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产业集群理论文献综述-2011.6.5
产业集群理论文献综述
生产要素移动通过市场传导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新经济地理学最重要的基石和假定是任何制造业产品都具有运输成本。他的中心-边缘模型证明工业活动空间集聚的一般趋势,认为一个国家和地区要实现规模经济而使运输成本最小,制造业应该选择在市场需求大的地方,而反过来市场需求又取决于制造业的分布。而且空间集聚一旦形成,通过路径依赖性,就很有可能自我延续下去。他还指出产业政策和贸易保护政策只是影响产业集聚的因素之一,产业集聚中的不确定因素很多,因而克鲁格曼并没有提出政府选择扶持重点产业的观点。 3.8波特的新竞争经济理论
关于产业集群的概念定义,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1990)一书中正式提出了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 )的概念,后又在《产业集群与新竞争经济学》(1998)一文中进一步对其完善。他认为,产业集群是在某一特定领域内互相联系的,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机构的集合。“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内互相联系的、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机构的集合。集群包括一批对竞争起重要作用的相互联系的产业和其他实体”。产业集群经常向下延伸至销售渠道和客户,并且从侧面扩展到辅助性产品的制造商,以及与技能技术或投入相关的产业公司。产业集群包括提供专业化培训、教育、信息研究和技术支持的政府和其他机构。
1990年,波特通过对丹麦、德国、意大利、日本、英国和美国10个发达国家进行考察的基础上,出版了《国家竞争优势》一书,认为一国的竞争力取决于产业创新与升级的能力,竞争优势是通过高度本地化过程而产生并持续发展的,各国只能在本国有特色的产业中获得国家竞争优势。文中提出了产业国家竞争优势的“钻石体系”,“钻石体系”由四个相互作用的关键要素构成,分别是生产要素,需求条件,企业战略、结构与同业竞争,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它们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他认为,国家只是企业的外在环境,政府的目标是为国内企业创造一个适宜的环境。因而,评价一个国家产业竞争力的关键是该国能否有效地形成竞争性环境和创新 地理集中性使得各个关键要素的功能充分发挥,在互动的过程中,推动产业集群的出现。
1998年,波特又在《 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企业集群与新竞争经济学》一文,系统地提出了以企业集群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新竞争经济理论。他认为,企
9
产业集群理论文献综述
业集群对竞争优势至关重要的原因如下:一是企业集群能够提高集群内企业的生产效率,使每个企业在不牺牲大规模企业所缺少的韧性的条件下从集群中获益;二是企业集群能够提高集群内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集群成为创新的中心;三是集群能够降低企业进入的风险,促进企业的衍生与发展。
波特主要的贡献在于从企业竞争力角度来说明产业集聚现象,认为产业集聚能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并对产业集聚为何能影响企业的竞争力进行说明。 3.9熊彼特的创新产业集聚论
熊彼特将技术创新与产业集聚的发展结合在一起进行研究,他在解释经济周期或经济波动时认为,除了战争、革命、气候等外部因素之外,技术创新的产业集聚和增长的非同期因素是经济波动的主要原因。熊彼特主要是从创新角度来说明产业集聚现象,认为产业集聚有助于创新;反之,创新又推动产业集聚。创新并不是企业的孤立行为,它需要企业间的相互合作和竞争,需要企业集聚才得以实现。
四、国外产业集群理论研究最新进展
当前,国外关于企业集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集群的机理、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社会资本以及经济增长与企业集群的关系、基于企业集群的产业政策和实证研究。
Lynn Mytelka和 Fulvia Farinelli 把产业集群分为非正式群、有组织群和创新群 , 探讨如何在传统产业中培育创新群和建立创新系统 , 从而使传统产业保持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J·Vernon Henders on和Anthony J·Venables从经济发展和地理的角度探讨产业为什么会群集、新集群是如何形成的、脱离集群的后果等问题。为了解释以上问题,他们对国际和国内经济的地理特征进行了实证研究。
Suma S. Athreyr通过对剑桥高科技群增长和变迁的实证研究,探讨了剑桥高科技群是如何增长和变迁的、哪些微观经济要素可以解释这些现象、为什么剑桥高科技群没有达到硅谷的水平等问题,其研究的理论基础是经济组织和集群的关系。
Catherine Beaudry 和 Peter Swarn 对产业集群的强度影响产业集群内企业绩效的途径进行了研究 , 他们用雇员数量作为衡量产业集群强度的指标 ,
10
产业集群理论文献综述
对英国几十个产业进行了实证分析 , 得出在不同产业存在着产业集群正效应和负效应的结论。
Machiel Van Dijk和Order Nomalor从需求角度解释了产业动力学,在假定消费者偏好多样性和相关技术兼容性不同的前提下,探讨新技术应用的时间和频率是如何影响产业动力的,验证了新技术应用模式和产业中企业数量的关系。
Mark Lorenzon通过实证分析,研究了产业集群内企业的信息成本的特点,解释了不同的信息在不同产业集群的存在原因和地理接近与信息成本的关系。
OECD对不同国家的产业集群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待深化的问题: 如何使产业集群更有竞争力,重要知识问题的确定,产业升级优化战略的设计,如何从传统竞争走向战略协作和差异化竞争。
斯科特用成本理论,解释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他认为,最具有发展动力的产业集群通常需要以社会文化准则为基础的集体制度安排来克服市场失效。 五、国内产业集群理论研究概况
我国对产业集群以及区域创新体系的研究,始于 20世纪90 年代,而大量开始研究则是在 2000 年以后。他们不仅将西方的产业区、新产业区、产业集群理论引进到国内,还从案例研究中挖掘具有中国区域特色的理论内涵,对于国内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培育以及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北京大学王缉慈是中国较早关注产业集群现象的学者,在其《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和区域发展》中,比较系统的研究了产业集群的及其竞争优势问题,认为集群是一个适合创新的空间,产业集群形成发展的原因是地理上临近和社会根植两组效应作用的结果,并从区域创新网络的视角探讨了新产业区地发展机制,她认为中国沿海城市的一些开发区将可能出现以柔性专业化特征的新产业区。
仇保兴认为,产业集群是一种介于纯市场和层次之间的新型企业组织方式,它比市场稳定比层次组织灵活。
魏守华把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归纳为直接经济要素的竞争优势(包括生产成本优势、基于质量基础的产品差异化优势、区域营销优势、市场竞争要素)和非直接经济要素的竞争优势(体现在区域创新能力上),并把它归结为地域分工、外部经济、合作效率和技术创新等综合效应。
魏江、叶波认为,企业集群要实现创新集成,关键在于两点:一是集群成员
11
产业集群理论文献综述
间通过协调性的集群学习过程形成知识共享效应;二是要有一种良性竞争机制激励集群成员次第创新,形成“挤压效应”。
徐康宁认为,中国的产业集群和市场供给范围的扩大有关系,一般直接表现为具有很强的出口能力,可以在开放经济的条件下,发挥产业集群的效应,提高产业效率,这对中国产业提高其国际竞争力很有借鉴意义。
宁钟则认为企业集群存在进入、 退出劳动力市场、 技术溢出以及需求的动态变化过程。
叶建亮认为知识溢出是导致集群的重要原因,它不仅决定了集群的规模,也影响集群组织内企业的生产函数,知识溢出还导致集群内部产品的类同和恶性竞争的发生,知识产权的保护并不是制止恶性竞争的有效手段。
陆国庆、高飞提出了产业地理集中对于抗产业衰老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并由此应用到调整我国产业结构方面的问题上,指出产业区位重构、为优势产业区位创造外部经济,通过资源重组加速产业聚集,创新并维持集聚效应可作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措施。
陈剑峰和唐振鹏介绍了国外学者对产业集群的定义和分类,从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社会资本、经济增长等方面总结了国外产业集群的关联研究,阐述了国外产业集群的集群政策以及集群研究的逻辑关系,并综述了国外产业集群研究成果。
梁琦通过对“新工业区”理论的介绍、以及对克鲁格曼集聚理论、波特集聚理论和其他主要经济学家集聚理论的研究,认为除了要素禀赋外,产业集聚受七大因素的影响:运输成本、规模经济、外在性(劳动力市场共享、知识溢出)、地方需求、产品差别化、市场关联和贸易成本。
蔡宁等人对产业集群的区域创新体系及其集体学习机制进行了探讨。 盖文启较为系统的研究了区域创新网络,构建了区域创新网络的一般理论。他运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交易成本、竞争优势、创新等理论建立了区域创新网络理论体系,并利用这些理论体系来解释产业集群和新产业区创新网络形成和发展。
朱英明分析了产业集聚经济效应及其影响产业集是集聚的因素,认为规模收益递增是集聚经济的支配来源,规模收益递增不但导致某一经济活动的集聚,而
12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