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化学反应的限度(教学设计)
[学生]:小组讨论,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并由小组组长表述。 (3)、结论:增大压强平衡向气体体积减小的方向移动。
减小压强平衡向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
[教师]:那么压强改变平衡为什么会这样移动呢?请同学们认真思考一下。(可提示从Q与K的关系判据来解释)。 [学生]:讨论,并回答。
[揭密]:在一定温度下,增大体系压强,各组分的浓度也同等倍数增大。因此,(1)对于化学方程式中气态物质系数不变的反应,增大压强,Q仍然等于K,化学平衡状态不变。 (2)对于化学方程式中气态物质系数减小的反应,增大压强,Q
所以,增大压强平衡向气态物质系数之和减小的方向移动。
减小压强平衡向气态物质系数之和增大的方向移动。 [随堂练习]: (1)PPT练习
(2)教材课后练习
[小结]:本节课我们通过三个实验探究探讨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分别如下): 1.温度的影响
降低温度,化学平衡向放热方向移动; 升高温度,化学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
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是通过改变平衡常数实现的。 (改变温度,使K与Q不相等,所以平衡会移动) 2. 浓度的影响
改变浓度,若Q < K,平衡正向移动;若Q > K,平衡逆向移动。 3. 压强的影响
增大压强平衡向气态物质系数之和减小的方向移动。 减小压强平衡向气态物质系数之和增大的方向移动。 [布置作业]:《创新设计》课时作业 5、板书设计:
三、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1.温度的影响
降低温度,化学平衡向放热方向移动; 升高温度,化学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
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是通过改变平衡常数实现的。 (改变温度,使K与Q不相等,所以平衡会移动) 2. 浓度的影响
改变浓度,若Q < K,平衡正向移动; 若Q > K,平衡逆向移动。 3. 压强的影响
增大压强平衡向气态物质系数之和减小的方向移动。 减小压强平衡向气态物质系数之和增大的方向移动。
5
七、评价与反思: 本节课主要通过“温度、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的实验探究,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化学实验并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总结规律进行个人思考与小组讨论相结合总结规律。
(1)教学目标的达成:全面性: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准确性:教学目标符合课标要求和教材实际,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
(2)科学合理地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设计制作的多媒体课件生动直观,能够做到重点突出无科学性错误。板书设计合理,条理清楚,重点突出。实验器材及药品在课前准备充分,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能顺利有效地完成实验,并取得良好效果,学生课后反应好。
(3)教学结构较严谨,教学中能凸现“知识”和“活动”两条主线,层次分明,衔接紧凑,过渡自然,师生活动有机结合。组织广泛、深入的探究:对教学中一些重点、难点知识,组织全体学生,通过讨论、实验、观察等活动,进行有一定深广度的探究。在总结出规律之后,实时通过适当的迁移应用,进行知识掌握情况的及时复习与反馈,课堂反映良好。
(4)学生通过探究实践增加了兴趣,就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注意发挥实验的教育功能,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塑造意志、品质。实验装置合理,实验探究2中创新性地用点滴板代替试管,既操作简便,又节约药品,同时现象明显,安全可靠,占用时间适度,不污染环境,能够做到设计创新实验,改革传统实验,收到良好效果。运用“实验、观察、比较、归纳”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总结提高新课程强调整体性。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以后改之:
(1)三个实验探究之间整体时间的把握,要做到收放自如,才能不致影响教学内容和项目的开展;
(2)课堂上注意及时把握和捕获突发变化,适时进行引导。能做到更好的提问式教学,在每个实验之后学生的讨论时,设置好各个问题之间的梯度,应该可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3)教学时应预留足够的时间给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和讨论。也许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6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