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言文专题参考资料
五、 看具体语境
文言虚词的用法比较灵活,要确定一个虚词的用法就必须联系语境作具体分析,做到“字不离句,句不离篇”。
① 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蒲松龄《促织》)语境是一只“青麻头”(蟋蟀)藏匿在“针针丛棘”之中。由此可推断“焉”是兼词“于此”。“伏焉”即“伏在那里”。
②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语境是交代写文章得目的是等待那些考察民情得人能够看到这篇文章。由此可推断“焉”是代词,代文章。“得焉”即“能够看到它”。 ③ 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季氏将伐颛臾》)“焉”用在疑问句中,表示责备得语气,由此可推断“焉”是疑问代词,可译为“何、哪里”。 ④圣心备焉(荀子《劝学》)“焉”用在陈述的语境里,是语气助词。 六、看句式特点
要准确把握以下句中带点的虚词的用法,可根据句式特点进行推断。 ①多于南亩之农夫(杜牧《阿房宫赋》)是介宾短语后首句,“于南亩之农夫”介宾短语,“于”是介词“比”的意思。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苏轼《石钟山记》)是定语后置句,“”“石”是中心语,“铿然有声者”是定语,“之”是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③何以战(《左传·曹刿论战》)是宾语前置句,“何以”即“以何”,“以”是介词“凭借”的意思。
④竖子不足与谋(司马迁《鸿门宴》) 是省略句式,“与”后面省略了宾语“之”,“与(之)”是介宾短语,“与”是介词“和、跟”的意思。 ⑤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蒲松龄《促织》是被动句,“为”表被动,是介词“被”的意思。
17
参考资料五
解答文言文分析综合类试题四步法
1.浏览全文做标记
阅读时应从以下角度解读全文:
(1)把主要材料梳理清楚并进行合理归类,逐层切分,弄清每段、每层的意思。 (2)将叙述性内容与说明或阐释性内容之间的关系搞清楚,对作者选取的材料、记叙的角度、叙述的语气,以及相关的议论、抒情等做到心中有数。
(3)抓住文章的主要观点,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要条分缕析,不要遗漏。从整体上把握材料后,对于题目中所提供的选项,如对词语的解释、语段的理解等,可以将它们还原到材料中对应之处,判断其正误。 2.锁定要求寻对应
解答文言文阅读题,或理解,或筛选,或分析,或概括,所有的答案都必须在原文中找到依据。在解答具体试题时,首先应锁定题干要求,明确试题指向,依照整体阅读思路答题,不仅需要“题”“文”对应,还要从人物或事物的内部联系的角度思考,观照全篇,抓住一些对应关系。这些关系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人物与事件的对应关系
一般的高考文言文选段都会出现多个人物、多个事件,而命题往往指向其中确定的一人或几人,命题者在设计错例的时候,常采取“张冠李戴”的方法,造成人物与事件不对应。
(2)事件与其发展阶段的对应关系
叙事类的选文,往往围绕一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等纵向的进程去叙写人物品格。命题人有时会在试题中就事件的某一阶段去设题,而在选项中却将后(前)一阶段的事件混杂到前。
(后)一阶段的事件之中,以此来干扰考生的答题思路。在做题时从不同阶段去划分层次,有利于迅速找准有效的阅读区间,把不属于该阶段的错例排除掉,从而能够快速准确地解题。
(3)事件与人物品行的对应关系
近几年高考题传记类文段在选材时始终贯穿着弘扬民族美德的宗旨,文中的主角一般都是民族英雄、清官、廉吏、良母、孝子等,以此来对考生的价值取向做正面的引导。但传记中作者往往会罗列多个细小事件来反映主人公的多种美德。命题人常就其中的某一种美德设题,如果考生对题干一瞥而过,不仔细审题,筛选时就很容易选出与题干所示美德不对应的句子,落入陷阱。题干对人物的某种品质或才智的说法,有时是明晰的,无需多费周折;但有时限于考生的认知水平,也是隐含的,需要考生细心揣摩。命题人有时便利用考生对题干某些说法内涵把握不清的认知缺陷,把一些似是而非的例句混杂其中。 3.借“题”解“文”用技巧
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借“题”解“文”是了解文章大意的一个重要技巧,甚至总结出“倒读”一法,从列在后面的分析概括中巧妙寻找解读原文的钥匙,这些也不无道理。另外,如果试题提供了文段的题目、出处、尾注、作者的有关情况以及背景知识等,考生就应该充分加以利用。因为依据这些信息,考生就可联系作者的生平及思想,联系时代背景,进行综合分析。 4.审视答案查疏漏
18
在解答完毕全部的文言文阅读试题后,一定要重读原文,审视答案。这既是确认答案的必要程序,又是防止疏漏的有效途径。运用“代入原文”“分析错误”“否定判断”等方法加以验证答案的正误。
19
参考资料六
文言文翻译方法
文言文翻译是对学生文言文能力的一种综合考查。翻译时需要遵循“信、达、雅”的原则。所谓“信”,就是要忠实于原文,保持原文风格。“达”,就是文句要通顺,表达要准确。“雅”,就是文字简明、优美。中学生在翻译文言文时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注意对原文词语的保留、替换、增补、删除、调整,下面简介几种常用的方法: 一 、保留专有名词
凡是专用词语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年号、官职名、器具、度量衡名称等,均保留不译。例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句子中的“庆历”是年号,“滕子京”是人名,“巴陵郡”是地名。这些专有名词不必翻译,照搬即可。 二、 替换差异词语
文言句中有些词语古今差异很大,需要用与之相适应的现代汉语来替换。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双音词替换单音词。例如:“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五柳先生传》)译为:安闲文静寡言少语,不羡慕荣华利禄。
2、用本字替换通假字,用今词语替换古词语。如:“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这里的“知”通“智”。
3、用现代汉语替换古今词义发生变化的词。有的词义扩大:如“江”“河”原专指长江、黄河,后泛指普通的江河;有的词义缩小:如“妻子”古指妻子和儿女,今专指妻子;有的词义发生变化:如“牺牲”古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指为正义事业而失去生命。有的词感情色彩发生变化:如“卑鄙”原指地位低下,今指语言行为等恶劣、不道德。 三、增补省略成份
文言文语言简洁常有省略,如不补出来会影响语意或不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翻译时需补出省略的成份,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补出省略的主语。如“未至,道渴而死”(《夸父追日》)译为:(夸父)还没到,半路上因口渴而死了。
2、补出省略的谓语。如“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译为:环绕滁洲城四周的都(是)山。
3、补出省略的宾语。如“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译为:便邀请(渔人)到家中,摆酒、杀鸡,做好饭菜款待他。
4、补出省略的量词。如“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译为:撤掉屏风一看,不过是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5、补出省略的介词。如“天下苦秦久矣”(《陈涉世家》)译为:天下的人苦(于)秦王朝的统治已经很久了。 四、删除无义虚词,
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只起语法作用,无实在意义,在翻译时不必也不能落实,
20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