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16届南通市对口单招高三年级第二轮复习调研测试卷及答案
1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研究物种起源所凭借的事实基础是生物相互间的亲缘关系,它们的胚胎的关系、它们的地理分布、地质上的连续以及其他的此类事实。
B.研究物种起源的方法是对事实加以思考,进而推断。 C.作者批判了创造论的错误学说。
D.文段先分析了生物进化的原因,进而推出了生物进化论的观点。 15.结合选段,下列表述中,不符合达尔文的观点的一项是 A.有的自然学者可能对生物变异的原因解释得还不充分,完善。 B.自然选择一定是物种变异的最重要的且唯一的条件。
C.研究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可以为了解生物变异提供最良好的机会。 D.物种不是被创造出来的。
(二)
①不管在什么情况之下,幸福都是一种秘密。但是凭苏东坡的作品而研究其内在的本性,藉此以窥探他那幸福的秘密,便不是难事了。苏东坡这位天纵大才,所给予这个世界者多,而所取自这个世界者少,他不管身在何处,总是把稍纵即逝的诗的感受,赋予不朽的艺术形式,而使之长留人间,在这方面,他丰裕了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他现在所过的流浪汉式的生活,我们很难看做是一种惩处,或是官方的监禁。他享受这种生活时,他给天下写出了四篇他笔下最精的作品。一首词《赤壁怀古》,调寄《浪淘沙》,也以《大江东去》著称;两篇月夜泛舟的《前后赤壁赋》;一篇《承天寺夜游》。单以能写出这些绝世妙文,仇家因羡生妒,把他关入监狱也不无道理。赤壁夜游是用赋体写的,也可以说是描写性质的散文诗,有固定的节奏与较为宽泛的音韵。苏东坡完全是运用语调和气氛。这两篇赋之出名不无缘故,绝非别人的文章可比,因为只用寥寥数百字,就把人在宇宙中之渺小的感觉道出,同时把人在这个红尘生活里可享受的大自然丰厚的赐与表明。在这两篇赋里,即便不押韵,即便只凭文字巧妙的运用,诗人已经确立了一种情调,不管以前已然读过十遍百遍,对读者还会产生催眠..的作用。人生在宇宙中之渺小,表现得正像中国的山水画。在山水画里,山水的细微处不易看出,因为已消失在水天的空白中,这时两个微小的人物,坐在月光下闪亮的江流上的小舟里。由那一刹那起,读者就失落在那种气氛中了。 .. ????
②大约和写这两篇小赋同时,苏东坡又写了一篇短短的月下游记。一天夜里他不能入睡,起来在承天寺月下漫步,承天寺离临皋亭很近。所记只是刹那间一点儿飘忽之感而已。这篇
语文试卷 第5页 共11页
游记现在已然成了散文名作,因其即兴偶感之美,颇为人所喜爱。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③这篇小品极短,但确是瞬息间快乐动人的描述,我们若认识苏东坡主张在写作上,内容决定外在形式的道理,也就是说一个人作品的风格只是他精神的自然流露,我们可以看出,若打算写出宁静欣悦,必须先有此宁静欣悦的心境。他究竟怎样陶冶出此种恬适的心境呢?且听下回分解。
16.①段中总领①至③段内容的句子是
A.不管在什么情况之下,幸福都是一种秘密。但是凭苏东坡的作品而研究其内在的本性,藉此以窥探他那幸福的秘密,便不是难事了。
B.他享受这种生活时,他给天下写出了四篇他笔下最精的作品。
C.他现在所过的流浪汉式的生活,我们很难看做是一种惩处,或是官方的监禁。
D.苏东坡这位天纵大才,所给予这个世界者多,而所取自这个世界者少。他不管身在何处,总是把稍纵即逝的诗的感受,赋予不朽的艺术形式,而使之长留人间,在这方面,他丰裕了我们每个人的生活。
17.①段中,作者认为苏轼赤壁夜游散文诗的绝妙之处在于
A.用赋体写赤壁夜游,调动固定的节奏与较为宽泛的音韵,推升了文章的艺术成就。 B.完全是运用语调和气氛写赤壁夜游,不借助固定的节奏与较为宽泛的音韵,获得了妙不可言的艺术成就。
C.只用寥寥数百字,就把人在宇宙中之渺小的感觉道出,同时把人在这个红尘生活里可享受的大自然丰厚的赐与表明。
D.既调动固定的节奏与较为宽泛的音韵,又运用语调和气氛,推升了文章的艺术成就。 18.对①段中加点字“催眠”“失落”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催眠”指文章使读者产生绵绵睡意,“失落”指读者失去对文章的判断。 B.“催眠”指文章将读者带入特定的意境,“失落”指读者融入文章所营造的氛围中。 C.“催眠”指文章使读者产生绵绵睡意,“失落”指读者融入文章所营造的氛围中。 D.“催眠”指文章将读者带入特定的意境,“失落”指读者失去对文章的判断。 19.对②③两段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语文试卷 第6页 共11页
A. 人们从极短的散文小品《记承天寺夜游》可以读出苏轼的宁静欣悦的精神境界。 B.《记承天寺夜游》表达了一种稍纵即逝的诗的感受,具有即兴偶感之美。
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非宁静欣悦之人不能写出。 D. 作者提及《记承天寺夜游》,意在表达对苏轼超类绝伦的文学造诣的深深钦佩。 三、文言文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1分,共6分。在下列每小题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请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 20.下列各句中“以”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 则何以哉 B. 以有尺寸之地 C. 以俟君子 D.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21.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通假字的是
A. 唯求则非邦也与 B. 或师焉,或不焉 C. 拔剑切而啗之 D. 倚歌而和之 22.下列句式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技经肯綮之未尝 B.不拘于时 C.求人可使报秦者 D.相与枕藉乎舟中 23.下列各句中,加点字活用类型不同的一项是
A.左右欲刃相如。 B.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C.三子者出,曾晳后。 D.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24.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没有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可谓智力孤危 B.古之学者必有师 ....C.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D.且为之奈何 ....25.下列选项中,表述不正确的是
A.《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虽然是语录体,但人物的语言能鲜明表现其性格特征,如谦虚谨慎、注意分寸的冉有,志向高洁、淡泊功名的公西华等等。
B.《劝学》运用大量的比喻,形象生动而又具体地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 C.《庖丁解牛》是《庄子?养生主》中的一篇寓言,以庖丁解牛寓养生之道,阐释庄子的处世哲学,蕴含了丰富的哲理。
D.《将进酒》是李白在遭排挤、受打击、理想不能实现的情况下,借酒发泄心中对现实不满的一首古体诗,体现了诗人藐视权贵的无畏气概。
语文试卷 第7页 共11页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题,7小题,共20分)
(一)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静女》 26.《静女》这首诗出自哪部作品?请对该部作品作简要介绍。(2分) 27.“自牧归荑,洵美且异”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2分) 28.本诗塑造的男女人物的性格特点分别是什么?(2分)
29.请转换角度,以“静女”的口吻,用现代汉语来叙述诗中所描绘的事件,字数100字左右(4分)
(二)
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我就站住,豫备她来讨钱。 “你回来了?”她先这样问。 “是的。”
“这正好。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我正要问你一件事——”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
我万料不到她却说出这样的话来,诧异的站着。
“就是——”她走近两步,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的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30.文中对“她”(祥林嫂)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文段中的划线句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精神与心理状态?(2分)
31.请试着归纳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4分) 32.小说起名为“祝福”,其深刻含义是什么?(4分)
语文试卷 第8页 共11页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