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地理核心知识点解读

高中地理核心知识点解读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7 20:36:22

教考资源网 助您教考无忧

1.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

2.不同气候类型的气温特点不同纬度地带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同一纬度地带海陆分布不同地势高低不同洋流影响3.不同气候类型的降水状况:

赤道地区:气流以辐合上升为主,全年雨量充沛回归线与30°之间:常年干旱少雨大陆西岸亚热带:冬雨夏干

温带:降水季节分配均匀大陆东岸亚热带

温带 季风影响,夏雨为主大陆内部 降水较少两极地区 以下沉气流为主,全年降水稀少 (三)气候变化 地质时期:出现过三次大冰期

历史时期:经历过四次温暖和四次寒冷期十九世纪以来:气候有变暖趋势 七、气候资源

(一)气候资源的特点

1.与其他自然资源相同的特点为人类活动供原料、能源 开发需依靠技术资金的投入 2.与其他自然资源不同的特点

①普遍存在性 ②具有数值特征 ③较大的变率 (二)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

1.气候资源与农业不同温度带积温不同,耕作制度、作物种类不同干湿状况不同,植被、农业类型不同

2.气候资源与建筑日照与街道方位:街道与子午线成30°~60°夹角风与城市规划:居民区处在盛行风向上风向,工业 区处在下风向 3.气候资源与交通:公路、铁路设计、航空机场的布局 4.气候资源的旅游价值:哈尔滨→冰雕,松花江沿岸—雾淞 八、气象灾害及其防御

(一)气象灾害概念: 大气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经济建设及国防建设等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的损害。 (二)台风

成因:在热带或副热带海面,温度在26°以上的广阔洋面上形成的强 烈发展的热带气旋。 分布:亚洲东部沿海及亚洲南部、北美洲东海岸成灾原因:主要由强风、特大暴雨和风暴潮造成减灾措施:加强台风的监测和预报 (三)暴雨洪涝

形成条件:源源不断的水汽输送强烈的上升运动

形成降水的天气系统持续时间长分布:全球范围内程度不同,亚洲洪水发生最多

防御措施:工程措施: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水库、建分洪区非工程措施:洪泛区土地管理、洪水警报系统等。

(四)干旱

成因: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

危害: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考试资源网

教考资源网 助您教考无忧

防御措施: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结合的农业结构、干旱区选择耐旱作物、改进耕作制度 (五)寒潮: 我国冬半年主要气象灾害

灾害:使农作物受冻害、大风及大雪、冻雨危害。 第三单元 海洋环境 一、海水的性质 (一)海水的温度

1.热量收支:收入:太阳辐射 支出:蒸发2.表层水温的分布: (1)空间分布:水平分布:纬度低水温度,高纬海区水温低 垂直分布:随深度增加而递减1000m以下保持低温状态 (2)时间变化:夏季高、冬季低 (二)海水的盐度

1.概念:单位质量海水中所含盐类物质的质量,平均盐度:3.5% 2.分布规律:全球: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向低纬和高纬递减局部海区:最高:红海4.1%,最低:波罗的海不超1%

3.影响因素:气候:蒸发量>降水量 盐度高。洋流:暖流经过海区 盐度高(同一纬度) 径流:有无淡水注入,有淡水汇入海区盐变低 二、海水的运动

(一)运动形式: 波浪、潮汐、洋流 (二)洋流

1.定义:海洋中海水常年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的流动 2.类型:(成因):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性质):寒流、暖流

3.分布规律:(1)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反气旋型大洋环流(北顺南逆) (2)以副极地为中心气旋型大洋环流(只存在北半球—逆时针) (3)北印度洋季风洋流(冬逆夏顺) (4)南纬40°附近海区西风漂流 4.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对气候—暖流增温增湿 (2)对海洋生物—形成大渔场 (3)对海洋污染:利污染物扩散,使污染范围扩大 (4)对航海事业影响 三、海洋开发

(一)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

1.海洋资源主要类型:海洋化学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底矿产资源、海河能源 2.海洋渔业生产:集中在沿海大陆架海域(阳光充足、营养盐类丰富),世界主要渔场 3.海洋油气开发:海上钻井平台

(二)海洋空间的开发利用

1.海洋空间:包括海上、海中、海底,海洋环境复杂性、特殊性。

海洋空间利用:交通运输、生产空间、通信和电力输送空间、储藏空间、文化娱乐空间 2.海洋运输和港口建设,世界主要海运航线及港口。 (三)中国海洋资源

1.中国的海域近海: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大陆海岸线18000多千米,海洋资源丰富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考试资源网

教考资源网 助您教考无忧

2.主要渔场和海洋水产:舟山渔场—最大渔场 海洋水产:鱼、虾、海带 3.海盐和海底石油,海盐产量居世界首位,长芦盐场为最大盐场 四、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权益 (一)主要的海洋问题 1.海洋污染 2.海洋生态破坏 3.石油污染

(二)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权益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权益:沿海国12海里领海权,外延至200海里→专属经济区 第四单元 陆地环境 一、陆地环境的组成—岩石 (一)岩石

1.主要的造岩矿物: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 2.三大类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二)岩石相互转化与地壳物质循环

1.物质循环岩浆 上升冷却 岩浆岩 侵蚀、搬运、堆积 沉积岩 变质作用 变质岩 垂熔 岩浆 2.物质循环对地表影响:与地表岩石形成、地貌的变化、土壤发育密切相关 二、陆地环境组成—地貌 (一)地质作用

内力作用、外力作用同时进行,内力作用为主 (二)板块运动与板块构造

1.板块运动水平运动(主)相撞、挤压→山脉张裂→裂谷、海洋 垂直运动(辅)→地表起伏、海陆变迁

2.板块构造学说:岩石圈 海岭海沟 六大板块→板块内部地壳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

(三)板块构造与地貌 1.褶皱:背斜、向斜 2.断层→裂谷→陡崖 (四)外力作用与地貌 1.流水作用—沟谷、峡谷、瀑布 2.风力作用—风蚀沟谷、风蚀洼地 三、陆地环境的组成—陆地水 (一)陆地水体类型

1.空间分布(1)地表水:江河水、湖沼水、固态、冰川水 (2)地下水:潜水、承压水 2.水资源循环周期:静态水、动态水源(开发利用重点) (二)陆地水体相互关系

水体间相互运动转化,及其水源补给关系。补给类型:湖泊水、大气降水、冰川融水、季节性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考试资源网

教考资源网 助您教考无忧

积雪融水、地下水补给

(三)陆地水的更新—水循环

1.循环类型:海陆间循环(水资源再生)、陆地循环、海上内循环

2.水循环意义:联系四大圈层、海陆间物质迁移和能量的交换、塑造地表形态促使水体更新 四、陆地环境的组成—生物 (一)生物的分布与环境

1.气候光照、热量、水分条件对植物分布的影响 2.植物指示作用

(二)生物在地理环境中作用 1.生物作用中主要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 2.生物对大气成分改变 3.生物对陆地水体影响

4.生物对岩石作用,促成了土壤的形成 五、陆地环境的组成—土壤 (一)土壤在地理环境中作用

1.土壤概念: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本质屈性:有肥力,能生长植物

3.土壤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 4.作用: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中心环节 (二)土壤的形成

1.成土过程:原始土壤—有机质积累—养分富集 2.人类参与成土过程

六、陆地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差异 (一)整体性

陆地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构成陆地环境整体性 (二)地域差异 1.地带性因素 (1)水平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 (2)垂直地带性 2.非地带性海陆分布地形起伏 七、陆地资源和地质灾害 (一)陆地自然资源的特点 1.有限性 2.潜力无限 3.分布有一定规律

4.一个地域的自然资源组成相互联系整体 (二)陆地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陆地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活动和发展动力,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对象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考试资源网

搜索更多关于: 高中地理核心知识点解读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教考资源网 助您教考无忧 1.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 2.不同气候类型的气温特点不同纬度地带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同一纬度地带海陆分布不同地势高低不同洋流影响3.不同气候类型的降水状况: 赤道地区:气流以辐合上升为主,全年雨量充沛回归线与30°之间:常年干旱少雨大陆西岸亚热带:冬雨夏干 温带:降水季节分配均匀大陆东岸亚热带 温带 季风影响,夏雨为主大陆内部 降水较少两极地区 以下沉气流为主,全年降水稀少 (三)气候变化 地质时期:出现过三次大冰期 历史时期:经历过四次温暖和四次寒冷期十九世纪以来:气候有变暖趋势 七、气候资源 (一)气候资源的特点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