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完整版)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工商管理学本科毕业论文
应明确建立完善国有企业员工激励约束机制的目标,从根本上改变普遍存在于国有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中的既动力不足又制衡不足,既激励不够又约束不力的状况。通过建立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国有企业员工激励机制,逐步形成比较完善、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和操作规范。使之带有根本性、长远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使之有助于管长远、见长效,有助于实现由“人治”向“法治”的转变,有助于实施以人为本的现代科学管理。
2国有企业人力资本激励机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学者对我国国有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的研究主要有:李宝元从管理和经济的角度,认为现代企业人力资本管理的核心理念可用“战略性激励”五个字来概括,企业人力资本战略管理面临的一个基本任务,就是通过人力资本管理应对企业绩效工作系统、满足相关利益群体需要以及全球性等三大挑战,来获取和保持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战略优势。其中,制度激励与管理激励是人力资本激励的一体两面,应构建以制度性激励为核心的人力资本战略管理框架,包括基本管理层面的战略性激励、产权制度层的战略性激励、企业精神层的战略性激励等;付玉秀等从管理学的角度认为风险报酬激励、控制权激励与声誉激励是创业企业家的激励机制中的三个重要方面;邵建平认为要弥补正向激励的激励效用递减和成本上升的问题,有必要从负激励的角度引入威胁激励理论。
随着现代企业基本制度的不断完善,为适应现代企业的发展,我国国有企业也相继建立了以员工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为核心的人力资本管理制度,为企业的发展和壮大提供了制度的保障。但从总体
上来看,我国多数国有企业目前的员工激励机制还存在诸多问题。
2.1 管理意识落后,存在盲目激励现象
目前国有企业中,企业间交流少,企业管理人员管理意识落后,对人才重视不够。由于历史、区域等原因,部分国有企业更多的是靠政策而不是靠人才参与市场竞争,所以企业管理人员认为企业中有无激励一个样。部分企业,口头上重视人才,习惯上却还是以往的一套。部分企业虽然建立了员工激励制度,也有专人负责执行,但由于没有其他配套的管理制度,使激励制度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合理的借鉴是必须的,但很多企业不考虑本企业的实际情况,仅仅是照搬照套的挪用过来。许多企业管理部门管理者外出不断的学习激励措施,学成归来直接运用到自己的公司,这就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只有立足本企业员工的需要,激励才会有积极意义。各企业要消除盲目激励的现象,必须对员工需求做科学的调查分析,针对这些员工需要来制定本企业的激励措施。
2.2激励机制不科学,层次单一,针对性不强
按照需要层次理论,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候,也会有不同的需要,所以,企业对不同的人必须采用不同的激励方式,对于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也应采用不同的激励手段。目前企业中普遍存在实施激励措施时,并未对不同员工的需求进行具体地分析,而是“一刀切”地对所有人采用同样的激励手段,并且多年不变,激励手段主要依靠奖金和晋升两种单一的形式,在奖金分配中,企业为了避免矛盾实行平均主义,出现了奖金分配的“大锅饭”,使激励因素变成了保健因素。员工晋升中,仅有晋升管理人员一条途径,没有为技术人员、操
作技能人员等各层面员工提供相应的发展空间并落实相关的待遇,这种机制下,技术人员和操作技能人员的积极性受到伤害,员工队伍中出现了干多干少一个样,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的不良现象。
2.3激励机制不系统、动态性差,缺乏可持续发展思想
企业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管理的各个环节是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的。比如,激励制度与分配制度、考核制度有直接的联系,若没有合理的分配制度和考核制度,就不可能有合理的激励机制。目前国有企业在员工激励这一重要问题上,往往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实际操作中,常常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没有整体性激励策略和措施,致使零散的激励制度和措施产生不了应有的作用。同时激励机制的运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实践中不可能找到一种最好的、适合任何一种情况的、永恒的激励措施。企业发展的不确定性和纷繁复杂性,要求企业必须综合考虑当前利益与长远发展,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协调。优化并不断整合企业资源,实现人、财、物的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企业激励手段、激励方式和激励内容必须随着各种条件的变化而改变,并且激励机制中要贯穿可持续发展思想。
3国有企业人力资本激励机制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国有企业人力资本激励机制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管理者的管理能力,企业的劳动、人事、分配制度等。
3.1 企业管理人员认知能力、管理思想存在缺陷
近年来,一些国有企业依照“请进来、走出去”的模式学习许多先进的企业管理模式,譬如:“6S”管理、学习型组织、精细化管理、海尔的OEC管理、寻求并建立企业文化,但取得实质性成效的不多,
原因就在于引进这些管理模式时并没有与企业员工的激励机制融合起来。企业实力是市场竞争成败的基础,要保持企业实力并长盛不衰,就需要企业具备一种特殊的素质,即要有核心竞争力,这要求我们在员工激励机制设计过程中,要做到一企一议、一企一策,不能照搬已有的模型。
其次企业管理者忽视了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工作,虽然许多企业口头上承认重视员工思想教育工作,但多数流于形式、走过场。譬如:各种荣誉的授予面较窄,存在严重的论资排辈和“轮流做庄”现象,而且在某些情况下还存在“暗箱操作”,使激励效果受到影响。认为现在是市场经济了,应该一味的讲“实惠”,“爱厂如家、爱岗敬业”成了彻底的口号等等。其实企业对员工的思想教育工作并未上升到企业文化的层次上去进行。国有企业历来提倡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办企业,然而,在很多国有企业里,工人阶级主人翁的地位并没能得到保证,参与企业的民主管理往往只是一句空话。
3.2 劳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力度不足
劳动制度方面,用人机制非市场化,多数国有企业在劳动力方面还没有完全建立起能进能出的流动机制,通常沿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用人机制,员工一旦进入企业,就一辈子在企业工作,员工即使不称职,不能满足企业的要求,企业出于稳定考虑,也无法将其清理出企业。并且企业不仅要对员工本身负责,甚至员工家属子女的就业、医疗等问题也由企业承担。在企业没有生存问题,个人利益长期有保障的情况下,从管理者到普通员工都缺乏危机感,认为进入企业就拿到铁饭碗的思想普遍存在。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