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经济学习题

政治经济学习题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4 8:39:03

16.在国民经济中处于基础地位的产业部门是 A.工业 B.商业 C.建筑业 D.农业 17.我国经济发展长期的、基本的立足点是

A.抑制需求B.扩大内需C.实行赤字财政D.依赖国外市场 18.我国经济发展长期的和基本的立足点是 A.计划生育B.增加利润 C.承包经营D.扩大内需

19.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 A. 实行人口有计划增长的必然趋势 B. 培育和发展现代流通形式的必然趋势 C. 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D.企业实行公司制度改革的必然趋势

20.农业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基本物质资料的根本特征决定了农业

A.生产不适合发展为社会化大生产B.生产的发展总是落后于其他各行业 D. 生产完全依赖自然,听命于自然D.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 21、科会主义经济效益的特点是

A、微观经济效益大于宏观经济效益 B、微观经济效益小于宏观经济效益 C、微观经济效益等于宏观经济效益 D、微观经济效益与宏观经济效益相结合 22、我国经济快速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是

A必须提高经济增长率 B、必须提高经济效益 C、必须控制人口增长速度 D、必须加强环境保护

二、多项选择题

1.我国第一、二、三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变动的总趋势是 A.第一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

B.第一产业的比重不断下降,质量日益提高 C.第二产业的结构不断优化 D.第三产业的比重逐步下降 E.第三产业的比重逐步上升

2.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作用表现在

A.它为国民经济和工业的发展提供基本生活资料和原料 B.它为国民经济和工业的发展提供劳动力 C.它为工业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 D.它是经济建设资金积累的重要来源 E.它为外贸提供出口商品

3.要坚持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做到

A.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质量B.合理开发与利用资源 C.加强环境保护D.坚持采用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 E.改造一切会产生污染的企业

4.第一、二、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变动的总趋势是 A.第一产业的比重逐渐上升,数量不断增加 B.第一产业的比重逐渐下降,质量日益提高

C.第二产业的结构不断优化,第三产业的比重逐步上升 D.第二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第三产业的比重变化不大 E.第二产业的比重变化不大,第三产业的结构得到优化 5.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类型有

A.外延型B.内涵型 C.粗放型D.集约型 E.开放型 6.我国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所要形成的产业格局是 A.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B.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 C.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先导D.服务业全面发展 E.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

第十九组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主要途径是

A.国家预算B.劳务费用C.商品价格D.利息

2.社会总产品扣除补偿已消耗的生产资料后的那部分产品价值是

A.工农业总产值 B.社会总产值C.国民生产总值 D.国民收入 3.属于国民收入再分配行为的是

A.物质生产单位发放工资 B.物质生产单位上缴税利 C.物质生产单位留利 D.国家预算拨款

4. 社会主义财政对国民收入进行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职能是通过 A.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来实现的B.筹集资金和供给资金来实现的 C.社会福利和社会救济来实现的D.社会保险和社会优抚来实现的 5.下列属于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是

A.国家预算拨款B.物质生产单位发放工资 C.银行支付利息D.国家利用价格体系调整价格 6.国民生产总值这个指标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年内 A.以货币表现的全部社会最终产品和劳务价值的总和 B.以货币表现的全部物质资料价值的总和 C.以货币表现的全部生产资料价值的总和 D.以货币表现的全部消费资料价值的总和

7.正确处理微观经济效益和宏观经济效益关系的原则是 A.只要把微观经济效益提高,宏观经济效益就必然会高 B.只要把宏观经济效益提高,微观经济效益就必然会高 C.二者兼顾,把微观经济效益和宏观经济效益统一起来 D.分别处理,微观经济效益和宏观经济效益互不相于

8.由国民经济各物质生产部门的净产值、固定资产折旧和非物质生产部门的纯收入三部分总和构成的是 A.社会总产品B.社会总产值C.国民收入D.国民生产总值

9.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按其最终用途分为两大部分,它们是 A.建设基金和后备基金B.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 C.福利基金和保障基金D.基建基金和生产基金

10.在下列选项中属于社会主义国民收入中的消费基金的是 A.国家管理基金B.社会后备基金

C.非生产性基本建设基金D.扩大生产基金 11.积累率是指积累基金

A.与消费基金的比率B.与国家财政收入的比率 C.与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D.与国民收入的比率 12.社会保障是一种分配关系,它是通过

A.国民收人初次分配形成的B.国民收人再分配形成的 C.对生产性基金进行分配形成的

D.对非生产性基本建设基金进行分配形成的 13.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直接涉及到 A.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B.地区之间的利益关系 C.生产部门与非生产部门之间的利益关系

D.国家、企业(集体)和劳动者个人三者的利益关系

14.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以货币表现的全部 A.社会最终产品和劳务价值的总和B.物质资料价值的总和 C.生产资料价值的总和D.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价值的总和 15.增加我国国民收入的最主要途径是

A.增加生产领域中的劳动量B.提高劳动生产率 C.节约使用生产资料 D.增加生产资料投入 16.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直接涉及到

A.国家、企业(集体)和劳动者个人三者的利益关系 B.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C.地区之间的利益关系 D.生产部门与非生产部门之间的利益关系

17.社会各个物质生产部门、分部门和行业的所有企业的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以年为单位)所生产的全部物

质资料的总和是

A.社会总产品B.社会总产值C.国民生产总值D.国民收入 18.在下列选项中属于社会主义国民收入中的积累基金的是

A.社会保证基金B.社会后备基金C.国家管理基金D.文教卫生基金 19.我国在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过程中,社会保障基金要 A.全部由国家筹集和积累B.全部由企业筹集和积累

C.全部由劳动者个人筹集和积累D.通过多渠道筹集和积累 20.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实物构成是一年中所生产出来的 A.全部生产资料和全部消费资料

B.全部生产资料和新增加的消费资料 C.全部消费资料和新增加的生产资料

D.生产资料的新增加部分和消费资料的新增加部分

21、一定时期内(一般以年为单位)所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总和是 A、社会总产品 B、国民收入

C、国民生产总值 D、国内生产总值 22、下列不属于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是

A、企业以税金或利润形式按规定上缴给国家 B、企业向银行贷款所支付的利息

C、企业以基金形式用于发展生产和集体福利 D、企业以工资形式分配给企业职工 23、国民生产总值反映的是

A、一国经济的实际增长和实际收入水平 B、一国的经济联系和社会结构 C、一国的人口素质和生活质量

D、一国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活动总成果

二、多项选择题

1.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形成的收入包括 A.国家集中的纯收入B.企业收入

C.用于补偿生产资料消耗的资金D.对外援助基金 E.生产劳动者的个人收入 2.社会主义消费基金包括

A.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在为自己的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价值 B.社会后备基金

C.用于文教卫生的非生产性基建基金

D.为社会劳动时间所创造的价值中用于个人的消费基金 E.为社会劳动时间所创造价值中用于社会的消费基金 3.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A 在生产发展和国民收入增加的基础上,兼顾积累与消费,使积累基金和消费 B.积累基金与消费基金的比例,必须同国民收入的实物构成相适应 C.正确安排积累基金内部生产性积累和非生产性积累的关系 D.正确安排消费基金中社会消费基金和个人消费基金的比例 E.确定合理积累率,讲求积累效益 4.社会主义国民收入通过初次分配形成

A.国家集中的纯收入B.企业基金C.用于补偿生产资料消耗的基金 D.对外援助基金E.生产工作者个人收入

5.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涉及到以下的关系 A.积累与消费的关系B.社会消费与个人消费的关系 C.生产部门与非生产部门的关系D.地区之间的关系 E.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 6.社会主义国民收入必须再分配的原因是 A.满足非物质生产部门的需要

B.加强重点建设,保证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的需要 C.设立社会保证基金的需要 D.建立社会后备基金的需要

E.保证物质生产部门上缴税收的需要

7.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形成的几种基本的原始收入是 A.国家集中的纯收入B.企业收入C.文化教育部门的收入 D.医疗卫生部门的收入E.生产劳动者的个人收入 8.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积累和消费关系的原则是

A.在生产发展和国民收入增长的基础上,使积累和消费都有所增长

B.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比例,要同国民收入中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比例相适C.正确安排积累基金内部的生产性积累和非生产性积累的比例 D.正确安排消费基金中社会消费基金和个人消费基金的比例 E.确定合理的积累率,讲求积累基金的经济效益 9.社会主义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途径包括

A.国家财政预算B.银行信贷C.生产企业发放工资 D.劳务费用的支付E.价格体系

基金都有所增加应

10.要处理好社会主义积累基金内部的比例关系,必须正确安排 A.生产性基本建设基金同社会保证基金之间的比例关系 B.非生产性基本建设基金同社会保证基金之间的比例关系 C.生产性积累和非生产性积累之间的比例关系 D.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之间的投资比例 E.农业内部和轻、重工业内部的投资比例

11.社会主义国民收入必须进行再分配的原因是 A.满足非物质生产部门的需要

B.加强重点建设,保证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 C.保证物质生产部门上缴税收的需要 D.设立社会保证基金的需要 E.建立社会后备基金的需要

12、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发展的目标是

A、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B、多渠道筹集资金和扩大社会保障对象 C、加强社会保障立法使社会保障法制化

D、实行社会化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 E、建立多层次保障制度

第二十组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的关键是

A.扩大出口,提高出口创汇能力B.扩大进口,进口更多日用品 C.更多地利用外资D.发展对外承包工程 2.我国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战略是 A.发展内向型经济B.发展外向型经济

C.发展转口贸易经济D.发展内向型、外向型相结合的经济 3.我国利用外资主要应用于

A.直接生活消费B.非生产性建设C.社会福利事业D.生产性建设 4.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实行对外开放是我国 A.一个阶段的具体政策 B.短期的权宜之计

C.长期的基本国策 D.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所采取的措施 5.我国经济特区的社会性质属于

A.资本主义性质B.社会主义性质C.封建主义性质D.半殖民地性质 6.我国在对外开放中要形成的格局是 A.搞好五个经济特区的对外开放格局

B.从经济特区扩大到沿海港口城市的对外开放格局 C.从经济特区扩大到沿海经济开发区的对外开放格局 D.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7.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核心问题是

A.发展集体经济B.发展区域经济C.发展劳动密集型经济D.发展外向型经济 8.现阶段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是

A.扩大对外贸易的格局B.西部地区大开发的格局

C.东部沿海地区进一步开放的格局D.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格局 9.实行对外开放是我国

A.现阶段的暂时举措 B.长期的基本国策C.历来实行的政策D.特有的经济政策 10.我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基础是

A.劳务合作 B.利用外资C.对外贸易D.引进技术 11.我国在对外开放中最终所要形成的格局是 A.搞好五个经济特区的对外开放格局

B.从经济特区扩大到沿海港口城市的对外开放格局

C.从经济特区、港口城市扩大到内地开发区的对外开放格局 D.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12.我国在实行对外开放中充分利用国际分工的主要作用是 A.促进国民收入合理分配B.节约社会劳动,提高经济效益

C.有利于促进资本市场的建立和完善D.自然推动我国西部地区经济的大发展 13.我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基础是

A.对外贸易 B.引进先进技术C.吸引外资D.引进先进管理 14.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对外贸易

A.是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进行的B.是由社会主义国家垄断经营的 C.是完全由市场规律调节支配的D.都是由国家外贸机构直接经营的 15.社会主义国家对外经济援助的实质是为了

搜索更多关于: 政治经济学习题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16.在国民经济中处于基础地位的产业部门是 A.工业 B.商业 C.建筑业 D.农业 17.我国经济发展长期的、基本的立足点是 A.抑制需求B.扩大内需C.实行赤字财政D.依赖国外市场 18.我国经济发展长期的和基本的立足点是 A.计划生育B.增加利润 C.承包经营D.扩大内需 19.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 A. 实行人口有计划增长的必然趋势 B. 培育和发展现代流通形式的必然趋势 C. 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D.企业实行公司制度改革的必然趋势 20.农业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基本物质资料的根本特征决定了农业 A.生产不适合发展为社会化大生产B.生产的发展总是落后于其他各行业 D. 生产完全依赖自然,听命于自然D.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 21、科会主义经济效益的特点是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