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德育论模拟试卷(一)
《德育论》模拟试卷(一)
一、单项选择
1. 狭义的德育专指
A.道德教育 B.政治教育 C 思想教育 D 法制教育 2.我国德育概念泛化的原因之一是受
A.美国教育学的影响 B。德国教育学的影响 C.苏联教育学的影响 D。英国教育学的影响
3.主要指对民族、阶级、政党、国家、政权、社会制度和国际关系的情感、立场、态度的教育是
A. 思想教育 B.政治教育 C.道德教育 D.法制教育
4.我国德育中的“四项基本原则”教育、社会主义制度的教育、党的基本路线教育等,属于
A.思想教育的范畴 B.政治教育的范畴 C.道德教育的范畴 D.法制教育的范畴 5.长期以来,我国德育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侧重
A.思想教育部门 B。政治教育部门 C.道德教育部门 D.法制教育 6.德育外延的界定应当遵循“守一望多”的原则。“守一”指的是
A.思想教育 B.政治教育 C.道德教育 D.法制教育
7.率先提出“道德教育是一种超越”,拉开了道德教育本质讨论序幕的学者是 A.王逢贤 B.鲁洁 C.班华 D.钟启泉 8.德育对精神文化的传递与保存、改造与创新,指的是它的
A.文化功能 B.政治功能 C.经济功能 D.自然性功能 9.德育能直接影响劳动者的素质,这体现了它的
A.文化功能 B.政治功能 C.经济功能 D.自然性功能
10.学校德育通过系统的德育学科课程,可以向学生传播一定的政治理论,这体现了它的
A.文化功能 B.经济功能 C.政治功能 D.自然性功能
11.学校德育通过哲学及各科教学可以在新一代的思想上系统、完整地树立起作为世界观一部分的新的人生观、自然观,这体现了它的
A.文化功能 B.经济功能 C.政治功能 D.自然性功能 12.通过德育形成和发展个体品德的内容结构,这体现了德育的
A.文化功能 B.政治功能 C.自然性功能 D.个体发展功能
13.通过德育可使每个个体实现其某种需要、愿望(主要是精神方面的),从中体验到满足、快乐、幸 福.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这是德育的 A.文化功能 B.自然性功能 C.个体发展功能 D.个体享用性功能 14.德育目的的要求应当高于德育对象的现实的道德水平;德育目的产生于德育活动之前,这体现了德育目的的
A.超越性 B.可能性 C.预见性 D.教育性 15.德育目的规定了道德教育活动所应培养的人的道德品质,实际上就是规定了道德教育活动的最大方向,这是德育的
A.调控功能 B.导向功能 C.评价功能 D.制约功能
16.认为德育目的应该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超越于一切利已欲望之上的“超
人”,即具有“神性”的人。,这是德育的
A.神学目的论 B.个人中心目的论 C.社会中心目的论 D.教师中心目的论 17.强调个人价值的权威性和独特性,认为德育目的在于提升受教育者个体的价值,使他们真正成为道德的主体,实现道德上的自由或自治。这是德育的 A.神学目的论 B.个人中心目的论 C.社会中心目的论 D.教师中心目的论
18.认为德育目的只能根据社会的需要来制定,培养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以保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这是德育的 A.神学目的论 B.个人中心目的论 C.社会中心目的论 D.教师中心目的论 19.德育的神学目的论的代表人物是
A.托马斯·阿奎那 B.卢梭 C.涂尔干 D.布鲁纳 20.德育的个人中心目的论的代表人物是
A.托马斯·阿奎那 B.卢梭 C.涂尔干 D.布鲁纳
21.儿童(青少年)能够借助于自身的道德判断、情感等因素自觉体认道德价值与规范,进行道德行为的发展阶段是 ( C)
A.无律阶段 B.他律阶段 C.自律阶段 D.自由阶段
22.人们对现实生活中的思想道德关系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是.(B)
A.品德认识 B.品德情感 C.品德意志 D.品德行为 23.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受教育者的思想言行进行肯定和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从而控制其品德发展的方向的德育方法是(D ) A.自我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情感陶冶法 D.品德平价法
二、名词解释 1. 政治教育
2.德育的文化功能 3.德育的经济功能 4.德育的享用功能, 5.德育目的 三、简答题
1.德育泛政治化的表现有哪些? 2.德育泛政治化的后果是什么? 3.政治与道德有何区别?
4.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有何区别? 四、论述题
1.我国德育概念泛化的原因及其弊端? 2.如何理解德育与政治的关系? 五.分析题 案例:
高二是比较重要的阶段,然而很多同学面对节奏突然加快的课程和直线上升的各科作业量,都无法及时调整自己的生活作息和应对方法,以至于经常有人
上课迟到、早退.甚至在自习或上课的时间吃东西。班主任周老师多次找这些同学谈话,无奈批评教育都不起作用,一开始都是满口承认错误,保证下不为例,可惜都是说的比唱的好听,过后,迟到的依然退到,吃早餐的依然是把早读课堂当食堂.
一天在每周例行的班会上,周老师详细地总结了本周的班务情况,包括考勤记录,然后对同学们宣布说:“从今天开始,我们班实行一个针对早读迟到早退、吃早餐的惩罚措施:哪位同学迟到一次就罚在班会上给大家唱一首歌,迟到两次就唱两首,天天迟到我们就给他开个人演唱会。一是借歌声向同学们表达歉意,二是有助于同学们展示个人风采,说不定我们班还能挖掘出一两个歌星呢。”一席话听得那几个最爱迟到的男生当时就傻了眼:“唱歌?不是吧——不如让我们去跳楼好了。”
周老师听着这几个调皮鬼的长叹短嗟.暗暗地笑了。果然这招非常见效.慑于在大庭广众抛头露面进行个人表演的威胁,那些违反早读纪律的同学都收敛了很多,偶然有一两个不小心迟到的,在班上面红耳赤地放歌一曲之后,再也不敢“争取”这种当众展示的待遇了。从此以后,我们班的早读纪律有了明显的好转,流动红旗常常驻扎在我们班.而每周的例行班会更成为了同学们最为期待的活动.因为可以欣赏违反纪律的同学的歌声嘛。
结合案例分析教育者在实施惩罚时应遵循哪些基本要求? 2.案例
《北京青年报》1991年4月2日刊登了一篇中学生对电影《焦裕禄》的观
后感,很值得我们深思。 124中的小伙子刘煜在看《焦裕禄》时哭了——“当时我真激动,恨不得马上去干一番什么。”可他走出电影院没10分钟,看看从自己身边走过的忙忙碌碌的人群,心里又恢复了原有的平静。很多中学生都有过类似的经历,这是因为青春的热血和他们头脑中现有的观念发生了抵触。高一学生杨楠承认:“我看枪战片也没像看《焦裕禄》那样揪心。但是,虽然我承认焦裕禄很值得尊敬,可让我去像他那样,我可做不到。”因为他不相信人能全心全意地为别人,“焦裕禄真的就没一点私心?”女中学生甄憬然回忆看电影时的感受时说:“焦裕禄给我的触动非常大,在他身上体现了最伟大的人格。”可我却不能同意那句话:?他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因为我更同意三毛的一句话:?假如把一切都献给了别人,那么你一生中就虐待了一个生灵——那就是你自己。?人应该想想自己。”崔炜同学则一直没闹明白:“焦裕禄怎么能做到像人们说的那样?他为什么会这样做?难道他就没有想到要先做个好丈夫、好爸爸吗?166中一位不愿说出名字的男生更直言不讳:“焦裕禄的确是个好人,但他太不适合用来教育我们这一代人。他活得太累。”高二学生王京宇的见解拥有着相当一部分中学生的共鸣:“现在从国家到个人都讲求务实,这是最根本和最自然的东西。人其实只有先保重自己才谈得上去帮助别人。”
结合案例分析道德教育理想化的主要特征。 《德育论》模拟试卷(一)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8.A 15.B 2.C 3.B 9.C 10.C 16.A 17.B 4.B 11.D 18.C 5.B 12.D 19.A 6.C 13.D 20.B 7.B 14.A 二、名词解释
1.主要指对民族、阶级、政党、国家、政权、社会制度和国际关系的情感、立场、态度的教育。
2.是指德育对精神文化的传递与保存、改造与创新 3.是指学校德育通过培养受教育者特定的思想道德素质(这些素质正是经济活动所必需的),而对经济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4.即是说,可使每个个体实现其某种需要、愿望(主要是精神方面的),从中体验到满足、快乐、幸 福.获到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5.是德育活动预先设定的结果,是德育活动所要生成或培养的品德规格。 6.这种目的论认为德育目的应该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超越于一切利已欲望之上的“超人”,即具有“神性”的人。
三、简答题
1.
(1)在思维定势中,把道德教育与政治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考虑德育
问题时,重政治而轻道德。
(2)在德育的实际实施中,出现道德教育完全政治化的倾向。 (3)在日常社会生活和德育过程中,人们往往持一中政治的立场和尺度, 来
认识道德问题,把一些本来纯属道德教育与评价的问题,当作政治问题来解决
2.德育泛政治化的后果是什么?
(1)它伤害了真正意义上的道德教育。
(2)道德教育的过于政治化,也伤害了政治思想工作的顺利展开 (3)它还使道德与政治之间的关系畸形化。
3.政治与道德有何区别?
(1)政治强调服从,道德则以自愿为基础。政治可以通过国家机器等强制手段来推行,道德却以社会舆论和个人良心为机器。
(2)政治只存在于阶级社会,它必将随着阶级和国家的消亡而消亡;而道德自有人类社会以来便伴随人类社会,它与人类社会公存亡。
(3)内容不同:任何社会的政治都是直接为维护或变革某种生产关系服务的,它的内容涉及阶级、国家、政党、民族、国际政治等方方面面;而道德反映的是个人、家庭、阶层、阶级等社会关系,它涉及个体的生存,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等。
(4)存在方式不同:政治的存在方式大多是显性的和成文的,而道德的存在方式既有显性的、成文的,也有隐性的、不成文的,如各种社会准则、义务、责任往往是显性的、成文的,图腾、禁忌、风俗等则是隐性的、不成文的。
(5)与社会经济基础的密切程度不同:政治比道德与社会经济基础的密切程度高。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也在最大程度上捍卫着经济基础;而道德对于经济基础的反映却具有间接性和滞后性的特点。
(6)对于社会存在的作用在范围和程度上有差别:政治对社会存在的作用更及时和直接;而道德对社会存在的作用则更广泛和持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