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第二单元《诗经两首》教案
学校: 年级: 班级: 姓名:
全诗通过女主人公对氓,对爱情前后态度的变化,塑造了一个忠于爱情,坚强决断的女子形象! 三 探讨
女主人公糜室劳矣,夙兴夜寐,糜有朝矣,但是为什么还会遭到遗弃?有人说《氓》为弃妇所作也,并认为女终为情所误,你如何看待弃妇的命运?
(一)明确:联系到对《氓》中男子的形象的理解。从几个方面思考 1士变心说:不见复关 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 2社会道德说: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当时的社会风俗,人们的爱情观所造成的
3社会制度说: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到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由贫穷的变化引发婚姻危机,可以看出当时的婚姻制度是建筑在经济之上。
4年老色衰说: 三岁为妇,糜室劳矣;夙兴夜寐,糜有朝矣
(二)明确: 此女终为情所误 ;可以人性善和追求善等方面来考虑,女主人公善良娴美,勤劳、温柔、坚强,但是从叙事( 恋爱——婚变——决绝)中可以看出,女子追求自己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只是女子的善良个性是女子的对生活的一种追求,而非为情所误,也可以结合1中的生活、经济等各方面加以圆说为情所误。
四 《诗经》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有“赋、比、兴”,试找出《氓》中有哪些地方运用到了这类手法,讨论一下她们的作用。
明确:《诗经》开创了比、兴手法。 第三、四章用了 兴 的手法。
1.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相连的诗意。 桑叶鲜嫩,告诫斑鸠,不要贪吃桑葚,与后面对女子的劝告不要沉迷于爱情相对照
2.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后面的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有隐喻。 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来表示情感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比:
诗中又用斑鸠喻年轻的姑娘,抒发了女子切肤之痛和深深的忧怨。
用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引起女多年贫苦生活的回顾,也隐含着用叶黄而落自比的意思,多年的苦日子磨去了女主人公的青春年华,与那萎黄而落的桑叶是何等的相似啊!诗句之间,饱含着女主人公对生活的感慨和叹息,抒发了她追悔莫及的不尽怨恨,令人体味、深思!
用心用情 服务教育
5
学校: 年级: 班级: 姓名:
五.作业: 背诵全诗 参考译文
有个青年笑嘻嘻,抱着布币来买丝。其实他不是来买丝,而是找我商量婚事。我送你渡过淇水,到达顿丘。不是我拖延婚期,而是你没有好的媒人。请你不要发怒,就把秋天定为婚期吧。
我登上那倒塌的墙壁,来远望青年所住的复关。看不见青年的到来,惹得我眼泪涟涟。见到了青年的到来,喜得我我有说有笑。你用龟甲和蓍草占卦,结果都是很吉利。你用车子来接我,我把嫁妆搬男家。
桑树没有凋落的时候,它的叶子很润泽。唉呀斑鸠呀,不要贪吃桑葚。唉呀姑娘呀,不要对男子迷恋。男子迷恋爱情,还可以解脱。女子迷恋爱情,是不可解脱的。
桑树凋落的时候,它的叶子枯黄坠落。自从我嫁到你家,多年来过着贫苦的生活。淇水水势很大,浸湿了车上四周的布幔。我对爱情始终如一,男子却怀二心。男子的行为没有准则,在品德上三心两意。
我多年来做媳妇,所有的家庭劳作一身担负无余。起早睡晚,没有一天不是这样。你的心愿已经实现了,就对我施以凶暴。兄弟不知我的处境,见我回来都在讥笑。我静下心想一想,自身感到很悲伤。
本想与你百年偕老,如今年老了使我产生怨恨。淇水也有岸,沼泽总有边。少年时代多欢乐,有说有笑真和悦。当年誓言多诚恳,不想现在变了心。违反誓言不念情,就让这场爱情了结吧。
《采薇》
学习目标:
1、疏通课文,整体感知这首古代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反复诵读课文,深入理解诗歌中反映的社会生活和作品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 3、背诵并默写课文,归纳《诗经》的艺术特点,鉴赏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 学习方法: 颂读法;讨论法;文本研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用心用情 服务教育 6
学校: 年级: 班级: 姓名:
教学过程:
一、诗经知识复习导入
二、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文,尤其是重点字词,句式,文章大体翻译。 1.学生朗读,整体把握。
思考讨论: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2.再读诗歌,疏通词句。
译文:
野豌豆苗采几把,一些豆苗已长大。说回家啊难回家,岁末又将来临啦。没有屋来没有家,只因匈奴太凶煞。没有空闲坐下来,只因匈奴久徘徊。
野豌豆苗采几把,豆苗柔嫩刚发芽。说回家啊难回家,心总忧愁总牵挂。忧心如焚烤艳阳,又饿又渴实难当。战事难将帐安定,无人归家问音讯。
野豌豆苗采几把,豆苗茎叶老又硬。说回家啊难回家,转眼又去半年啦。朝廷差事不停遣,没有一处可休闲。忧心积郁成久痛,只恐死讯往家送。
路边何花争娇艳?白棣花开一片片。路边何车真威武?将军出征将路堵。战车前方套上马,四匹马儿真高大。如此怎敢图安乐?一月捷报一箩箩。
趋车策马征四方,马儿强健势浩荡。将军树威车旁立,兵士也靠车隐蔽。四马雄威多整齐,雕弓箭袋不曾离。哪敢一日不戒备?匈奴战事催人急。
想我当年出征日,杨柳春风真美丽。如今归来返故里,却是雪花纷飞时。行路迟缓路漫漫,又渴又饿不胜寒。无限伤悲在我心,谁人知晓叹伶仃。 3.理清思路,把握内容。
第一章,写士兵为抗击外族的侵犯,背井离乡,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的悲伤、厌战和对外族的仇恨。首四句,以薇菜渐次生长和时间的推移来起兴,来表达士兵久役于外不得归家的怨敌、思家与盼归的心情。“靡室靡家”和“不遑启居”是这一心情产生的主要原因。朱熹引用程子的话说:“古者戍役,两朞而还。今年春莫(暮)行,明年夏代者至,复留备秋,至过十一月而归。又明年中春至,春暮遣次戍者皆在疆圉。如今之防秋也。”(《诗集传》)这段话告诉我们,当时的兵役制度是二年为期限,可是本诗中的战士的服役看上去没有期限,士兵归家变得遥遥无期,这自然要引起征卒的不满和对家乡更强烈的思念。以下几章都是围绕着这个基调叙写的。
第二、三章,写军旅生活之劳苦。朱熹在《诗集传》中说“言戍人念归期之远,而忧劳之甚,然戍
用心用情 服务教育
7
学校: 年级: 班级: 姓名:
事未已,则无人可使归而问其室家之安否也。”诗仍以薇菜逐渐长得柔嫩、粗硬起兴,暗示时间流逝,易年更岁,可是役期却无止境,军旅生活又异常痛苦,转战不止,饥渴劳顿。而“靡使归聘”和“我行不来”,则表达了边关和故乡相隔万里,关山阻断,音讯全无,由此而引发的强烈的思归之情。
第四、五章,直接写战事。这两章是在前面基础上的对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通过对马、车、象弭、鱼服、将帅和士兵生动而形象的刻划,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忧心烈烈”、“忧心孔疚”的原因,也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了实处。从而进一步强调了正是因为战争频繁,居无定所,作为兵营中最底层的士兵才归家无望,思乡心切。
第六章,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铺垫,经过出生入死的战斗之后,战争的幸存者终于踏上了归家的路途。但作品并没有写士卒胜利后的喜悦,而是营造了昔日杨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场景,写的是历经磨难之后内心深处的凄凉和悲苦,而且“行道迟迟,载饥载渴”,归乡的路依然那么艰难。 四、联读 拓展延伸
1、将《采薇》与同类战争题材诗歌对比 唐高适《塞上听吹笛》
雪净胡天牧马还, 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 风吹一夜满关山 唐王维《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学生读背这两首 诗,理解疏通之意
(2)思考:《采薇》这首诗被称为《诗经》中的名篇,似乎可称为千古厌战诗之祖,在思想情感的表达上与后世边塞诗有何异同?
①思乡怀归,似乎是战争题材诗歌的永恒主题。
《采薇》这首诗,把这种思乡之愁、思乡之苦反复铺陈,朴素而又真实。但作为一个普通的戌卒(战士),他同样也有着一种朴素的爱国主义精神。一旦进入战备状态 ,他看到自己的将帅那么威武,自己军队那么雄壮,由衷地感到自豪。内心虽有悲苦酸涩,但他深感自己有一份保家卫国的责任,这是不可推卸的。这种朴素的爱国之情似乎是人之常情,合乎人性。《采薇》是写实的,是现实主义的杰作。
《塞上听吹笛》这首诗是诗意的,是浪漫主义的杰作。冰雪消融的季节,战士们牧马归来,在威楼
用心用情 服务教育
8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