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南昌城市竞争力综合评价与实证分析4 - 201220400122陈虹
东华理工大学毕业论文 绪论
建议
1.坚持正确方针的同时,把提高城市竞争力置于战略重点今后一个时期,切实把握国家促进中部崛起、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坚持以发展为主旋律,以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为主线,主动融入全国、全球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中,积极参与全国、全球城市经济的竞争与合作,将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培植竞争优势作为城市发展战略的出发点,调整思路,明确定位,提升发展水平,努力从成本竞争向能力竞争转变,从单纯抓经济向培植全面竞争优势和核心竞争优势转变,从突出外源增长向内外源增长并举转变。
2.实施产业集聚战略,不断优化经济结构产业集聚最具有持续增长能力和强大竞争潜力。为此,在优化经济结构基础上推进产业集聚势在必行。一是实施产业集群战略,制定完善产业集群的扶持政策,紧紧围绕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制定、完善一系列鼓励产业集聚、发展的政策体系,加强产业结构之间、产业布局之间、产业组织之间的协调,促进产业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积极引进和扶持产业配套企业和上下左右关联配套项目,按照社会化分工、专业化协作的要求,加速构建“小而精、小而专、小而 优”的配套协作新型企业群。二是实施工业集聚战略,进一步做大做优工业园区,完善产业规划,优化产业结构,突出主导产业,实现错位发展,突出高新技术产业、新型工业、 优强企业、优势产品的发展,完善园区功能,提高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园区的工业聚集度、科技含量和竞争力。
3.完善丰富城市功能,扎实推进花园城市建设城市功能是居民生活和创业,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平台,是城市竞争力的基础。为此必须做好建设现代文明花园城市这篇文章,尽快把南昌市建成充满活力并富有竞争力,能够有力辐射和带动全省发展,在中部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的历史名城、山水都城和现代新城。完善道路交通网络体系,尽快形成三环十一射道路格局,构筑城市长远发展的布局基础。完善城市的集散、服务、旅游、会展、文化、休闲、生态功能,创造便捷、舒适、宽松的环境,提高城市居民生活品质,着力建设适宜居住和适宜创业的城市。加强城市功能整合,完善城市功能布局,采取积极措施疏散中心城区功能和人口,增强新城区功能和人口。
4.深化体制改革,不断激活发展动力改革是发展最直接、最有效的动力。南昌要主动适应新的国内外环境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结合市情,突出在三个方面:一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大力转变政府职能,促进政企、政事、事企分开,建立和完善法制政府、责任政府、有限政府;二是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下决心进行大刀阔斧的整合,把全市所有国有资产委托国资部门监管和资本运作,使之真正履行出资人职责,并实现政府部门完全与企业脱钩。三是深化国企改革,推进产权主体多元化,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力争在“十一五”期间比较彻底解决国有企业的体制问题。
东华理工大学毕业论文 绪论
5 建立开放的经济,吸引外在新知识对外开放,不仅仅是要吸纳外来资金,更重要是要吸收外在的新知识。为了促进南昌市经济的发展,应建立开放的经济。大规模引进国内外资金、人才、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彻底改变在思想观念、信息、人才、资金、技术等方面的闭塞现象,参加到国际竞争中,通过国际竞争引进先进技术,淘汰落后生产技术,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通过经济的开放,加快人力资本积累,并吸收外在新知识,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和长期发展,以不断增加各地区的竞争能力。
东华理工大学毕业论文 绪论
致 谢
本论文从选题到写作的过程得到了张家骥老师的悉心指导,等等内容
感谢各位师兄师姐在实习期间都给予了很多帮助,还要感谢四年来和我一起学习、生活的2012级统计专业的全体同学,以及我的班主任老师,还有理学院所有老师对我的培养和照顾!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家人,尤其是这二十多年来含辛茹苦的父母,谢谢您们对我的养育、理解和支持。
东华理工大学毕业论文 绪论
参考文献
[1]胡永红,张沛.我国城市竞争力研究的现状评析与创新思考[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04,(1):104-108.
[2]徐康宁.论城市竞争与城市竞争力[J].南京社会科学,2002,(5):1-6.
[3]王勇,杨新海.国内城市竞争力问题研究综述[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1):62-66.
[4]姜杰,张喜民,王在勇.城市竞争力[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 [5]于涛方.城市竞争与竞争力[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6]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中国城市蓝皮书[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3 . [7]宁越敏,唐礼智.城市竞争力的概念和指标体系[J].现代城市研究,2001 ,(3):19-22. [8]罗守贵,高汝喜,陈志洪.城市竞争力的实质及其提升战略[J].开放导报,2003,(6): 5-7.
[9]于涛方.国外城市竞争力研究综述[J].国外城市规划,2004,(1):28-34. [10]林璇.城市竞争力及其特征[J].北京规划建设,2004,(6):93-96.
[11]袁瑞娟.中国城市竞争力问题研究综述[J].城市经济、区域经济,2003,(6):48-50. [12]郝寿义,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J].经济科学,1998,(3):50-56.
[13]廖远涛,顾朝林,林炳耀.新城市竞争力模型:层次分析方法[J].经济地理,2004,(1): 39-42.
[14]迈特尔·波特著,李明轩,邱如美等译.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15]尹继佐.城市综合竞争力:2001 年上海社会发展蓝皮书[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 版社,2001.
[16]于春,姚士谋.论城市竞争力新层面[J].热带地理,2003,(2):167-171.
[17]廖远涛,顾朝林.关于城市竞争力评价模型的设想[J].规划师,2003,(9):38-40. [18]于涛方,顾朝林.论城市竞争与竞争力的基本理论[J].城市规划汇刊,2004 ,(6): 16-21.
[19]谢守红.湖南省中心城市竞争力分析[J].世界地理研究,2003,(6):92-98.
[20]沈正平,马晓冬,戴先杰等.中国新亚欧大陆桥经济带城市竞争力比较研究[J].经济地 理,2002,(1):32-36.
[21]贾春蓉.四川省主要中心城市竞争力比较分析[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2):189-193.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