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铁路站场设计复习题
双线纵列式:单进路。枢纽区段站:双进路
2了解机车走行线、机待线、机车出入段线的布置原则P76
3掌握咽喉设计方法(能够分析布置图中各个道岔、渡线、梯线、线路的作用)P80
车站咽喉区设计步骤1、选择区段站参考详图2、确定咽喉区平行进路的数量例:双线横列式A端:4 B端:3 3、确定线路间距①到发线固定使用方案②单、双进路;超限货物列车到发线③线间距
4、到发场线路分组5、合理布置道岔和渡线:通、活、紧、省6、计算咽喉区的长度和到发线的有效长。
第四篇 编组站
一、概述 了解编组站的作业、设备和分类
作业:1改编中转货物列车作业2无改编中转货物列车作业3部分改编中转货物列车作业4本站作业车的作业 5机务作业6车辆检修作业7其它作业1)客运作业;2)货运作业;3)军运列车供应作业 设备:1调车设备2行车设备3机务设备4车辆设备5货运设备6其它设备
分类:(1)根据编组站在路网中的位置、作用和所承担的作业量分类。1路网性编组站 2区域性编组站3地方性编组站(2)在一个铁路枢纽内若设有两个或以上的编组站时,根据作业分工和作业量分类。1主要编组站 主要担当路网上中转车流的改编任务,以解编直达、直通列车为主的车站。2辅助编组站 协助主要编组站作业,以解编地区小运转车流为主。 二、布置图
理解一级三场编组站、二级四场编组站、二级三场编组站、三级三场编组站、三级六场编组站布置图的设备布置特点、各项作业流程、优点、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图形的适用范围P113 单向一级三场编组站1基本特征:上、 下行到发场并列在共用调车场的两侧。
2设备布置特点1.两到发场分设在调车场两侧,三场横列,避免了列车到发与车列牵出或转线所造成的交叉。2.正线外包,消除了横列式区段站图型的客货交叉。3.机务段设在接发列车较多的到发场出口咽喉处。4.车辆段设在调车场尾部正线外侧,站修所一般设在调车场外侧的线路上。5.调车场头尾各设两条牵出线,驼峰的位置应据主要改编车流方向、地形、风向以及进一步发展条件确定。6.两到发场与调车场之间通过四条联络线连接。7.上、下行通过车场设在到发场外侧。
3优缺点分析1.优点:站坪长度短、工程费用少、车场较少、管理方便、作业灵活。2.缺点:1)牵出困难,降低了改编能力。2)改编车流折返走行严重,增加了车辆在站作业的中转时间和调机行程。3)能力不能充分发挥,设备的互换性较差,上、下行车流不均衡时,两侧的调机和牵出线会出现忙闲不均的现象。4)改编能力较低。
4适用范围 适用于双方向改编车流较均衡、解编作业量不大或地形条件困难、远期又无大发展的中、小型编组站,也可作为其它大中型编组站的过渡图型。当一级三场编组站采用小能力驼峰,头部使用两台调机,实行双推单溜作业方式,调车场尾部使用两台调机时,可适应3200~4700辆/日左右的解编作业量。
单向二级四场编组站1基本特征:各衔接方向的共用到达场和调车场纵列配置,而上、下行出发场并列设在调车场的两侧。2设备布置特点1)共用到达场与调车场纵列配置,减少了车列解体时的牵出作业。2)上、下行通过车场分别设在两个出发场的外侧。3)机务段一般设在到达场旁边、反驼峰方向一侧。4)车辆段设在调车场尾部适当地点。5)在到达场与调车场之间,设有中小能力驼峰,一般实行双推单溜作业方式。调车场尾部设2条牵出线,通常配备2台调机。
3优缺点分析(1)优点:1)避免了到解列车牵引定数较大时整列牵出的困难。2)改编列车和调机的作业行程均较短,列车解体作业时分较短,驼峰作业效率较高,解体能力与纵列式基本相同。3)站坪长度较纵列式短
(2)缺点:1) 调车场尾部能力较低,头尾能力不协调。2)反向改编列车到达与出发的进路交叉.是各衔接方向共用峰前到达场的单向编组站图型的“固有”缺点。当运量不太大时,以平交形式存在;当运量上升时,若交叉点负荷不太严重,可以采用平面疏解方式;当运量继续上升,交叉点负荷严重时,则需采用立体疏解形式。 4适用范围
适用于解编作业量较大或解编作业量大而地形条件困难的大、中型编组站。当顺向改编车流较大或顺、反向改编车流较均衡而顺向车流为重车流时,在运营上是有利的。当头部设置小能力驼峰,配置2台调机,实行双推单溜作业方式,尾部设2条牵出线和2台调机时,二级四场编组站图型可适应4500~5200辆/日的解编作业量。
单向二级三场编组站
1设备布置及作业特征
1)取消顺向出发场,顺向改编列车全部在编发线上发车,编组时间的缩短减轻了尾部牵出线的负担,相应地提高了尾部编组能力。2)调车场尾部咽喉增加了挂本务机及发车对调机编组作业的干扰。 3)编发线和机走线的位置
调车场(编发场)内的线路一般分编发线、调车线、杂用线。这三类线路在调车场内的位置应使列车出发作业和挂机车与调车作业隔离,并使单组列车车流作业与双组或多组列车车流作业分开。一般应将编发线中车流较强的到站(去向),固定在最外侧,车流强度中等的单组、双组和多组列车到站依次排列。调车线在编发线之下,杂用线设在调车场最内侧。
机车走行线布置在调车场紧靠编发线的最外侧。
4)顺向通过车场的位置依一昼夜办理无改编中转列车数量和有无甩挂作业而定。无5)驼峰方向一般不采用编发线。
2编发线给设计和运用带来的新问题
编发线续溜车的处理。所谓续溜车是指当一个车列在调车场固定线路上集结完毕,在进行编组、技检和出发作业这段时间内,由驼峰继续溜下的该到站(去向)的车辆。
借线法是将续溜车暂时溜入原固定线路的相邻空线集结。增线法是增加调车线数量来集结续溜车,只有车流达到一定数量时,增线才是合理的,当编组到站少,车流量较小时,采用借线法较为有利。 3编发线的作业安全
采用信号联锁装置,以防止驼峰续溜车辆误入车列编成的线路;列检、商检、运转人员在编发线开始作业前应设置脱轨器进行防护;编发线发车时,发车进路应与其它敌对进路隔开;在编发线出口端设置脱鞋器,以避免压鞋发车。 4车流特点
单向二级三场编组站适用于改编作业量在3500辆左右的中型编组站。①流量大,且组号简单。 ②小运转车流大。
单向三级三场编组站
1基本特征:各衔接方向共用的到达场、调车场、出发场依次纵列配置。 2设备布置特点
1. 所有衔接方向到达的改编列车均接入一个共用的峰前到达场, 全部解编作业集中在共用的调车场上办理,发往各方向的自编始发列车也集中在一个共用的出发场上作业。2. 通过车场一般设在出发场外侧。3. 机务段设在出发场附近反向通过车场的外侧。设置峰下跨线桥,顺向到达机车可通过峰下机走线入段。4.车辆段布置在调车场旁侧。5.正线外包,到发进路立交疏解。
3优缺点分析 其主要优点是:1. 为各方向到达改编的列车在站内的解体、集结、编组、出发过程都是“流水式”作业。2. 改编车辆和调机作业行程短,解编效率高,能力较大。3. 站内各种作业交叉干扰较横列式和混合式都少,车站通过能力较大。4. 同类车场集中布置且仅设一套调车设备, 站内线路运用机动灵活,线路数量、用地面积和车站定员均较双向布置图有较大节省,有利于实现编组站现代化。
其主要缺点是:1. 反向改编列车走行里程较长。2. 车站站坪长度较长,约6~8km。3. 站内采用跨线桥立体疏解布置,不利于向双向编组站布置图发展。
4适用范围 顺驼峰方向改编车流较强,解编作业量大(6500~8000辆/日),衔接方向较多, 要求车站具有较大的机动灵活性,而且地形条件允许采用6~8km站坪或近期运量虽然不大,但远期又有较大发展的大型编组站。
双向三级六场编组站
1基本特征:上、下行各有一套独立的调车作业系统,驼峰方向相对,车场配置均按到达场、调车场、出发场顺序排列。2设备布置特点1. 上、下行通过车场分别设置在各该系统出发场的外侧。2. 机务段设在两套调车系统之间。一般情况下设在机车折返较多一端的到达场与出发场之间,并铺设两条机车走行线,使本务机出入段总走行距离最短。3. 两套调车系统间设置场间联络线处理交换车流。4. 车辆段设在两调车系统之间靠近空车方向的调车场尾部。3三级六场编组站图型的优缺点分析
优点是:1. 反向改编车流无多余折返走行,可节省运营费。2. 能力较大。双向三级六场编组站设有两套完善的调车系统, 车场均为纵向排列,进路交叉少,通过能力和改编能力均较大。3. 由于车场多,线路容量大,对调整列车运行,适应运量波动, 有较大的储备能力。4. 当编组站衔接方向较多时, 有利于减少进出站线路布置和疏解的复杂性。
缺点是:1. 两个调车系统间交换折角车流的走行距离长,重复作业较多。2. 占地面积大、车站定员多、工程费用高。3. 两系统间相互协作困难。
4适用范围 当路网性编组站衔接方向较多,解编作业量较大(其它图型无法承担)而且上、下行改编车流量比较均衡,而折角改编车流量比重不大,地形条件又不受限制时,可采用双向三级六场布置图型。 三、设备设计
1、掌握编组站布置图选择中有关单双向、车场配置、调车方向、正线位置的选择P129
1单双向调车系统选择 1新建编组站,一般应优先采用单向布置图型。2当双方向改编车流量大、折角改编车流量占总改编车流量的比重小(小于15%)且地形条件允许时或单向编组站能力满足不了需要时,可采用双向编组站。3由于地形和车流等条件的影响,可用路网上相邻的两个编组站或在枢纽内设置两个单向编组站来代替一个双向编组站。
2编组站车场位置选择 1、应根据铁路网规划所确定的编组站的位置和作用、新线引入方向、相邻编组站分工、机车车辆设点和整备规模进行编组站选址。2、编组站的位置要符合枢纽总体布局,选择拆迁少、地形地质条件适合的场地。3、少占农田,尽量减少土石方工程量。4、当编组站位于大中城市附近时,应充分考虑城市规划的要求,一般以距城市边缘3--10千米为宜。5、站内桥涵要尽量避开路基较宽的地带。6、车站位置应与公路、河流平行设置。7、要预留发展余地。
3调车场方向选择即驼峰溜车方向的选择,应符合下列三项原则:1.应与主要改编车流方向一致。2.应与地面标高相适应。3.应顺着控制风向。这三个条件是很难统一的,发生矛盾时,应首先考虑主要改编车流量及其方向,并兼顾地形及气象条件进行综合分析。
4正线位置选择 外包式正线。正线分别设在编组站的两侧。一侧式正线(图4-2-17)。正线设于编组站一侧。中穿式正线。正线从编组站中间穿过。
2、了解编组站车站中轴线;各车场平、纵断面的设计要求P134
车站中轴线确定 要求到达场、调车场、出发场都布置在直线上,车站中轴线贯穿三场并与车场中轴线相吻合,有时很难做到。受地形、物等客观条件限制时:1、在到达场进口咽喉和出发场出口咽喉两处进行转角,不影响车站作业。2、利用出发场进口咽喉处转角,对作业影响最小。3、利用调车场出口咽喉转角必要时也可采用。 车场的平纵断面设计 1、到、发车场的平面设计
一般应设计在与编组站中轴线相平行的直线上。如果条件困难,可允许利用咽喉区的道岔布置及其连接曲线,在车场咽喉部分设置较小的转角以适应地形的需要,但在线路有效长范围内仍应保持直线。
在特别困难条件下,允许将到达场、到发场和出发场设在曲线上,曲线半径不应小于800米。在任何情况下,车场两端咽喉区都必须铺设在直线上 2、到、发车场的纵断面设计
1)设计原则:保证列车安全停车、顺利起动,还应保证有利于调车和车列线以及停留车辆不会溜逸。
2)峰前到达场设在面向驼峰的下坡道上,站坪坡度不宜大于1.5‰。峰前到达场宜设在面向驼峰的下坡道上。出发场和到发场一般宜设在平道上。在困难条件下,也可设在保证列车起动且不大于1.5‰的坡道上。3调车场的平、调车场纵断面设计1、调车场的平面设计 调车场的中轴线必须是直线,除两端咽喉连接形成的曲线外,调车场必须设在直线上。2、调车场的纵断面设计 根据调车场采用的不同调速制式和调速工具分别设计。
4牵出线的平、纵断面设计1、牵出线的平面设计 一般情况下,牵出线应设在直线上,办理解编作业的调车牵出线,在困难条件下,可设在不小于1000米的同向曲线上;在特别困难条件下,半径不得小于600米。
2、牵出线的纵断面设计 根据不同的调车方式采用不同的设计,平面牵出线设计为面向调车场不大于2.5‰的下坡道或平道,调车场尾部咽喉区采用不陡于4‰的下坡道。 5其它线路的平、纵断面
3、了解编组站各车场线路(到发线、机走线、调车线)数目的确定P136
4、理解编组站各车场咽喉区的布置及设计P140
咽喉区布置的基本要求保证必要的平行作业进路;进路交叉数量应减少到最低限度;尽量缩短咽喉区长度;力
求各条线路有效长接近相等;铺设的道岔要少。总之,咽喉设计要保证安全、满足能力及作业上的需要,符合经济原则和保留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
1到达场咽喉区设计 着重解决线路的合理分组、两端咽喉区的平行进路、机走线的数目及位置、调机停留线的布置等问题。
到达场入口咽喉区办理的作业一般有以下三项;1)衔接各方向到达改编 列车接车;2)向部分线路 上停留的待解车列连挂调车;3)反驼峰方向 到达列车的本务机车入段。一般情况下,直接引入编组站的线路,顺反两方向加起来不要超过四个。到达场进口咽喉的接车进路最少为一个,最多三个(两个顺向,一个反向环接)。向待解车列挂调机进路1--2条,反向列车本务机车入段进路1条,共计须要3--6条。
到达场出口咽喉区办理的作业主要有以下三项:1)推送车列上峰解体和调 返回;2)反驼峰 方向列车到达; 3)顺、反向 到达列车本务机车入段。推送解体进路,一般要两条,单设一条调机返回线。反方向接车进路一般一条。为使顺驼峰方向本务机入段能与其它作业平行进行,设置峰下跨线桥。
线路分组:车场线路划分的组数应多于或至少等于咽喉平行进路的数目。线路分组的多少与编组站图形以及到达场衔接线路等有关。以三级三场为例,到达场的线路按照用途应分为以下几组:顺驼峰方向接车线2-3组;反驼峰方向改编列车接车线1组;调机走行线1-2条;本务机入段线0-1条。如果无改编中转列车也在这里办理作业,尚需设通过线1-2条。
2出发场咽喉设计
出发场进口咽喉区办理的作业一般有以下四项1)顺向无改编中转列 车接车;2)在各牵出线 上办理的调车作业;
3)反向自编列 车及无改编中转列车发车;4)顺、反两方向 本务机出入段。
调车场与出发场间牵出线数目应视图形而定。三级三场牵出线通常不应少于三条,一般以四条为限。双向编组站。可设两条牵出线。机车出入段的径路要视机务段的位置而定。如机务段与到达场或调车场并列,则顺、反两方向的机车出入段应有两条进路 。若机务段与出发场并列,反向机车由机待线转至出发场挂机,顺向机车出入应由两条通路。接发车进路,一般是顺向无改编中转列车接车进路1条,反向发车进路1-2条。
出发场出口咽喉区办理的作业一般有以下四项;1)顺驼峰方向 无改编中转列车或自编列车发车;2)调机转线;3)反驼峰方向无改 编中转列车到达;4)顺向本务机出入 段等。顺向发车进路一般是1-2条。环发时需再增设一条。接车进路通常为一条。调机转线不另设机待线。 顺向本务机出入段两条通路。
线路分组1、顺向无改编中转列车到发线1组;2、顺向自编列车发车线1-2组3、本务机走行线1条;4、反向自编中转列车发车线1-2组;5、向无改编中转列车到发线1组。5、了解辅助调车场及箭翎线的设计
3到发场咽喉设计
一)顺向到发场(一级三场)进口咽喉区办理的作业主要有以下三项:1)顺驼峰方向列车接车;2)到达 解体列车驼峰牵出转线;3)顺向列 车本务机出入段。
出口咽喉区办理的作业主要有以下三项:1)向该场各衔接方向发车;2)自编出 发列车由尾部调机牵出转线; 3)顺向到发列车本务机车出入段。
线路分组1、顺向无改编中转列车到发线1组;2、顺向改编列车到发线1组;3、机车走行线1条。线路的排列可按无改编中转列车到发线设在最外侧,改编列车接车线靠近调车场,机车走行线设在这两类线路中间。 二)反向到发场(一级三场)进口咽喉区办理该场各衔接线路防线接车和编成车列由牵出线转线两项作业。 出口咽喉区办理:1、向该场各衔接方向发车;2、到达解体列车向驼峰牵出转线;3、反向列车本务机出入段。 进口咽喉处一般有2-3条作业进路,出口咽喉处有3-5条作业进路即可。
线路分组到发场线路一般分为三组:1)反向无改编 中转列车到发线1组;2)反向 改编列车接车线1组;3)反向自编列车发车线1组。
5、了解辅助调车场及箭翎线的设计P148
辅助调车场简称辅调场、地区车场或子场。它是在主调车场外另设的专门用于多组列车编组的小型调车场。作业时,由辅调场调机从主调车场调车线上将组成多组列车的车辆一次牵出主调车场,然后在辅调场上进行分解、编组作业。这样多组列车的重复解编作业不会影响主调车场尾部调机在牵出线上的作业,主调车场调机只需进行单组和双组列车的连挂和转线,作业简化、交叉干扰减少,作业能力大大提高。郑州北、石家庄南等站都先后修建了辅助调车场,效果显著。
单向箭翎线 单向箭翎线也称S型箭翎线,由三条尽头线组成。中间为走行线,两侧为编组存车线,其一端连牵出线,另一端为车挡。由于选编、连挂牵出作业只能在一端进行,同时线路布置象“箭翎”,故称单向箭翎线。 双向箭翎线 与单向箭翎线不同的是,双向箭翎线设是在调车场内。也是由三条线路组成,中间为走行线,两侧为编组存车线。其一端与解体主驼峰直接连通,另一端与尾部牵出线相连。由于主驼峰可直接向编组存车分段线溜放固定到站的车辆,尾部牵出线调机又可去各线段连挂车辆,两端都可作业,故称双向箭翎线,也叫D型箭翎线。
第五篇 调车驼峰
1、了解驼峰的组成及相关设备P160 组成:推送部分、溜放部分、峰顶平台
设备:1驼峰信号设备:驼峰主体信号机 、线束调车信号机、峰上调车信号机2驼峰调速设备1.按调速功能分(1)减速设备(2)加速设备(3)加减速设备2.按制动方式分(1)钳夹式车辆减速器(2)非钳夹式车辆减速器3驼峰测量设备(一)测速设备(二)测长设备(三)测重设备(四)测阻设备4驼峰溜放车辆进路自动控制设备5驼峰机车无线遥控及推送速度自动控制6自动提钩及自动摘接风管设备
2、了解车辆自驼峰溜放时的受力分析P168 1.推力2.车辆本身的重力3.车辆溜放阻力4.制动力 3、了解过峰车辆的分类
易行车──经驼峰溜放时,基本阻力与风阻力之和最小的车辆,规定采用满载的60t敞车(C62A),总重80t; 中行车──经驼峰溜放时,基本阻力与风阻力之和较小的车辆,规定采用满载的50t敞车(C50),总重为70t; 难行车──经驼峰溜放时,基本阻力与风阻力之和较大的车辆,规定采用不满载的50t棚车(P50),总重为34t. 4、了解驼峰作业自动化的内容
(1)驼峰机车推送速度控制自动化(2)车辆溜放进路控制自动化(3)车辆溜放速度控制自动化 (4)解体提钩自动化和摘、接风管自动化
5、了解驼峰自动化调速系统的分类、特点 P178 点式调速系统、连续式调速系统、点连式调速系统 6、了解驼峰调车场头部平面设计要求
1、尽量缩短自峰顶至各条调车线计算点的距离;2、各条调车线自峰顶至计算点的距离及总阻力相差不大;
3、满足正确布置制动位的要求,尽量减少车辆减速器的数值;4、使各溜放钩车共同走行径路最短,以便各钩车迅速分散;5、不铺设多余的道岔、插入短轨及反向曲线,以免增加阻力;6、使道岔、车辆减速器的铺设以及各部分的线间距等均符合安全条件。
7、掌握能高线原理(动能高、阻力高、势能高)、能高线图的绘制、能高计算公式。P188 8、掌握峰高计算条件、计算公式(点连式)P190
9、了解驼峰纵断面设计P193
第六篇 客运站
1、了解客运站作业、设备P239
客运站的作业1、客运服务的作业2、客运业务3、技术作业1)、始发、终到列车。2)、通过列车3)、市郊(通勤)列车。4)在某些客运站还办理少量货物列车的到发和通过作业。客运站的设备1、站房2、站场3、站前广场 2、理解客运站(正线)、客车整备所、客运机务段和车辆段的相互位置P240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