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产业集群理论文献综述-2011.6.5

产业集群理论文献综述-2011.6.5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4/30 23:31:54

产业集群理论文献综述

工理论以及产业集群思想中。由于亚当·斯密主要关注是工场手工业的分工,但对整个社会的分工以及其相互关系演进的特点却很少论及,所以亚当·斯密在分工理论上的瑕疵是没有参透工场手工业分工与社会分工的区别以及相互联系,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近代经济学时期才被打破。 3.3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的外部规模经济理论

西方关于集群理论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亚当·斯密(Adam Simth),他在《国富论》一书中首先提到了集群一词。新古典经济学代表人物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继承了亚当·斯密对劳动分工的开创性观察,第一个比较系统地研究产业集群现象。马歇尔从新古典经济学的角度,通过研究工业组织间接表明了企业为追求外部规模经济而集聚。

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把经济规模划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产业发展的规模,这和专业的地区性集中有很大关系,这一类的经济规模称为外部规模经济;第二类则取决于从事工业的单个企业和资源,它们的组织以及管理的效率,这一类的经济规模称为内部规模经济。马歇尔认为,外部规模经济是指企业利用地理接近性,通过规模经济使企业生产成本处于或接近最低状态,使无法获得内部规模经济的单个企业通过外部合作获得规模经济马歇尔发现了外部规模经济与产业集群之间的密切关系,他认为产业集群是由外部规模经济所致。这种外部规模经济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高度专业化的地方性劳动力市场;二是大量廉价而又容易获得的产业生产的中间产品;三是聚集的相关产业产品先进技术和信息获取的便利性。 3.4产业区位集聚理论

阿尔弗雷德·韦伯(Alfred Weber)是工业区位理论的创立者,他从企业微观的区位选择角度,阐明了企业是否靠近取决于集聚的好处与成本的对比。他认为,企业集群的可以归结为四个方面因素:一是技术设备专业化与相互依存促使地方集中化;二是劳动力组织的充分发展与其专业化促进企业的集群化;三是集群可以最大限度的提高批量购买和出售的规模,得到成本更为低廉的信用,甚至消灭“中间人”;四是企业集群会引发煤气、自来水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共用,降低企业的经常性开支成本。他在《工业区位论》中把影响工业区位的经济因素分为区位因素和位置因素。他认为实际对区位起作用的区域因素主要是运输成本

5

产业集群理论文献综述

(运费)和劳动成本(工资),实际对区位起作用的位置因素包括集聚因素和分散因素,并且在探讨影响集群的一般因素中利用了等差费用曲线来解释产业集群的程度。

胡佛在《区域经济学导论》中指出:集群的基础是某种产业各竞争区位单位间的吸引。他认为,外部经济和专业化是产生聚集的重要原因。他还指出,任何一种产业而言,规模经济有三个不同的层次:单个区位单位(工厂、商店等)的规模决定的经济;单个公司 (即企业联合体 )的规模决定的经济 ,该产业某个区位的集聚体的规模决定的经济。对于城市化的经济,他认为,群体以外的其他类产品供给或活动可能增进聚集优势,如公共投入的可供性也即供给的多样性形成了城市化经济的比较优势。

巴顿将产业集群和创新结合在一起。他认为,产业集群有利于熟练劳动力、经理和企业家的成长。同类企业的地理集中将促使熟练劳动力汇集和发展适应于当地工业的劳动力的就业制度。地理集中加剧企业间竞争,而竞争又加剧创新的发生;地理集中有益于商品生产者、供给者与顾客之间的信息传播,而创新是基于正确了解和掌握顾客的需求;并且往往因为企业集聚而使这种需求被众多的企业发现和做出快速反应,使该区域所有企业迅速变革和创新满足顾客新需求。 3.5增长极理论

佩鲁在其增长极理论中的思想主要有以下四点:

首先提出了一个完全不同于地理空间的“经济空间” 。他认为经济空间是一种“受力场”,是以抽象的数字空间为基础 ,经济单位不是存在于地理上的某一区位,而是存在于产业间的数学关系中,表现为存在于经济元素之间的经济关系。只要在某种客体之间存在抽象的联系结构,就存在经济空间。佩鲁把经济空间划分为计划空间、极化空间、均匀空间三种类型。计划空间是指由原料、劳动、资本、动力的供应者和购买者之间建立的经营计划为基础的空间;极化空间是“由中心和向心、离心力的通道”组成的集合体,也就是由向心力和离心力的中心与其作用范围组成的空间;均匀空间是指在等值的经济变量的作用与影响下的经济空间,如在同一价格管辖的工厂、生产同一种产品的企业可以认为处在同一均匀空间之中。其中,增长极是在佩鲁的第二类经济空间 — — — 极化空间中出现的。

6

产业集群理论文献综述

其次,为了分析有支配效应发生的经济非均衡增长,佩鲁引入了“推动性单位”(propulsive unit)及“增长极”(growth pole)概念。所谓推动性单位就是一种起支配作用的经济单位,当它增长或创新时,能诱导其他经济单位增长。推动性单位可能是一个工厂,或是同部门内的一组工厂,或是有共同合同关系的某些工厂的集合。“推动性单位”与“被推动性单位” 通过经济联系建立起非竞争性联合体,通过后向、前向连锁效应带动区域的发展。佩鲁通过对推动性单位特征及推动性单位对其他经济单位增长诱导机制的研究,指出“如果一个有支配效应发生的经济空间被定义为力场,那么位于这个力场中的推动单位就被描述为增长极”,“增长极是在特定环境中的推动性单位”,“它是和周围相联系的推动性单位”,它对其他单位 (或地区 )具有推进作用。

再次,佩鲁认为,增长极理论的核心是推动性单位对被推动性单位的支配效应。佩鲁认为,现实经济中经济因素的作用是在一种非均衡条件下进行的,由于相互间的不均等影响而产生一种不对称关系,一些经济单位处于支配地位,而另一些则处于被支配地位。佩鲁把这种一个单位对另一个单位施加的不可逆转或部分可逆转的影响称为“支配效应”。增长极具有技术、经济方面的先进性,能够通过与周围地区的要素流动关系和商品供求关系对周围地区的经济活动产生支配作用。也就是说,周围地区的经济活动是随着增长极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动。

最后,佩鲁认为,推动性单位的支配是发展过程中的积极因素,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因为,推动性单位支配效应能够引致两种类型的增长效应:一是里昂惕夫乘数效应。它是通过推动性单位与其他单位间的垂直的、水平的联系产生。这种联系可分为前向联系、后向联系和旁侧联系等。由于这种联系的存在,推动性单位的发展能够通过投入 — 产出关联而对其他经济单位产生乘数效应 ,这是由推动性单位的投入而引发的系统产出成倍的增长,是外部经济的乘数效应;二是极化效应。当推动性单位生产的增加导致区域外的其他活动产生时,这种效应发生。极化效应所导致的区域外的其他活动可能是推动性单位的投入品供给活动,也可能是推动性单位的产品需求活动。因此 ,当政府将某种推动性单位植入某一地区后,将产生围绕推动性单位的集聚,再通过乘数效应以及极化效应 ,促进地区经济的增长。

增长极理论还包括缪尔达尔(Myrdal)和卡尔多(Kaldor)的循环因果积累原

7

产业集群理论文献综述

理、赫希曼 (Hirschman)的联系理论等。这些理论认为,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所产生的“极化效应”或“反吸效应”和“报酬递增”,将促使资本、劳动和产出在一定区域的循环积累,而其所产生的“涓滴效应”或“扩散效应”以及政府的转移支付等,将使经济在地理空间上不均匀增长。 3.6 科斯交易费用理论

科斯在1937 年发表的《企业的性质》一文中认为,企业是作为市场的替代物而产生的,并通过形成一个组织来管理资源,可以节约市场运行成本。科斯提出交易费用理论并用它来分析了组织的界限问题,其目的是说明,企业或其他组织作为一种参与市场交易的单位,其经济作用在于把若干要素所有者组织成一个单位参加市场交换,这样减少了市场交易者单位数,从而减少信息不对称的程度,有利于降低交易费用。科斯运用交易费用理论较好地解释了产业聚集的成因。他认为,由于产业集群内企业众多,可以增加交易频率,降低区位成本,使交易的空间范围和交易对象相对稳定,这些均有助于减少企业的交易费用;同时聚集区内企业的地理接近,有利于提高信息的对称性,克服交易中的机会主义行为,并节省企业搜寻市场信息的时间和成本,大大降低交易费用。

在科斯的研究之后,威廉姆森(Williamson)等经济学家进一步对交易费用理论进行了发展和完善 威廉姆森将交易费用分为事前的交易费用和事后的交易费用 他认为,事前的交易费用是指由于将来的情况不确定,需要事先规定交易各方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在明确这些权利 责任和义务的过程中就要花费成本和代价,而这种成本和代价与交易各方的产权结构的明晰度有关;事后的交易费用是指交易发生以后所产生的成本。按照科斯和威廉姆森的观点,从交易的角度来看,市场和企业只不过是两种可选择的交易形式和经济组织形式,他们之间不存在本质区别,他们之间还存在着多种其它中间组织形式,产业集群就是处于市场和企业之间的一种中间组织形式。 3.7保罗·克鲁格曼新经济地理学理论

20 世纪90 年代以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为产业集聚的产生提供了很好的解释。克鲁格曼以规模报酬递增、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为假设前提,在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模型( Dixit-Stiglitz,简称D-S模型)的基础上,认为产业集聚是由企业的规模报酬递增、运输成本和

8

搜索更多关于: 产业集群理论文献综述-2011.6.5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产业集群理论文献综述 工理论以及产业集群思想中。由于亚当·斯密主要关注是工场手工业的分工,但对整个社会的分工以及其相互关系演进的特点却很少论及,所以亚当·斯密在分工理论上的瑕疵是没有参透工场手工业分工与社会分工的区别以及相互联系,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近代经济学时期才被打破。 3.3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的外部规模经济理论 西方关于集群理论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亚当·斯密(Adam Simth),他在《国富论》一书中首先提到了集群一词。新古典经济学代表人物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继承了亚当·斯密对劳动分工的开创性观察,第一个比较系统地研究产业集群现象。马歇尔从新古典经济学的角度,通过研究工业组织间接表明了企业为追求外部规模经济而集聚。 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把经济规模划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产业发展的规模,这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