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雪以及四人谈、呼兰河传(已打)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原文以及翻译: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2、八月秋深,狂风怒号,大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挂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到池塘水中。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竞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喊得唇焦口燥也喝止不住,只好回来,拄着拐杖感叹自己的不幸和世态悲凉。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黑得像墨,深秋天色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布被子盖了很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因为)屋顶漏雨,床头都没有一点干的地方。雨不间断,像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自从安史之乱以来,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如何挨到天亮!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的大屋,很好的庇护全天下的贫寒的士人,让他们都开颜欢笑!房子不为风雨所动摇,安稳得像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即使唯独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冻而死去也甘心! 3、为什么第一节详写茅草?【关注茅草走向,侧写现实生活的贫困和艰难。】
4、本诗的写法?【1、以写景、叙事为主,辅以细节刻画2、渲染作者凄楚悲伤的心情。】 5、本文主要情节。【大风破屋=群童抱茅=长夜沾湿=彻夜难眠=念及天下寒士。】
6、文章为什么写到群童抱茅?【1、表明四海皆贫困的悲惨现实2、为下文揭示主旨,同情寒士,希望他们稳暖做铺垫。】
7、为什么抱怨孩子抱茅?【1、年老无力,被孩子戏弄,公然抢茅草2、茅草对人无用,于己有用3、四海皆贫困。】
8、是否为真的咒骂孩子为盗贼?【不是。原因1、原文用抱而非抢字2、对人无用,于己有用因而极为着急3、文末作者有舍己为人,自我牺牲,至死不渝的忧国忧民情怀。】 9、第三节景物描写的作用?【1、渲染了暗淡昏暗的氛围2、烘托作者凄惨悲凉的心情。】 10、 作者为何而彻夜难眠?【1、长夜沾湿何由彻;床头屋漏无干处2、诗人由个人的不幸想到了国家的不幸,由眼前处境联想到安史之乱的种种痛苦经历,战乱频仍,国家破败不堪,顿生忧国之情。】
11、 如何理解最后一节?【1、面对贫苦痛苦的生活,诗人终究没有为自己的哀苦而彻夜悲伤,跳出了个人的圈子,推己及人,念及天下寒士的艰辛生活,表示宁可自己“独破、冻死”也要寒士们“俱欢颜”。2、表现诗人舍己为人,自我欣赏,至死不渝的博大胸襟和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12、 比较白居易的《新制布裘》。【“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1、相同点:都关注百姓生活,对百姓的贫困艰苦感同身受2、不同点:杜甫关注寒士,白居易关注苍生;白居易实在自己生活温暖的情况下同情百姓,而杜甫在自己贫困之下关注寒士,更体现了一种舍己为人,自我欣赏的博大胸襟,忧国忧民情怀更为彻底和深刻。】
1
《雪》以及《雪》四人谈
1、主题。【1、向往追求回忆美好生活2、对北雪孤独的不妥协的不屈的战斗精神的赞扬3、在黑暗中渴望光明,在严寒中向往温暖,虽身处孤独却永不颓废。】
2、为什么作者以为暖国的雨不幸,单调?【1、因为它们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2、从来没有变成雪花,没有经历严峻的考验,没有因为顽强战斗而变得坚强;3、作用是用他的单调来对比北雪的不屈、顽强的战斗精神。】 3、南雪的特点。【滋润美艳】
4、如何鉴赏“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1、隐约:不够明显,虽然春天没到,但是是春天的使者2、青春的消息:喻体,孕育生命的春天使者3、极壮健:拟人,生命力旺盛4、处子:比拟,突出南雪的滋润美艳,表明南雪洋溢着青春的气息和活力。】
5、第一节描绘南雪使用了哪些手法?【1、比喻修辞2、虚实结合(实为花色,虚为蜜蜂采蜜)3、直接和间接4、动静结合5、联想和想象6、调动感官;总结:写出了南雪的滋润美艳、生机盎然、色彩缤纷,以此象征童年生活的美好和对故乡的深情怀念与热烈赞美。】 6、第一节从哪四个方面写南雪?【1、以暖雨反衬南雪的灿烂2、以比喻直接描写雪花的质地、滋润3、以花草衬托雪花的美丽、生机4、以蜂蝶写他的青春消息。】 7、文章塑雪罗汉的作用。【1、是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2、与下文北雪形成鲜明对比,做铺垫3、体现南雪的美艳。】
8、雪罗汉消释和胭脂褪尽暗示什么?【1、淡淡的哀愁,是对南雪的依恋和回味2、说明童年青春虽然美丽多彩,却不长久,也有其软弱不定的一面,这种美好又软弱的事物常常在消失着,毁灭着3、作者笔下的春温,往往是经过严寒锤炼过得春温,为下文写北雪做铺垫。】
9、北雪的特点。【1、如粉如沙,绝不粘连2、反映作者孤独的、不妥协的、不屈服的旺盛的战斗精神3、干燥、纷飞、抑制不住。】
10、 如何理解“但是”?【1、过渡到下文北雪的描绘2、对比突出北雪的孤独不屈的战斗精神。】
11、 文章写到几种北雪?【1、屋上的雪、漫天飞舞的雪2、屋上的雪因为留恋家园的温暖,很早就化了,以此反衬天宇中的雪的顽强战斗的精神。】
12、 如何鉴赏“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1、蓬勃、灿灿、包藏火焰的大雾:比喻修辞,突出北雪旺盛的生命力和战斗精神2、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升腾:爱憎分明,向往光明,渴望改造旧社会。3、突出北雪不可抑制的旺盛的战斗精神。】 13、 如何理解“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1、无边:开阔的空间2、凛冽:严寒,环境恶劣3、闪闪:既是对雪花飞舞时闪烁生辉姿态的生动描绘,又体现它的抗争精神和不屈意志。4、总结:作者从空间和温度角度衬托北雪无所畏惧,孤独的战斗精神与顽强意志,他们从不屈服于黑暗,勇敢迎接战斗,虽孤独又义无反顾,渴望光明,憎恨黑暗。】
14、 如何理解“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1、说明北雪摆脱了青春的脆弱、稚嫩,生命经过磨砺而变得坚强、博大,境界得到升华2、这是作者的内心独白,雨不可能在天宇奋飞,只有化成雪之后才可以,化雪过程又是一种自我牺牲,一种升华3、作者不仅希望自己像雪花一样飞舞,更希望天宇随他而舞,充分反映他改造旧社会的热情和信念。】
15、 雨的精魂指什么?【北雪。他由雨而来,又高于雨,是永不死去,永不屈服的斗争精神。】
16、 什么是死掉的雨?【北雪。他由雨而来,却没有雨的温晴和软弱,且有一种自我牺牲
2
和凤凰涅槃的精神气质。】 17、 北雪的象征含义。【1、不屈服于黑暗现实,决心改造现实的斗争者形象2、也是作者孤独的、顽强奋斗的精神写照3、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战斗精神4、敢于对抗严寒,不向黑暗低头5、摆脱了青春的软弱和不定,成长为一个顽强的斗士。】 《读雪需要联想》
1、王蒙以为雪的手法有哪些?【1、先说雪不是风物画、寓言、比、赋,只是类似于兴,采用了联想的手法2、不同于一般的兴,它只有兴的前一半,没有后一半。】
2、什么是雪的前一半和后一半?【1、前一半:具体事物,雪的描绘2、后一半:由具体事物联想到的形象和思想,即雪的象征含义(南雪象征的温晴,北雪象征的战斗精神)】 3、为什么作者鲁迅这样创作?【1、有意含蓄2、凭着直感写作。】
4、这些写的好处是?【1、描写抓住了具体对象的特征,特征浓重体现作者内心,作者内心又深刻体现时代和社会的矛盾2、这些描写启发性的使读者可以把对象特征重新结合,使特点背后更大更感人的形象和思想成熟到呼之欲出的地步。】
5、为什么形象和思想尽管鲁迅没有揭示,却可以达到呼之欲出的地步?【描写抓住了具体对象的特征,特征浓重体现作者内心,作者内心又深刻体现时代和社会的矛盾。】 《灵魂的柔软和坚硬》
1、作者开头想象鲁迅写雪时候的情景,写了哪些?为什么要这样开头?【1、环境、目光、姿态、笑容、内心等,由外而内,由实而虚2、吸引读者,有利于探索鲁迅的内心世界,更加充分的展开联想。】
2、作者以为,鲁迅先生灵魂的柔软和坚硬各指什么?【1、柔软:鲁迅的温情,童真,率性和孩子气;对故乡美好生活的回忆以及依恋;2、坚硬:改造旧社会,创造新世界时那种不屈服的、顽强的、无所畏惧的战斗精神和意志。】
3、为什么故乡成了他心中凝缩的碎片?【比喻。作者离乡漂泊,只有在回忆中才有故乡的美好片段。】
4、五脏六腑滋润的舒服是什么意思?【对故乡的回忆给作者带来了温情和慰藉。】
5、为什么说“烟雾离他而去后,使他的心脏和躯体越发的顽强和坚硬”?【1、命运决定他只能离开家乡四处漂泊2、对故乡的温暖回忆使他在艰难处境与不屈斗争中获得安慰3、他从中汲取了斗争的勇气与决心,从而义无反顾的投入新的战斗中去。】
6、为什么说“命中注定他一生漂泊”?【对黑暗的痛恨,对光明的追求,并为此坚持不懈的斗争。】
7、人们一般从哪些途径认识鲁迅?【1、照片、书籍、史学家、纪念馆等2、一般都以为先生是坚强的,但是其实坚强仅仅是先生的一个方面,他还有柔软的一面3、说明我们唯有“细读”“浸润”到先生的世界中去,才可以读懂他。】
8、为什么先生必须离开故乡?【1、故乡使他情意缱绻,醉眼朦胧2、命运注定的,他的另一面是战士,具有顽强和坚硬的意志。】
9、为什么先生欣赏北雪的激情和疯狂?【1、北雪的性格、心志、原则与他极其类似2、两者目标一致,都为了营造一个洁净纯美的世界。】
10、 为什么说先生别无选择?【1、先生的命运、目标注定他不能长时间停留在柔软和温情中2、选择是:把温情掩于心底;把坚硬变成盔甲。】
11、 联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说先生灵魂中的“柔软和童真”“率性和孩子气”?【1、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体现其柔软和童真一面2、百草园生活体现其率性和孩子气的一面;3、具体可以联系课文相关情节。】 12、 如何理解“隐约流露出作者对它战斗丰姿的喜爱和赞美”?【1、王蒙说,雪只有“兴”的前一半。没有后一半2、先生对于北雪的描绘所反映的作者内心是含蓄的,间接的,是隐含在字里行间的,只有读者认真品味,并结合作者性格生平写作背景,才可以体会和发现的】
3
试题精选:
阅读《雪》一文的片段,完成11-13题。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11.“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其中“隐约”一词,谈谈你的理解。(3分)
12.下面两段文字中画线的句子,试分析它们写法上的不同及其在文中的作用?(4分) ①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
闹着。”
②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朱自清《春》) 13.揣摩文中画线的句子,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分) 【11、“隐约”本形容感觉不很明显,或看起来听起来不很清楚,在此处指蕴蓄,(1分)表现江南的雪蕴蓄着生命,青春的活力,江南的雪是春的使者(2分)。 12、《雪》中描写的蜜蜂是作者丰富想象的展开,是虚写(1分),写出了雪野中冬花的香与美,突出了江南雪的美艳、生气洋溢的特点(1分);《春》中描写的蜜蜂是实写(1分),写出了春花明艳芳香的特点,表现了春的生机勃勃,烘托热闹的气氛(1分)。 13、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朔方的雪比作包藏火焰的大雾(1分),表现朔方的雪浩大的声威、撼天动地的力量和锐不可当的气势(1分)。在晴天下蓬勃奋飞的朔方的雪与在晴天下易消逝的江南的雪形成对比(1分),既是作者对朔方雪的赞美,又是作者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与意志的呈现】
阅读《雪》中的几段文宇,完成11~13题。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 11.“但是”一词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2分)
12.选文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征?请结合文章谈谈其用意。 (3分)
13.黄倍佳说鲁迅“心中的理想,他的心志、性格、做人做事的原则,无一不契合着朔方大雪的本质”,你认为朔方大雪的哪些本质是和作者的个性契合的?(3分) 【11.(2分)作者借“但是”笔锋一转,引出下文对朔方的雪的描写和赞美,也隐隐表现出对美好事物不能长久的遗憾。 12.(3分)运用象征手法,托物言志,作者赞美朔方的雪的壮丽,也是在盛赞一种“包藏火焰”“旋转”“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的力量,就是一种顽强不屈、执著抗争的力量。 13.(3分)朔方的雪花充满了抗争精神,毫不畏惧,“在无边的旷野上,凛冽的天宇下”仍然“旋转升腾”(1分),从不妥协,而是孤独的坚持自我,英勇的献身(1分)。鲁迅称它为“雨的精魂”,欣赏它所象征的顽强不屈的精神,这种精神与鲁迅个性中顽强坚硬的一面相契合。(1分)】
阅读《雪》中的几段文字,完成11-13题。 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
11.鲁迅运用工笔描写的方法细腻、传神地展现了江南雪的美丽,请你联系文章内容加以具体分析。(3分) 12.《雪》含蓄展示了鲁迅性格中柔软和坚硬的两面性,请以鲁迅其他的文章为例,来具体谈谈鲁迅其中的一个性格。(2分) 13.王蒙评价《雪》一文时说:“妙就妙在描写是这样深刻地抓住了具体对象的特征,这种特征是这样浓重地体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而作者的内心又是这样深刻地体现了时代和社会的矛盾。”联系原文,请举例说说“妙”在何处。(3分)
【11.视觉、听觉、触觉多种感官;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运用联想和想象;虚实结合;动静结合;运用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以上这些角度只要选取一个就可以,判断1分,具体举例正确1分,结合例子分析特征1分。 12.柔软的性格,有关鲁迅故乡的文字,文章题目对得一分,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柔软性格得
4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