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同伴关系

同伴关系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4 15:32:24

(一)行为特征

行为特征是儿童社会能力的重要体现。儿童个体之所以交往成败不同、同伴地位各异,主要是因为这些儿童具有明显不同的行为特征。通过社会测量技术,可以发现儿童有着各自不同的行为表现(见表3-9)。

表3-9 受欢迎儿童、被拒斥儿童和被忽视儿童的行为特征

受欢迎儿童 积极、快乐的性情 外表吸引人 有许多双向交往 高水平的合作游戏 愿意分享 能坚持交往 被看做好领导 缺乏攻击性 被拒斥儿童 许多破坏行为 好争论和反社会的 极度活跃 说话过多 反复试图社会接近 合作游戏少,不愿分享 许多单独活动 不适当的行为 被忽视儿童 害羞 攻击少 对他人的攻击表现退缩 反社会行为少 不敢自我表现 许多单独活动 逃避双向交往,花较多时间和群体在一起

张文新著:《儿童社会性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53页。

由表3-9可以看出,受欢迎的儿童,是因为他们具有外向的、友好的人格特征,他们擅长双向交往和群体交往,而且在活动中没有明显的攻击行为。被拒斥的儿童在同伴交往中是比较笨拙的和不明智的,经常表现出许多攻击性甚至是反社会行为。虽然他们也尝试着加入到群体活动中去,但总是由于他们令人讨厌的特征而被人拒之门外。被忽视的儿童在同伴交往中的行为是笨拙的,他们往往逃避双向交往,而将更多时间花在更大的群体中。但是,由于他们害羞,他们中大多数都自己玩,很少见到他们表现自己或对他人显示攻击行为。

谢弗(1997)认为,如果一个儿童被看做破坏行为和麻烦的制造者的话,他的同伴将会拒斥他,那么这个儿童便不能形成正常交往的社会技能。而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或清除自己行动的障碍,这个儿童就会作出一种更具破坏性、更使人厌烦的行为,制造各种麻烦,如不愿分享与合作、活动过度、话多等,以此作为加入群体活动的方式。

拉德等人(Ladd,et al.,1988)对3~4岁的学前儿童追踪研究到学龄期,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对儿童的社会行为和同伴地位分别进行了三次评定。研究发现,在合作方面存在着相当稳定的个体差异,而且这种差异预示了儿童以后不同的社交地位。早期的争吵行为在长时间内虽然不太稳定,但是也预示了以后的社会接纳性。这些结果表明,最初被看做合作的儿童往往受人喜欢,而被当做好争吵的儿童,即使他们以后改变了这种行为,也往往被拒斥。同样,被忽视的儿童也可能因为他们被忽视的社会地位而变得害羞和孤单。

信息栏 3-7 社会测量技术

社会测量技术包括同伴提名法(peer nomination)和同伴评定法(peer rating)。这是测

量同伴关系最典型的方法,这两种方法各有利弊。同伴提名法是指在一个社会群体(比如一个班)中,让每个儿童根据所给定的名单或照片限定提名,让每个儿童说出他们最喜欢的和最不喜欢的同伴,如“你最喜欢(或最不喜欢)和谁一起玩(或一起学习)”等。根据从每个儿童那里获得的正负提名的数量多少,对儿童进行分类。这种方法可以测量同伴地位的一些重要差异,但是方法本身又存在一些局限性:在测量过程中,有些儿童忽然忘记了最喜欢谁,这样获得的结果也就不准确了;而且这种测量不能给出关于那些处于“最喜欢”和“最不喜欢”中间段儿童的信息(Durkin,1977)。基于这些原因,有些研究者(Bukowski & Hoza,1989)主张用同伴评定法,即要求每个儿童根据具体化的量表对同伴群体内其他所有成员进行评定,如让儿童回答有关同班内每个同学的问题:“你在多大程度上喜欢和这个同学一起学习(或一起玩)?”并且给出一个“喜欢—不喜欢”的评定量表。这种方法虽然涉及一些道德伦理问题(比如会遇到评价本班同学时感到不舒服的问题),但此方法比较可靠和有效,而且利用此方法获得的结果与来自实际同伴交往情况和同伴偏好观察活动的数据有较高的相关性。

(二)认知能力

前面我们讨论了儿童交往策略的问题,儿童解决社交问题的策略是儿童社会认知能力的一种综合反映,而儿童的社会认知能力又与其社交地位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美国和中国台湾的一些对学龄前儿童游戏的研究中,研究者们对儿童在非社会活动、平行游戏和合作游戏中的认知发展作了分析,得到的结果见表3-10。研究表明,随着儿童认知的发展,儿童游戏的复杂性和规则性逐步加强,合作性的要求也不断提高。

表3-10不同类型游戏中的认知发展 游戏类型 功能性游戏 最常见的年龄 1~2岁 定义 举例 有意识或无意识的简在房间里绕圈跑、把单、重复的机械动作 玩具汽车推来推去、玩泥巴 制造或建造物体 演绎日常生活场景或想象的角色 在理解并遵循规则的前提下进行游戏 用积木搭房子、画画、拼图 演绎家庭、学校或警察局的场景,扮演神话或卡通片里的角色 棋、打牌、跳房子、打棒球 建设性游戏 角色扮演游戏 3~6岁 3~7岁 有规则的游戏 6~11岁

[美]L.E.贝克著,吴颖等译:《儿童发展》,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838页。

周宗奎、林崇德(1998)以访谈法考察不同年级和不同社交地位的小学儿童解决社交问题的策略,并结合社交问题的不同情境,考察了问题情境与解决策略之间的关系。他们假设:受欢迎的儿童提出的社交策略较不受欢迎的儿童所提出的社交策略更有效、更恰当,其策略类型也会有所不同。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社交策略的恰当性和有效性也会有一定的提高。其研究结果证实了不同社交地位的儿童在人际问题解决策略上确有差异。被拒绝儿童更

多地借助于第三方面来发动交往,表现出更高的依赖性。被忽视儿童发动交往的有效性最低。

国外的有关研究得出了一致的结论:不受欢迎儿童在发动交往时比受欢迎儿童有更多的困难。被拒绝儿童解决冲突的策略最不恰当,而高社交地位儿童比低社交地位儿童能更好地解决冲突。

不同的社会认知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不同的社交地位,并且也支配着不同的社会技能。受欢迎的儿童大都倾向于成为优秀的社会问题的处理者、有效的协调者和对他人的支持者(Erwin,1993);被拒斥的儿童对同伴表现了更多的敌意、批评,更容易活动过度和过分离群,而且报告有强烈的孤独感;被忽视的儿童更多地参加一些认知不成熟的游戏和进行更多的以自我为中心的言语行为。这些儿童在遇到具体的社交情境时,表现出了很大的差异:受欢迎的儿童会很自信地提出欲参加活动的要求,主动开始与群体中其他人交流,体现了良好的社交能力;被拒斥的儿童则在群体附近徘徊,或者以一种破坏性的手段比如硬抢某东西强行加入进去;而被忽视的儿童则干脆呆呆地站在一边观望。

(三)身体吸引力

有关儿童感知觉发展的特点为我们描述了“视觉偏好”,即对面部特征的偏好,这种现象出现得很早。3~6个月大的婴儿对于以成人眼光来看是漂亮的面孔注视的时间要远长于不漂亮的面孔,无论这张面孔的主人的年龄、种族和性别如何。到了1岁大时,婴儿就已经能“以貌取人”了,对于那些有漂亮面孔的人,他们有更多积极的反应,更容易被逗乐,而且更少表示拒绝,而对于相貌平平的人,则恰好相反。

在5岁以前,有吸引力的儿童和无吸引力的儿童之间的行为差异很少,但到5岁后发现,无吸引力的儿童的攻击行为多于有吸引力的儿童,且反应的方式更消极,他们之所以不受欢迎可能是由这种行为导致的。

在童年早期和中期,儿童对于相貌漂亮的同龄人和相貌平平的同龄人会有不同的判断。当要求儿童依据照片来推断陌生的同龄人的性格时,他们会把友好、善良、聪明一类的评价给那些有着漂亮面孔的儿童,而将凶暴等负面的评价给那些相貌丑陋的儿童。相貌的吸引力在彼此熟悉的儿童中同样与受欢迎程度和相互的评价有关,而且这种关系在女孩子中更为强烈。父母和教师同样也有这种“漂亮的就是最好的”偏见。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二。一是儿童对自己的满意感会影响他们的行为。研究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无吸引力的儿童会表现出更多不良的甚至有破坏性的行为,而身体有吸引力的儿童不良行为较少。二是教师和父母也会按儿童相貌上的差异对他们表现出不同的态度和行为。

二、外部环境的作用

(一)父母的鼓励

学龄前儿童在各种不同场合及不同活动中努力寻找着自己的游戏伙伴,但是他们的这种能力是有限的,他们通常依靠父母来为自己建立与同龄人的伙伴关系。父母的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为孩子彼此间的接触提供便利的条件。有时孩子们居住的地方相隔较远,或是被高层楼房包围着,他们的往来很少,这时父母就必须扮演“经纪人”的角色来为孩子安排一

些社会活动,如在家里做游戏活动,带孩子外出游玩,为他们提供与同龄人接触的机会。如果父母经常安排一些同龄孩子之间的娱乐活动,那孩子也会有更多的小伙伴,并会比其他孩子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其二,通过提供建议和指导影响孩子的社会交往。父母如果对儿童使用的言语是积极而且礼貌的(像“请”、“能不能??”之类的语言而不是“不要”、“不,你不能??”),那么,他们的孩子表现出的攻击行为就少得多,而且更容易获取影响同伴行为的能力。同时,父母对于儿童如何解决同龄交往中的问题的指导,比如如何加入到其他儿童的游戏中去,与学龄前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和同龄人的接受程度也有密切的关系。其三,父母自身的不同风格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亲子之间游戏的身体接触的亲密程度对儿童早期的同龄关系有着密切的影响。相互之间的协作以及经常进行积极的情感交流能培养儿童良好的社会交往技能和同龄关系;而父母对儿童的高度控制、冲突不断、教养方式前后不一致以及消极的情感会导致儿童出现攻击行为、交往障碍以及孤独感。

所以,根据哈杜普(1985)的研究,父母在儿童的社会能力和性质积极的同伴关系的发展中至少起到三个作用。第一,亲子交往是一种环境,在这个环境中许多社会交往所必需的能力得到了发展。第二,亲子关系构建了一个安全网络,使得儿童可以自由地研究社会宇宙,从而提高了社会能力的发展。第三,正是在亲子关系中,儿童开始发展跟他人主动和建立关系的预期和推断。

(二)教师的影响

一个儿童在教师心目中的地位如何,会间接地影响到同伴对这个儿童的评价。米勒等人(Miller & Gentry,1980)回顾了几项相关研究发现,教师对一个儿童特征和价值的认可程度会通过一种复杂的方式影响着其他儿童对这个儿童的接纳性。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在同伴群体中的评价标准出现之前,教师是影响儿童最有力的人物。因此,作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必须注意自己的言行对儿童的影响。

(三)玩具及电视

玩具在儿童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研究发现,儿童的活动空间过小或者没有足够数量的玩具,儿童之间的打架和吵嘴的现象就会更容易发生(Smith & Connolly,1980)。儿童同伴行为的类型也会因所提供的玩具而异。艺术、建筑类的玩具,积木和拼图游戏,往往和独立游戏以及平行游戏有关;开放性的、非构造类的玩具则与合作性游戏有关(Farver,Kim & Lee, 1995)。

儿童喜欢看电视,无论在哪个国家,几乎是一个普遍的现象。虽然电视节目大受欢迎,但我们仍然有必要来关注电视对儿童的影响。较长时间看电视,使得儿童的活动范围变小了,与周围客体交互作用的机会减少了,这种单向的灌输形式,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儿童的思维活动,并且容易形成刻板的、模式化的行为方式。同时,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观看暴力电视节目与青少年的反社会行为有关。

在一项特殊研究中,研究者们对加拿大一个小镇上的居民进行了研究。这个小镇的居民以前没有收看过电视节目,研究者们让他们连续两年收看电视节目,然后和以前的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学龄阶段的儿童在收看电视节目两年以后表现出了阅读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的衰退,而其性别意识以及游戏中语言和身体上的攻击现象则有所上升。此外,由于收看电视节

搜索更多关于: 同伴关系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一)行为特征 行为特征是儿童社会能力的重要体现。儿童个体之所以交往成败不同、同伴地位各异,主要是因为这些儿童具有明显不同的行为特征。通过社会测量技术,可以发现儿童有着各自不同的行为表现(见表3-9)。 表3-9 受欢迎儿童、被拒斥儿童和被忽视儿童的行为特征 受欢迎儿童 积极、快乐的性情 外表吸引人 有许多双向交往 高水平的合作游戏 愿意分享 能坚持交往 被看做好领导 缺乏攻击性 被拒斥儿童 许多破坏行为 好争论和反社会的 极度活跃 说话过多 反复试图社会接近 合作游戏少,不愿分享 许多单独活动 不适当的行为 被忽视儿童 害羞 攻击少 对他人的攻击表现退缩 反社会行为少 不敢自我表现 许多单独活动 逃避双向交往,花较多时间和群体在一起 张文新著:《儿童社会性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