸条悬于管口置50℃水浴上约10分钟,将滤纸取出,于滤纸上加10tSO4液1滴,加10%HCl1~2滴及1tCl3,试液1滴即显兰色。 2. 实验结果: 反应 现象 苦味酸钠试验 滤纸渐变为砖红色 愈创木树酯醇溶液滤纸条 滤纸条渐变为鲜兰色, 放置过入色渐褪 亚铁氰化铁反应 滤纸条变兰色 3. 讨论与分析:从上述现象中可知,各个鉴定反应现象非常明显,因此杏仁中含氰苷。 三、挥发油的定性鉴别 1. 实验步骤:
(1)取各种挥发油(松节油、薄荷油、丁香油)观察其色泽,是否有特殊香气。
(2)挥发性:取滤纸一小块,滴加薄荷油一滴,放置2小时或微热后观察滤纸上有无油迹 (3)pH检查:取样品一滴加乙醇5滴,以预先用蒸馏水湿润的广泛pH试纸进行检查,如显酸性,示有游离的酸或酚类化合物。
(4)FeCl3反应(检酚类):取样品一滴,溶于1ml乙醇中,加入1%得FeCL3醇液1~2滴,如显蓝紫或绿色,示有酚类。
(5)苯肼试验(检酮、醛类)
取2,4—二硝苯肼试液0.5~1ml,加1滴样品的无醛醇溶液,用力振摇,如有酮醛化合物,应析出黄一橙红色沉淀,如无反应,可放置15min后再观察之。 2. 实验现象:
松节油 薄荷油 丁香油 颜色 无色 浅黄色 红棕色 是否有特殊香气 有 有 有 挥发性 强 强 强 pH检查 pH=5,弱酸性 pH=4~5,弱酸性 pH=4~5,弱酸性 FeCl3反应 无颜色变 化,无酚类 无颜色变 化,无酚类 显墨绿色, 有酚类 苯肼反应 无明显变化,无 酮醛化合物 无明显变化,无 酮醛化合物 有黄橙色沉淀生 成,有酮醛化合物 四、鞣质类化合物的鉴别 1.检品溶液的制备:
取五倍子(含可水解鞣质),儿茶(含缩合鞣质),没食子酸(鞣质水解产生伪鞣质)少量(约0.1克)分别置大试管中,加蒸馏水约10ml,加热煮沸,过滤,滤液作以下试验: 2.鞣质的一般反应(鞣质与伪鞣技的区别鉴定)
(1)感观试验:取制备的鞣质和伪鞣质溶液,尝其味,用石蕊试纸检查溶液是否呈酸性反应。 (2)三氯化铁反应:取制备的鞣质溶液(五倍子溶液或儿茶溶液)及食子酸溶液各1~2ml ,分别加入三氯化铁试液,鞣质产生绿色或兰黑色反应或沉淀;伪鞣质产生兰色反应。
3.可水解鞣和缩合鞣质的区别鉴定
(1)鞣红反应:取五倍子浸液(含可水解鞣质),儿茶浸液(含缩合鞣质)各2ml,分别加盐酸0.5ml,加热煮沸30分钟左右放冷。可水解鞣质不发生沉淀,缩合鞣质有红色沉淀产生。 (2)三氯化铁反应:取五倍子浸液及儿茶浸流各1~2ml,分别加入三氯化铁试液数滴,可水解鞣质显兰色或黑兰色反应,缩合鞣质显黑绿色反应。
(3)醋酸溶液中与醋酸铅反应:取五倍子浸液及儿茶浸液各1~2ml,分别加醋酸液数滴,摇匀后再分别滴加醋酸铅溶液数滴,可水解鞣质产生絮状沉淀,缩合鞣质无沉淀产生。 4. 实验现象: 4.1 鞣质的一般反应:
酸碱性 三氯化铁的反应 五倍子 酸性 生成兰黑色沉淀 儿茶 中性 生成绿色沉淀 没食子酸 酸性 生成兰色沉淀 4.2 可水解鞣和缩合鞣质的区别鉴定:
五倍子浸液 儿茶浸液 鞣红反应 开始时有沉淀生成,后来沉淀消失,溶液变澄清 有沉淀生成,且沉淀 不会随时间而消失 三氯化铁反应 显兰色反应 显棕色反应 醋酸溶液中与 醋酸铅反应 产生絮状沉淀 无明显沉淀生成
实验三 粉防己生物碱的提取分离与鉴定
一、目的要求
1. 通过汉防己中几种生物碱的提取分离和鉴定,要求掌握生物碱的一般提取方法。 2. 用低压柱层析分离,纯化单体的方法及薄层层析鉴定 二、已知生物碱的结构和性质
汉防己为防己科千金藤属物的根,是祛风解热镇痛药物,其有效成分为生物碱。主要是汉防己甲素和汉防已乙素。临床上除用作治疗高血压、神经性疼痛、抗阿米巴原虫外,还将粉防已生物碱的碘甲基、或溴甲基化合物作为肌肉松弛剂应用,此外汉防已甲素在动物实验中有抗癌和扩张血管的作用。汉防已根中总生物碱含量为1.5~2.3%,主要为汉防已甲素,含量约1%,汉防已乙素,含量约0.5%;轮环藤酚碱,含量为0.2%;以及其它数种微量生物碱。 1.汉防已甲素(汉防已碱,粉防已碱):无色针晶,不溶于水和石油醚,易溶于乙醇、丙酮、乙酸乙酯、乙醚和氯仿等有机溶剂及稀酸水中,可溶于苯,mp 216℃,有双熔点现象,自丙酮中结晶者,150℃左右熔后加热又固化,至213℃复熔。
OCH3NCH3HOROOOCH3CH3ONHCH3R=CH3 R=H汉防己甲素汉防己乙素
2.汉防已乙素(又称防已诺林碱,去甲粉防已碱):溶解行为与汉防已甲素相似,因有一个酚羟基,故极性较汉防已甲素稍高,在苯中的溶解度小于汉防已甲素而在乙醇中又大于汉防已甲素。籍此可以相互分离,用不同溶剂重结昌时,其晶形和溶点不同。
3.轮环藤酚碱:为水溶性季铵生物碱,不溶于极性溶剂,氯化物为无色,八面体状结昌,mp 214~6℃,碘化物为无色绢丝状结晶,mp185℃;苦味酸盐为黄色结晶,mp154~6℃。
CH3ONOHCH3OHHOOCH3
三、生物碱的提取分离
1.总生物碱的提取和亲脂性与亲水性生物碱的分离
注一:往300ml蒸馏水中滴加一滴浓硫酸,再把酸水液倒入药品粉末中至刚好浸没样品(大概100ml),搅拌静置30min,过滤取滤液。
注二:净砂必须事前洗净烘干,以沉淀与净砂的质量比为1:2加入净砂,并混匀。
注三:先将提取器内滤纸筒取出。然后将提取玻筒内最后一次乙醚提取液倾出(另器贮存),再将提取玻筒安装好,继续加热,回收烧瓶中乙醚于玻筒中,至烧瓶内的乙醚提取液体积较小时,停止回收,将烧瓶中乙醚提取液倾出。 2.低压柱层析分离汉防已甲素和乙素
低压柱层析在低压下(0.5~3kg/cm,一般0.3~1.2 kg/cm)采用颗粒直径介于经典柱层析(100~200μm)和HPLC(~37μm)之间的薄层层析用硅胶G(50~75μm)作为填充剂的一种柱层析柱,其基本原理与HPLC相同,分离效果也介于经典柱与HPLC之间,用减压干法装柱,铺层紧密均匀,层析带分布集中整齐,同时薄层层析的最佳分离溶剂系统可以直接用于低压柱层析,它是一种分离效果较好,设备简单,操作方便,快速的方法。适宜和于天然产物的常量制备性分离。
(1)装柱 层析柱规格:柱长30cm,内径2cm,共装硅胶约30g(高约22cm)。 (2)拌样加样 把实验产品的白色沉淀加少量丙酮热溶(刚溶为度),加入1.5g硅胶上,仔细拌匀,水浴上蒸干,碾细,通过一个长颈漏斗小心加在柱顶,轻轻垂直顿击,待样品表面平整不拌动时,上面再盖约1~2cm高的空白硅胶,再加盖一园形滤纸片,压紧。
(3)洗脱 先检查从空压机至层析柱各阀门管道是否正常,关紧各个阀门,开动空压机至额定压力(5.8kg/cm2)待用。用滴管顺层析柱柱壁仔细加入少量洗脱剂(环已烷-惭酸乙酯-二乙胺/6:2:0.8),当液面达到一定高度时,再一次加入其余洗脱剂(共约250ml),迅速
2
2
在柱顶上装上玻璃标口塞接头,用铁夹压紧(防加压时接头冲开),小心开启空压机阀门,再开针形阀和空气过滤减压器,(注意:压力过大。玻璃柱会炸,一般2kg是安全的,必要时可戴防护面罩)调动所需压力,控制流速1ml/分,每10分钟左右一管,收至洗脱剂全部流出为止,洗脱全过程约3小时。
(4)检查:各流份分别移入小玻璃蒸发器中,于水浴上浓缩,分别通过TLC检查,吸附剂:硅胶G,展开剂:环已烷-乙酸乙酯-二乙胺/6:3:1,在紫外灯下观察。
四、实验现象:在本次试验中,我们组洗脱得到的样品有7管。分别标注为1、2、3....7。经过TCL检查,在紫外灯下观察,1、2管都是没有出现点的。从第3管开始到第6管都可以看到点,但是整个过程中就只有一个点,到第7管点又消失了。
2~7号管的TCL记录图 3号管在紫外灯下(照片拍得比较模糊) 五、讨论与分析:在本实验中,我们最后得到的白色沉淀(以汉防己甲素、乙素为主)的量比较少,究其原因是在对酸水溶液碱化那一步骤碱化得不够彻底,调pH大概为9(应调pH为10),不能把尽量多的生物碱给游离出来,导致最终的产品的量很少。在对产品进行TCL检查时,发现实验室里很多人都没有得到第二个点,由此至终就只能看到一个点。经过分析,可能的原因有:(1)展开剂极性不够,不能把样品分离开来。应选用其他展开剂。(2)样品的量很少,与洗脱剂形成的溶液浓度太低,再加上爬板的时候又被稀释,导致因成分浓度过低观察不到。应该注意的地方是爬板时点的样品溶液要尽量多些,要不在展开剂的稀释下,可能会观察不到现象。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