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七年级语文上册《世说新语》二则教案设计
七年级语文上册《世说新语》二则教案
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启发、归纳理解词义的方法,掌握文言实词的含义,准确地理解意思。
2.运用比较带动理解,体会《世说新语》二则的寓意,感受人物的优秀品质。
3.以层递性的要求驱动学生反复朗读,借助朗读感悟文言文语言洗练,词义隽永的特点。 4认识生字“冕、戎”。教学重、难点
1.通过实践体验,归纳理解文言文词义的常用方法,并运用方法翻译全文。
2.在比较人物言行中体会《世说新语》“以事见人”的艺术方法和人物的优秀品质。 教学准备
前将二则分左右两边抄在黑板上。 教学时间 1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了解出处并揭题 1.要求学生说说《孔融让梨》的故事。
预设:学生如有难度,教师说;若孔融所说的话这一重
要情节没说完整,教师适时补充完整。这一个故事文言文中是这样表达的。
出示:融四岁,与兄食梨,辄引小者。人问其故?答曰:“小儿,法当取小者。”
3你从这个故事中对“孔融”有了怎样的了解? 4师小结:孔融长大后成了东汉著名的文学家,是一名君子。我们看到他从小就具有懂得谦让,尊重别人的优秀品质。“孔融让梨”的故事来自一本书——《世说新语》。今天我们来学习《世说新语》中的另外两个小故事。 板书:《世说新语》二则
【以学生的认知基础为教学起点,用所熟悉的故事引入,并通过故事与文言文的比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知文言文的语言精练。同时引出《世说新语》,让学生迁移认知,对所学内容产生期待。】
二、多维练习,有节奏地读通文 1提出朗读期待。
能读通一篇挺简单,但要读通一段100多年前写的古文不容易。看黑板,自由试读,看谁能凭自己的能力最快地把它读通顺。 2指导读通。
(1)先请两生分别读,重点指导读准“掷”“乘”“诸”等字音。
(2)随机在黑板上用“/”划分停顿处。再请几生读,重点关注停顿。 (3)男女生赛读。 3指导读出节奏韵味。
(1)提示方法:读古文,有些地方要停顿干脆,有些地方要气息连贯。这样才能读出古文的韵味。 (2)师范读“管宁割席”。
(3)请生模仿自由读。再指2~4名学生读读这两则故事,从是否有点节奏感的角度点评。
【读准读通是“披文以入情”的第一步,必须做扎实。通过多维练读,反复给学生接触语言的机会,在多种感官共用的状态下读通,扫清理解障碍。不仅如此,指导学生有节奏地读,能让学生在朗读实践中感受文言文的音韵美,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三、探索方法,体验中读懂“管宁割席”文意 1提出理解期待。
通过自己的努力,我们已经能比较有节奏有韵味地读古文了。下面要求更高。再看黑板读古文,看自己能读懂多少。 2根据学情标注困难。
学生读后,让学生自由地到黑板前标注不理解的字词。可以在字下加“·”。
3以“管宁割席”为例,解决字义,归结方法。
(1)学生标注的字是注释中有的,教师在下面划上“—”。 这些,大家待会儿借助“注释”能够读懂。板书:看注释
(2)注释中没有的字词怎么办?
师生共同想办法,教师随机板书理解词义的方法: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旧知运用、生活经验。
(3)教师小结:这么多不同的方法,能帮助我们理解字词的意思。 4理解文意。
(1)借助注释,不看译文,试说意思。(学生自己练说) (2)对照译文,比较哪些地方说得不太正确。 (3)教师组织交流:
预设:“宁读如故”“华捉而掷去之”。
小结:理解古文,有时我们得根据现在的说话习惯,对词语位置调换。“宁读如故”,应该调换为“宁如故读”来理解,这样才符合现在的说话方式。(板书:调换词序) (4)读懂意思。同桌一个读古文,一个说意思。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学习环节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自读发现问题”的操作手段把握学情,针对学习障碍,激励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并交流,达到学习经验和方法的共享。教师帮助归纳学习方法,再指导学生运用已有方法疏通古文的意思。通过这样的“帮扶”过程培养学生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